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318

发布时间:2023-08-07 18:0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全球化成为今天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不意味着人们关于它的任何谈论都是合理的或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常常出现的情况倒是:一个问题越是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关于它的谈论就越模糊、越混乱,问题的实质就越容易被疏忽和遮蔽。仅就字面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多种含义。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化”这个术语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扩散。
下列表述符合这段文字原意的是:

A:人们熟知某一话题,意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都是清楚的

B:“全球化”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

C:“全球化”主要描述了1985年以来国际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熟知并明确把握的一个概念

正确答案:B

解析:一个问题越是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关于它的谈论就越模糊、越混乱,故选项A错误;全球化是1985年提出的,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故选项C错误;人们对全球化概念混乱,故选项D错误。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________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________不会玩世不恭,________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论 却 此外

B:尽管 而 同时

C:不论 而 同时

D:尽管 却 此外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尽管”表转折关系,所关涉的对象只是一种情况;“不论”表条件关系,关涉的对象为多种情况,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由“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可知,应选“不论”,排除B、D。
第二空,由“你就会……不会……”可知,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却”表转折,排除A。C项代入句中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虽然没有法律强制力做支撑的道德是虚妄的,但是法律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也总是会显得________,这种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法律的外在属性与道德的内在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秩序的大厦是法律与道德共同支撑的,如果道德不立,人心善变,那法律终会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 回天乏术

B:爱莫能助 孤立无援

C:左支右绌 独木难支

D:捉襟见肘 力所不逮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力不从心”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法律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的无力感。四个词语填入均无不妥,可转换思路看第二空。
第二空,由“社会秩序的大厦是法律与道德共同支撑的”可知,如缺少道德的支撑,仅剩下法律一种力量,必然陷入孤立、独力难支的境地,“独木难支”填入最恰当。“回天乏术”强调病入膏肓,难以挽回;“孤立无援”强调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的无助状况;“力所不逮”强调力量小,做不到。A、B、D三项均不能与前句的“共同支撑”“道德不立”构成呼应,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4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4、【言语理解】S县城玲珑娇小,整洁可爱,人口不足五万,是个风光________的疗养圣地。但川流不息的游客当中又有几人知晓这是在反动派________过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诱人 洗劫

B:宜人 血洗

C:迷人 血染

D:诱人 掠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疗养圣地”可知,S城应该是非常宜居的,“迷人”“诱人”侧重有吸引力,都不能体现宜居这层含义,排除A、C、D。
第二空,“血洗”能凸显县城曾经的惨状,与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7题

5、【言语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________小康社会________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________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设 决胜 时期

B:建设 决战 时刻

C:建成 决胜 时期

D:建成 决战 时刻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建设”侧重过程,强调任重道远;“建成”侧重结果,强调小康社会即将实现。对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背景,此处应选“建成”,排除A、B。
第二空,“决战”指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胜负的战役或战斗;“决胜”指决定最后的胜负。此处表达的是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决胜阶段”为习惯搭配,排除D。
第三空,“时期”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时刻”指特定的时间。与前文的“阶段”对应,此处填入表示较长时间的“时期”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

6、【言语理解】写作事实上不但是为了向外发表,贡献社会,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且是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不形成文章,根本就没有完成研究工作,学问也没有成熟。常有人说“某人学问极好,可惜不写作”,事实上,此话大有问题。某人可能学识丰富,也有见解,但不写作为文,他的学问就只停留在见解看法的阶段,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与整理,就不可能真正是系统的。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

A: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B: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

C:研究工作的评价标准

D:知识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写作是研究工作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接着用两个反证来说明不形成文章,研究工作就没有完成,学问也只能停留在见解看法的阶段,不可能是系统的。故文段强调的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A项概括恰当。文段论述的主题为“写作”,B、C、D三项均偏离文段主题,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7、【言语理解】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使科学界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它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这段文字意在:

A:倡导诚实严肃的治学风气

B:反思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

C:揭示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

D:审视科研领域的诚信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诚实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然后强调学术是人类活动中最讲求真实的,学术研究因为求真受到公众的敬仰。最后从反面论证,指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仅科学界声誉受损,而且会影响科学研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文段强调的是学术真实的重要性,即倡导诚实严肃的治学风气,A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B、C、D三项均为反面论证引申出的结论,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当地震爆发时,震波从破裂处向地球的各个方向传播,就像向池塘水中投一石子,波纹从石头在水池的撞击点向四面传播而传遍池塘一样。当这种震波在地球表面出现时,它们带有大量关于震波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传播的长途中所遇到的地质状况的信息。因此,这些震波将由分布在世界各地地面上数百个地震台或观察站记录下来,供科学家们研究。
根据这段文字,科学家研究震波是为了获得关于哪方面的信息?

A:地震爆发

B:地质状况

C:震波传递路线

D:震波传递方向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可知,震波带有大量在传播途中所遇到的地质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地震台或观察站记录下来,以供科学家们研究,因此科学家研究震波是为了获得关于地质状况的信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诗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      的打量。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      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别具一格 点石成金

B:别具匠心 明察秋毫

C:别具匠心 点石成金

D:别具一格 明察秋毫

正确答案:A

解析:“别具一格”是说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句意是说对生活有与众不同的打量,“别具一格”更为合适,因而排除B、C。“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明察秋毫”指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12.被赋予权力的人,在长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总是自己拥有特权,由此不自觉地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略性力量,这正是权力滥用之处,正是权力缺乏制约所致。
根据上文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时总是滥用权力

B:权力缺乏制约,是滥用权力的根本原因

C:越有权力越觉得自己拥有权力

D:人一旦被授予权力,就会侵略他人的权利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中“由此不自觉地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略性力量,这正是权力滥用之处,正是权力缺乏制约所致”可知,对他人权利的侵略与权力滥用是等同的,是由权力缺乏制约所致,所以B是正确选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