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363

发布时间:2023-08-14 13:2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启蒙意味着告别闭塞与蒙昧,走向________,启蒙的核心在于对理性的运用和________。启蒙思想家相信宇宙的合理、秩序与可知。并据此对知识、国家、社会以及人伦进行合理而有序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明 赞美 重建

B:聪明 显现 重塑

C:光明 向往 重组

D:文明 张扬 重构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告别……走向……”可知,填入词语与“闭塞与蒙昧”相对应,填“文明”更合适,排除B、C。
第三空,“重建”指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构”指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由此可知,“重建”的程度重于“重构”。文段中说的是启蒙思想家的行为,“启蒙”意味着开辟新的道路和普及新知识,故用“重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2、【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干净整洁的火车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员亲切的广播,我听到一些国际花园城市,真是太美了!

B: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C: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有大约超过10万人次参观了北京天安门。

D:这次世界跳水锦标赛上,我国健儿再次囊括了15枚金牌中的14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亲切的”修饰“广播”不恰当,且“听到”与“国际花园城市”不搭配,“太美了”缺少主语;C项“大约”与“超过”均表示约数,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D项“囊括”表示全部包括,此处宾语为“15枚金牌中的14枚”,并非全部,不能用“囊括”描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3、【言语理解】上海男篮在CBA历史上曾多次闯入总决赛,但仅仅获得过一次总冠军,他们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功亏一篑

B:马失前蹄

C:功败垂成

D:无功而返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马失前蹄”比喻由于疏忽大意而出现错误、遭受挫折。但句中并未提到是因为疏忽大意而失败,故排除。D项“无功而返”也不恰当,因为未获得总冠军并不代表什么荣誉都没获得,故排除。A项“功亏一篑”比喻做一件事情最后只差一点而没有取得成功,C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在即将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闯入总决赛”与“获得总冠军”只一步之差,且“功亏一篑”多与“关键的时候”、“关键时刻”等连接使用,因此,选A更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新一轮的城镇化,势必更加________质量,________要让农民进城,________要以产业转移为依托,确保农民进城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享有市民待遇,真正做到安居乐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注重 不仅 还

B:关注 可是 就

C:侧重 既然 也

D:顾及 如果 就

正确答案:A

解析:后两空,“可是……就……”与“既然……也……”搭配不当,排除B、C。“让农民进城”与“确保农民进城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享有市民待遇,真正做到安居乐业”之间为递进关系,排除表假设关系的D项的“如果……就……”。
第一空,“注重”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题,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题

5、【言语理解】人们一般认为,诚信与否是个人品德问题,与他人无关。但是个人品德却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还会通过外部性产生社会效果——个人的道德亏欠,最终可能会“报应”到整个社会头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和治理机制应当能够抑制负外部性,否则经济秩序可能走向崩溃。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使始作俑者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是让他人或者整个市场为之埋单。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个人品德缺失将由全社会埋单

B:经济制度对经济秩序意义重大

C:诚信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D:

需用制度抑制不诚信的负外部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不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问题,还可能通过外部性“报应”到整个社会头上;然后说明好的经济制度和治理机制应当能够抑制负外部性;最后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制度和机制使不诚信者承担责任。A项,文段说的是如何避免由全社会埋单,而非必然由全社会埋单,排除;B项未提到“诚信”问题,C项未提到“制度和机制”的作用,排除。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39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31题

6、【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A:

汽车沿着标示官兵巡逻路线的一排红旗行驶约十分钟,一条蟒龙似的冰带横亘眼前

B:

老艄公成为失业的舵手,如一只黑色鱼鹰,蜷缩着蹲在船头

C:

院子里,紫色的丁香花安静地绽放,温柔的香气,似乎是记忆中最初的味道

D:

一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雪一下堆满了花盆,皑皑白雪与通红通红的老石榴相映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正确答案:C

解析:

A项把冰带比作蟒龙;B项把老艄公比作黑色鱼鹰;D项把雪花比作鹅毛。而C项中“似乎是”是个副词,带有不确定的语气,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无限”在“有限”之中,“有限”开显着“无限”,这是黑格尔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路奠定了哲学“现象学”的基础。“现象学”一出来,“无限”“绝对”“完满”等等就不再是抽象、孤立、遥远的,而就在“有限”“相对”之中;也并不是离开看“相对”“有限”,还有一个“绝对”“无限”在。于是,哲学就不再专门着重去追问“理性”之“绝对”“无限”,而是追问在“相对”“有限”的世界,如何体现其无限、完满、绝对的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黑格尔现象学诞生的理论背景

B:意义追问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C:黑格尔思想所带来的哲学转向

D:“有限”与“无限”的丰富内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无限”在“有限”之中,“有限”开显着“无限”,是黑格尔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后文说明这个思路奠定了哲学“现象学”的基础,并由此引发哲学追问的转向。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黑格尔思想对哲学发展的影响。B、D两项均未提到“黑格尔”,排除;A项,由“‘现象学’一出来”可知,其后论述的均是现象学诞生的影响,其“理论背景”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8、【言语理解】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如心电图一般的签名曾引发全球热议。美国笔迹专家赛费尔称,从特朗普的签名可以看出,他喜欢“非黑即白”地看待事情,不太喜欢妥协。这番话并非毫无科学依据。有研究显示,笔迹就像一面镜子,基于字间距、签名方式等线索,能揭示出5000多种不同的人格特征,还能预示一些疾病征兆。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笔迹与性格的关系

B:笔迹与人品的关系

C:笔迹与疾病的关系

D:笔迹与职业的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字如其人”,指出通过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接着以特朗普的例子进行验证,尾句提出新观点——笔迹还能预示一些疾病征兆。按照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末句话题,说明笔迹与疾病的关系。C项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文段已经进行了相关论述,不属于下文内容,排除。D项,文段未提及“职业”相关内容,承接下文过于突兀,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9、【言语理解】“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的艺术理念,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上去,这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实则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吴冠中看来,抽象绘画就像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和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艺术才有根基,才能保持与观众的交流。
下列观点符合“风筝不断线”理念的是:

A: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B:艺术创作应该以生活为基础

C: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D:艺术离开民众就失去了土壤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用“看上去……实则……”的句式强调这一理念实际介绍的是艺术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接着用吴冠中关于风筝、天空的比喻再次介绍了艺术创作基础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和感受,要想让观众接受、欣赏艺术,艺术作品和生活间必须有线相连。由此可知“风筝不断线”理念指的是创作艺术作品要以生活为基础。B项正确。A项的“高于生活”、C项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文段均未涉及。文段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以生活为基础,D项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与文段主旨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46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53题

10、【言语理解】当前意义上的人民福祉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简单的温饱状态,而是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人民的权利和尊严,也包括人民的收入和消费,同时也涉及自由、安全、社会保障和精神生活等方面。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人民福祉的内涵相比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

B: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状态了

C:人民福祉的含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丰富

D:人民福祉已经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当前意义上的人民福祉的内涵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简单的温饱状态,而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正确表述。B项未提到“人民福祉”这一论述对象,排除;C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当前意义上的人民福祉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排除;D项表述错误,“极为丰富”意为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而且包含精神层面,而非前者向后者过渡,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0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