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破解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不好的迷局,需要加快形成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供水成本,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水价。对于确实出现水价不达成本造成维护、运行、管理经费的缺口,可以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弥补,以使水利工程建好以后,也能管得好,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来降低灌溉成本,既保证农民用水的权益,也有助于保证水利设施持久的使用。
根据这段文字,解决农田水利要:
A:加大政府财政补贴
B: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C: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D: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即指出破解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加快形成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然后补充了两种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措施。由“可以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弥补……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可知,A、B两项分别为措施之一,排除。由文段首句可知D项正确。C项本身说法有问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2、【言语理解】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抱残守缺只会让文化隔绝于世。抢救式、标本式的保护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必要,但是也可能吃力不讨好,至少无法实现传播的初衷。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在历史上,传统戏曲可谓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为什么现在不能借鉴当代流行音乐的特长,使其在更多人的播放列表里流行起来?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戏曲文化传播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B:保护发展戏曲文化应兼容并包、勇于创新
C: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
D:过度保护反而易使戏曲文化发展陷入困境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文化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其发展不能抱残守缺;接着引出戏曲文化重新流行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即要以观众喜爱为创作的追求,同时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最后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戏曲要创新的观点。因此,文段主要说的是戏曲文化发展需要包容和创新。B项表述与此一致。A项“引进来”“走出去”在文中无相关论述,排除。C项是引出话题的内容,未提到“戏曲”这一主题词,排除。D项“过度保护”“陷入困境”等在文中无相关论述,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3、【言语理解】
一般地说,“智慧”不同于“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智慧”具有原创性。“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但两者又非绝对________;“智慧”必须有“知识”作基础,反之,只死读书,而无己见,无创意,那就容易成为________,也不算是“智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立 学究
B:
等同 桎梏
C:
矛盾 古董
D:
排斥 束缚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由“‘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可知,此处说的是两者的区别,据此排除B项的“等同”。
第二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只死读书,而无己见,无创意”构成解释关系。“学究”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古董”引申指思想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束缚”指受到约束限制。与此最相符的为“学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4、【言语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强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对互联网使用者发布的信息进行________,这不利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实现。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________。如果散布谣言也属于“自由”,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散布谣言,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过滤 偷梁换柱
B:整合 断章取义
C:评价 混淆是非
D:审核 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价”也不合句意,排除C。
第二空,一些学者将“散布谣言”也当作是一种“自由”,认为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把关、负责违背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显然偷换了概念。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都不合句意,排除B、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5、【言语理解】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阅读危机”的产生是因为海量信息
B:读者的阅读心态随着阅读场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C: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D:全新的装订方式能够解决“阅读危机”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尾句的“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可知,A、D两项错误。文段说的是网络阅读面对海量信息,“注意力不够用了”,由此不能推出“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C项错误。“阅读场景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与B项表述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6题
6、【言语理解】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所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管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还是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不管是原有的所谓编内职工,还是所谓的“非正式人员”如农民工、临时工,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所不同的只是进单位迟早不同或劳动合同长短有别而已。
由此可知劳动者之间没有差别的一方面是:
A:身份
B:待遇
C:权利
D:与企业的关系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不管是……还是……,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可知,劳动者之间没有差别的一方面是与企业的关系。由“编内职工”和“非正式人员”的差别可知劳动者之间的身份是有差别的;文段未涉及劳动者待遇、权利的问题,且由常识可知,劳动者之间的待遇和权利通常是有差别的。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成人礼应该托起什么样的青春?无论什么样的成人礼,都应该是对青春活力的一种确认和激发。仪式________很重要,经由严肃的仪式,往昔的青涩少年将走向人生的新岸;不过,也不能刻意强调仪式、神化仪式,________走形变味,甚至成为枷锁和禁锢。毕竟,青春是无法固化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固然 以致
B:诚然 以至
C:虽然 导致
D:当然 乃至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文段首先承认仪式很重要,接着由“不过”转折指出不能刻意强调和神化仪式。填入词语应能引起下文转折,首先排除D项的“当然”。“虽然”常与“但是”搭配,与“不过”搭配不当,排除C。
第二空,“以致”和“以至”都可表示前一分句情况造成某种结果,区别在于“以致”后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不希望出现的。对应“走形变味”,此处选“以致”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
网约车平台,理应承担管理和风险连带责任,并对造成的各类事故和损害优先承担赔付责任。这样才能让平台有从严管理的高度自觉,而不能以自己是第三方为借口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善其身
B:
袖手旁观
C:
逃之夭夭
D:
置身事外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意是网约车平台应该承担起管理和风险连带责任,而不能以自己是第三方为借口推脱责任。“逃之夭夭”指逃跑或溜走,只适用于人,而不能用于“平台”。且此处表达的是逃避责任,而非逃走,排除C。“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与“兼济天下”相对。此处批判的是网约车平台逃避应尽的责任,而非未做到“兼济天下”,排除A。“袖手旁观”“置身事外”都含有不参与、不帮助的意思。“袖手旁观”侧重“旁观”,有在旁边看笑话的意思;“置身事外”侧重“事外”,有撇清责任的意思。对应“以自己是第三方为借口”,此处更强调撇清责任,选“置身事外”更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
9、【言语理解】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以无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要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提供前行的借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开拓一方新的天地。
根据文意,要发扬“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其基本态度应当是:
A: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
B: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
C: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
D: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
正确答案:B
解析:文中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相关的表述是“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B、C两项符合,排除A、D。“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是对“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的进一步阐述,故基本态度应是“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来西湖旅游的人们,面对湖光山色,无不为大自然
B:这篇文章
C:他把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说得
D:公务员,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B项“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也比喻反复强调。多用于贬义,不符合句子的褒义语境。D项“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与句意不符,应改为“顾名思义”。C项“煞有介事”使用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