1、【言语理解】宁波、杭州等地的新建社区,开展了“网络养老院”“虚拟养老院”等社区网络化养老试点,老人可以在家点餐、买菜,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此外,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开门带座的浴缸,大键盘、带急救呼键的手机等产品也相继出现。一些建筑商则开始提供适合老人需要的住房改造服务,如将厨房里的吊柜、卫生间的洗脸盆改造为自动升降,以方便老年人使用。可见,“银发产业”潜力巨大,关键是要瞄准老年人的需求。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银发产业”:
A:深受百姓的欢迎
B: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C: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D:发展的重点还需明晰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用实例分述“银发产业”的发展状况——老人在家享受点餐、买菜送货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浴缸、大键盘、带急救呼键的手机的出现及适合老人需要的住房改造服务。最后用“可见”进行总结,点明文段主旨“‘银发产业’潜力巨大”,即C项的同义转述。
A、D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B项混淆了时态,与文段说的潜力巨大的意思不相符。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无法和发达国家当下的水准相提并论,中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经验,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准。
可以替换画线部分的词语是:
A:同日而语
B:并行不悖
C:异曲同工
D:分庭抗礼
正确答案:A
解析:“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或差别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谈论或同等看待。“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并行不悖”指同时行进,互不抵触。“异曲同工”比喻不同人的文艺作品同样精彩。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分庭抗礼”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相互对立。选项中与“相提并论”意思相近的是“同日而语”,排除B、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3、【言语理解】大自然的________让囊谦县成了神圣的万山之宗、圣洁的江河之源,扎曲、孜曲、巴曲、热曲、吉曲五条大河由西北平等向东南贯穿全境。有人戏说,在囊谦旅行,不需要准备矿泉水,随处可见清澈纯净的溪流,掬________清泉入口,甘甜爽口,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鬼斧神工 一捧 沁人心脾
B:天造地设 一把 心旷神怡
C:巧夺天工 一掌 美轮美奂
D:神来之笔 一冽 乐以忘忧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搭配“大自然”,且句意是大自然的创造让囊谦县成了神圣的万山之宗、圣洁的江河之源。A项,“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精巧,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用在此处表达大自然的创造之精妙,符合句意。B项,“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与“大自然”重复,排除。C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形容大自然不恰当,排除。D项,“神来之笔”指似乎是有神相助而产生的佳作,不能形容大自然,排除。
验证后两空:第二空,“掬一捧清泉”搭配恰当;第三空,“沁人心脾”填入能够形容清泉入口后给人清新爽朗的舒适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4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
4、【言语理解】繁花盛开的季节,蜜蜂在姹紫嫣红之间辛勤劳作,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只蜜蜂的活动,就会发现蜜蜂对柑橘和咖啡的花朵仿佛着了魔一般,而对其他植物的花朵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旁若无人
B:熟视无睹
C:素不相识
D:置若罔闻
正确答案:B
解析:由“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着了魔一般”构成反义关系,表不在意之意。“旁若无人”指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素不相识”指向来不认识。两词均不能与“着了魔一般”构成反义关系,排除A、C。“熟视无睹”指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其能够与“着了魔一般”构成反义关系,且与文意表达的蜜蜂忽视其他植物花朵的语境相符合。“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形容不加理睬,侧重于“不听”,不符合语境,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0题
5、【言语理解】设想用以下的方式来教授孩子关于花的结构:在黑板上画一株植物,标明其各个部分:雄蕊、雌蕊、茎柄等,解释每个名词术语,让孩子们都写在本子上,直到把它们记住后,孩子们才能观察和接触真正的植物。没有人会容忍这种愚蠢的教授生物学的方法。但是几百年来,学习外语运用的恰恰是这种方法——至今,这种方法还未结束。
从上文看,作者认为不恰当的外语学习方法是:
A:边学语法边学说话
B:先学语法再学说话
C:先学说话再学语法
D:只学语法不学说话
正确答案:B
解析:作者首先批判了让孩子先记住名词术语再让他们接触真正的植物的学习方法。然后说明外语学习也使用这种方法。由此推断,作者反对先学习语法,再学习说话的外语学习方法。B项描述与此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
6、【言语理解】环境问题一旦发生,再来治理,非但费事劳神,而且难以转变,甚至不可逆转。因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
A: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B:对环境问题必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C:对重大工程必须先进行环境综合评价
D:治理环境问题费事劳神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论述对于环境问题“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片面的、危险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反面就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所以这段话直接支持了B项观点。A、C、D项都偏离了主题。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进这一陌生的境地。
C: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写的。
D: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可改为“如果他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B项主客倒置,应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C项偷换主语,后面的“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主语为北约,而不是邵云环同志。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远航,它有 的时刻,也时常充满惊涛骇浪。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雨和风
B:风起云涌
C:风平浪静
D:大风大浪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有……的时刻”与“也时常充满……”的对比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惊涛骇浪”形成反义对比关系,“风起云涌”、“大风大浪”明显不合句意,排除B、D。“细雨和风”是描写风雨,“风平浪静”是描写风浪,与后文的“惊涛骇浪”相对应,这里应选“风平浪静”,即C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人指出“以中国的实力,二十年也造不出自己的原子弹”,但后来的事实是,①罗布泊迅速升起第一朵蘑菇云,“两弹一星”相继问世。随后几十年,②中国相继实现了“神舟”问天,“蛟龙”深潜、“嫦娥”落月、“祝融”升空,中国战略科技力量从追赶迈向并跑、再到领跑。
画线部分讲述中国科技发展用的修辞手法有:
A:①比喻 ②比喻
B:①借代 ②排比+借代
C:①比喻 ②借代
D:①夸张 ②排比+引用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①处画线部分。由“曾有人指出‘以中国的实力,二十年也造不出自己的原子弹’,但后来的事实是”可知,转折后要表达我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之意,画线部分未直接使用“原子弹”,而是用原子弹爆炸后的现象“蘑菇云”来代替“原子弹”,符合借代的特征,对应B项。“比喻”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原子弹”与“蘑菇云”虽有关联,但并不具有相似之处,排除A、C。“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画线部分未体现“夸大或缩小”,D项排除。
再看第②处画线部分。“‘神舟’问天,‘蛟龙’深潜、‘嫦娥’落月、‘祝融’升空”句式相同,符合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特征;且此句也涉及借代,用“神舟”借代载人航天器,用“蛟龙”借代载人潜水器,用“嫦娥”借代月球探测器,用“祝融”借代火星车。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酒可以渲染气氛,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他在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画横线的句子说明李白:
A:是最钟情于酒的诗人
B: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篇
C:写酒的诗多为经典之作
D:酒是写诗时不可或缺的
正确答案:B
解析:划线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由“所有写酒的诗”能榨出“半壶高粱酒”可知,李白写酒的诗很多。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最钟情”、D项“不可或缺”无法推出。C项本身说法无误,但不是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