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334

发布时间:2023-08-10 3:48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求木之长者,必________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________其德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 浚 固

B:固 积 浚

C:固 浚 积

D:浚 积 固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句子出自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第一空,对应“木”“根本”,应选“固”。
第二空,对应“流”“泉源”,应选“浚”。
第三空,对应“思国”“德义”,“积”最恰当。由此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依次为“固”“浚”“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题

2、【言语理解】政务公开的目标,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畅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公开推动理念转变与流程再造,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没有交流互动,政务公开就成了“为公开而公开”;没有监督权和知情权的配合,政务公开就成了“稻草人”和“花架子”。在政务公开中,公众本身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只有公众持续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

A:政务公开需要公众的主动参与

B:公众参与越广泛,政务公开才能越深入

C:政务公开源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意愿

D: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理解准确,由“在政务公开中,公众本身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可推出。
B项理解准确,由“只有公众持续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可推出。
C项理解错误,文段只是说了政务公开的目标以及政务公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而政务公开源于什么,文段并未提及,该项无中生有。
D项理解准确,由“政务公开的目标……畅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可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3、【言语理解】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新世纪

B:幸福

C:尊严

D:幸福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分别介绍了“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这些时期对于幸福感的解读,由此可知,文段的关键词是幸福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题

4、【言语理解】①事实上,在耕田之外也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②同样地,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除了可以遵循风俗习惯之外,也有宗亲长老按祖训家法裁夺
③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人以农业为生
④在某一层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要他自己做决定,在少数需要他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也有现成的规矩习惯等等可以作为参考
⑤农作上的点点滴滴,除了靠自己经年累月的积累,也由宗亲长老口耳相传
⑥这些经验、规矩、风俗、习惯、祖训、家法,可以说涵盖了一个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每一个环节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④②⑥

B:③①⑤②⑥④

C:①③⑤②⑥④

D:③①⑤④②⑥

正确答案:B

解析:①以“事实上”开头,放在段首不恰当,可首先排除A、C。由②中的“同样地”,再结合⑤内容可知,②、⑤两句构成并列关系,且顺序为⑤②,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

5、【言语理解】在《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这本书中,作者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无论写到慈禧还是维多利亚女王,都不见我们惯性思维中穷奢极欲的暴戾和“欧洲的祖母”式的慈祥,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慈禧,也会看到一个贪婪恋权的维多利亚女王;而同为博学多才的一代明君,当康熙大帝在“红墙深锁的宫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大帝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挥动野蛮的鞭子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
这段文字强调该书具有下列哪一特色?

A:描写深入细致

B:善于做对比分析

C:多维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

D: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该书中,“作者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然后举慈禧、维多利亚女王、康熙和彼得大帝的例子证明观点。由此可知,该书的特色在于,对中外名人进行多维全面的还原分析。C项表述正确。
A项的“描写深入细致”和D项的“细节”在文段中都没有涉及,排除。文段并不是将慈禧和维多利亚女王、康熙和彼得大帝做对比,而是举例证明该书一改我们惯性思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6、【言语理解】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我们仍然看到煤是暗的,墙是亮的,这是明度恒常性。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不变,这是颜色恒常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知觉恒常性是相对的

B: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C:视知觉的恒常性最为明显

D:视知觉恒常性的各种表现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介绍知觉的恒常性的概念,然后举了视知觉的恒常性的例子进行具体介绍。文段重点在于介绍何为知觉恒常性,对应B。A项所说的“相对”在文段未提及,排除。文段说的是“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C项的“最为明显”过于绝对,排除。D项的“表现”是举例的内容,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

发光二极管(LED)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已得到诺贝尔奖的________,但这一发明对昆虫世界的危害却________,发表于《生态学应用》上的最新研究指出,在LED光源旁设置的捕虫装置捉到的昆虫比钠汽灯旁的装置多48%,LED光源对昆虫导航能力的________可能增加它们意外死亡的风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认可 知之甚少 破坏

B:认定 不为人知 干预

C:肯定 鲜为人知 干扰

D:首肯 不予理睬 侵扰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首肯”指点头表示同意,适用对象一般为人。横线前为“诺贝尔奖”,故“首肯”填入不当,排除D。第二空,“不为人知”强调不被人所知道、了解。“这一发明对昆虫世界的危害”属于比较专业的知识,此处强调的是普通人了解得不多,而非完全没有人了解,B项“不为人知”过于绝对,排除。第三空,分析可知,LED灯会影响昆虫导航能力,“破坏”语义程度过重,“干扰”填入比“破坏”更符合语境。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6题

8、【言语理解】个人成长进步靠什么?有人说靠组织培养,有人说靠自身努力,实际上二者并不_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的成长进步既离不开组织培养,也离不开自己努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关

B:统一

C:重复

D:矛盾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后句的“既离不开……也离不开……”可知句意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都是个人成长进步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能体现二者之间这一关系的只有D项的“矛盾”。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4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20题

9、【言语理解】在作品主题上,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深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黑暗的社会进行犀利的________,对自身的弱点进行无私的________,对人性的弊病进行无情的揭露,对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深切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控诉 打击 同情

B:批判 剖析 关注

C:抨击 否定 关怀

D:讽刺 批判 慨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分析可知,中国现代文学对自身的弱点进行分析和评判,“剖析”“批判”符合文意,排除A、C。
第三空,“关注”“慨叹”从词义看填入均可,但“进行慨叹”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一空,填入“批判”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植物和我们都能察觉到光。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植物能看到人类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像

B:植物通过把调控生长的指示转化为光信号来感知环境

C:植物利用神经系统感知波长

D: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文段后半部分“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可知,“植物能看到人类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像”颠倒文意,排除。
B项,由文段后半部分“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可知,“把调控生长的指示转化为光信号”歪曲文意,排除。
C项,由文段后半部分“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可知,“植物利用神经系统感知波长”颠倒文意,排除。
D项,由文段首句“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和末句“植物和我们都能察觉到光”可知,“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与文意相符。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