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人的自尊可以划分为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前者是通过达到一些预设的标准来获得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比如认为拥有美貌才有价值感。有条件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标准是内化得来的。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对自己欲求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欲求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就把行为标准强加给了儿童。儿童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标准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的本真需求是有条件自尊的来源
B: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C:有条件自尊者往往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
D:父母给孩子制定行为标准对其成长不利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可知,说法错误
B项,文段说的是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会使得儿童形成有条件的自尊,由此不能得出“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说法错误。
C项,由“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可知,说法正确
D项,“对其成长不利”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64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66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5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0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63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2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8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3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2、【言语理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时,往往也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时候。个人应该利用这一时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参加那些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给自己补课——补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一般性素质。通常,在一次危机之后,会迎来一个经济繁荣时期。这个新的经济繁荣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大幅度提高。谁在劳动力市场低谷时期积攒了就业能力,谁在随后的繁荣时期就能抓住机遇。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B:经济危机时期也可以是个人提升能力的好时机
C: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
D:劳动者不应对经济低迷时期的就业市场丧失信心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周期性危机发生时,个人应该利用这一时期提升自己。接着对此加以解释。最后强调这一时期积攒了就业能力,就能在繁荣时期抓住机遇。故文段强调的是要在经济危机时期提升自己,B项表述相符。
A项“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危机时期。C项文段没有提及。D项“信心”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文段说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
3、【言语理解】中国社会中的个体首先是天然地生活在一个他自己不能选择的网络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嵌入在他的社会网络中而难以独享。这就是说,他在没有打算拥有社会网络的时候,别人在道义上就是他的潜在资源,而无论他愿意与否,他本身也是别人的可利用者。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社会网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B:
中国人都生活在网络世界
C:
中国的民间潜在资源
D:
中国的社团的发展基础
正确答案:A
解析:C项的“民间”与D项的“社团”都为无中生有,排除。文中的“网络”特指“社会网络”,故A项比B项更确切。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该卷长525厘米,宽25.5厘米,是北宋晚期张择端所画
②当时京师风俗,清明节日要出城上坟祭扫,同时也是群众性郊游的日子
③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徽宗年间游学于京师
④这时四郊景色正好,东郊沿汴河一带游人尤其多,“上河”成为一时风尚
⑤《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卷描绘清明节日前往汴河一带游览所见到的情景,十分细致而生动
⑥所谓“上河”就是前往汴河游览的意思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④⑥②①
B:⑤①③②④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⑤②⑥④①③
正确答案:B
解析:①中提到“张择端”,而③是对“张择端”的介绍,由语言逻辑可知①③相连。①中“该卷长……”是在介绍⑤中的《清明上河图》,故⑤①相连。选项中符合⑤①③三句相连这一顺序的只有B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7题
5、【言语理解】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 阅读 回忆
B:耳朵 阅读 灵感
C:阅读 故事 灵感
D:阅读 故事 回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的是作者成为作家的经历,选择的关键词应围绕这一中心。“阅读”为四个选项中都包含的关键词,可不予考虑。剩下的几个词语中,“灵感”与写作联系最密切,可排除不包含此信息的A、D。另外,作者获得知识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从书本上看来的,而是用耳朵聆听来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耳朵来阅读的。故第三个关键词选“耳朵”比“故事”更能突出作者经历的独特之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6、【言语理解】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当然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________暴利的无良企业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腐败现象________,不应让________侵夺他人权益的缺德行为无所制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获取 漠然置之 随意
B:获取 不闻不问 恣意
C:牟取 置之不理 任意
D:牟取 麻木不仁 肆意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获取”“牟取”都能与“暴利”搭配,但“牟取”含有贬义,与文段“无良企业”更对应,排除A、B。
第三空,与“任意”相比,“肆意”所包含的贬义性更能与“侵夺他人权益的缺德行为”相搭配,更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7、【言语理解】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媒体多是因为行政命令而制作发布公益广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较差,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公益广告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将公益广告作为其塑造形象的手段,造成公益广告与社会大众脱节。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B:我国公益广告的不足和局限性
C:我国公益广告的特点
D: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由“但”字转折,说明我国公益广告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从而造成公益广告活力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够。再由“另外”引出,由于媒体将公益广告作为其塑造形象的手段,从而造成公益广告与社会大众脱节的现象。由此可知,文段说的是公益广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B项表述正确。A、C、D三项文段均未涉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8、【言语理解】城市减灾没有终止点,恰恰是减灾驱策着一座城市不断夯实功能,深挖基础。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一场风暴、一场大雪、一次大雨使城市困扰或瘫痪也是不时发生的。人们交口称赞的巴黎“地下宫殿”,在近日法国遭遇的强降雨天气中,也显现出疲惫,包括巴黎在内的中央大区和大巴黎地区等19个省发生了洪水灾害。由此可见,“下水道良心”如巴黎,同样面临自身的问题,自然灾害面前,城市建设有与时俱进的课题。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城市发展是漫长的建设过程
B:发展仍是城市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
C:城市减灾是长久课题
D:城市减灾的疑难杂症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可视为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城市减灾没有终止点;接着进一步论述,即使在发达国家,灾害致城市瘫痪也有发生,并举巴黎“地下宫殿”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以“由此可见”再次总结提出观点:自然灾害面前,城市建设有与时俱进的课题。C项的“长久课题”是对“没有终止点”“与时俱进的课题”的同义转述。A、B两项未提到“城市减灾”这一话题,排除;D项强调城市减灾的困难,而文段强调的是城市减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45题
9、【言语理解】研究源,是为了流。研究远古,是为了现实。创造物可以过时,创造的哲理不会过时。只要找到了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明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只要找到了中华先贤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换言之,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
A:研究先贤智慧,发展现代文明
B:我们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
C:中华先贤的文化可以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
D:创造物可以过时,创造的哲理不会过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指出研究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明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性,即可以在研究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最后“换言之”具体解释。A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B项偷换概念,将“新的辉煌”偷换为“新的文化”,且没有体现出“只要找到了……”这个重要前提。C项,文段说的是“可以在先贤的基础上”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问题,而不是先贤文化直接解答。D项是论述部分,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更有所作为,这是无可争议的重头。同时,作为每位公民却可做到少些抱怨,多些从自身做起,比如不放鞭炮,多乘坐公共交通等等。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每位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B: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与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C: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D:政府与公民都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接着分别指出在大气污染治理时政府和公民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综合可知,文段意在强调,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B项表述正确。A、C两项均只论及其一,不够全面,排除。D项“都已经”表示已然,与文段中“需要”“可做到”表达的倡议未来如何做的时态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