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295

发布时间:2023-08-04 11:29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是人类所观察到的癌症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分析这种趋势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它归结为现代食物的品质越来越差。于是时不时有人发出“某某食物致癌”的言论,总能吸引一堆眼球;如果指出这种“致癌的食物”跟现代技术有关,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就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B:

那就应该分析其关联性到底有多大

C:

那也不能作为反对现代技术的理由

D:

那么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往往只是初步的

正确答案:A

解析:

由句中的分号可知,前后分句间为并列关系。前句的“总能吸引一堆眼球”说的是人们对“某某食物致癌”言论的反应,因此空缺处的句子所表示的含义也应是人们对前文“致癌的食物”跟现代技术有关这一论述的反应。选项中只有A项的“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与“吸引一堆眼球”同为动宾结构,句式及思路均一致,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2、【言语理解】科普创作的要求委实非常高,既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备________的科学专业基础,甚至在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都要有相当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系统 研究

B:全面 学识

C:完备 积累

D:扎实 造诣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系统”常与“体系”“知识”搭配,“全面”常与“思考”“计划”搭配,“完备”常与“设施”“措施”搭配,三词均不能与“基础”搭配,排除A、B、C。“扎实的基础”为习惯搭配。
第二空,“造诣”指运用学问、文武、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境界、水平。“有相当造诣”为习惯表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3、【言语理解】18.她总是喜欢      她的美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示

B:夸奖

C:夸口

D:炫耀

正确答案:D

解析:“炫耀”指向别人夸耀自己。“表示”、“夸口”与“美丽”不搭配,“夸奖”的对象一般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虽然帧扩展技能可以增加千兆位以太网的地理跨距,但是当大量传输短帧时会造成系统带宽浪费严重,大大降低了半双工模式下的传输性能,千兆位以太网采用帧突发技术解决了大量短帧传输所收起的传输性能下降的问题。帧突发技术可以使一个站点一次能连续发送多个帧,是千兆位以太网的一个可选功能。
解决了千兆位以太网传输性能下降问题的一项技术是:

A:帧扩展技术

B:半双工模式

C:帧突发技术

D:千兆位以太网的一个可选功能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中“千兆位以太网采用帧突发技术解决了大量短帧传输所收起的传输性能下降的问题”直接说明了解决千兆位以太网传输性能下降问题的是“帧突发技术”,所以,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原始信仰中对死亡起因的神话解释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浅陋的,但这些观念信仰在原始生活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作为一种心理支持力量和社会支持力量而存在。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这些观念信仰之所以能存在,是由于有心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B:原始信仰中对死亡起因的神话解释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C:在对死亡起因的神话中,原始人获得了心理和社会的支持力量

D:现代人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力量是从原始信仰中发源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之后为文段重点。即文段主要强调的是“这些观念信仰”在原始社会的作用。A项理解错误,这些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是原始人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力量,排除;B项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在原始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非对现代人来说,排除;D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现代人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力量发源的论述,排除;C项理解正确,原始信仰中对死亡起因的神话解释使得原始人获得心理和社会支持力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3.所谓土地国有化前提下的全面租赁制,是指国家作为全部土地产权的所有者,通过协议将这些土地的使用权租给各自独立的农业商品生产者进行经营并由承租者向国家缴纳定量租金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据此可知,如果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前提下的全面租赁制,那么:

A:土地将归农业商品生产者所有

B:农民将成为各自独立的农业商品经营者

C: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有分有合

D:土地的经营方式将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在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实施全面租赁制,所以A明显错误,土地不可能归农业商品生产者所有。根据材料,农民的身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B项错误,应排除。选项C中的“有分有合”错误,与材料中的“全面租赁制”的含义相冲突。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拿破仑去世后,其尸检报告给出的拿破仑官方身高是5尺2寸(法寸),即1.68米左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并不算高,但有历史学家估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法国人的平均身高大致为1.66米至1.67米。拿破仑是矮个子的说法其实与英法两国间的国际政治相关。1803年《亚眠和约》破裂之后,英国媒体把拿破仑5尺2寸的身高写在了报纸上,画在了漫画中,却没有标明其“法寸”的长度单位。英国读者便用英寸来理解拿破仑的身高,换算为1.57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拿破仑是个矮个子纯属误解

B:其实拿破仑比一般法国人要高

C:英国人污蔑拿破仑是矮个子

D:要用历史眼光看拿破仑的身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拿破仑的身高确实不高;接着通过历史学家介绍当时法国人的平均身高,表明拿破仑的身高在当时看来并不矮;然后解释说拿破仑是矮个子的说法和当时的政治相关。综合可知,文段意在说明拿破仑在所属的时代并不矮,我们不应按照现在的标准,而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拿破仑的身高。
A项,由“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并不算高”可知,“误解”说法不准确,排除。
B项只是文段的一部分内容,且说法不严谨,少了限定词“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排除。
C项,仅对应文段后半部分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

8、【言语理解】文学解读和批评可以是感性的、印象式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和高度理论化的。文学不是用单纯的社会学方法便可以________的,就像心灵不能用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一孔之见来一概而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见一斑

B:一览无余

C:明察秋毫

D:拨云见日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把文学与心灵做类比,此处应填入与“一概而论”词义相近的词语。“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与此最相符的是“一览无余”。“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明察秋毫”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拨云见日” 比喻冲破黑暗终于见到光明或疑团消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9、【言语理解】

在信息流动中,个体几乎居于风险的主要位置,即要承载由不确定风险所带来的所有后果。但是就信息获得、披露与结果承受等角度而言,个体基本上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掌控相应风险或获得更为对称信息的,却是掌握个人信息的平台或企业一方。因此,往往是有风险者无法负担风险,而风险掌控者却可能在负担风险之时“缺席”。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讨论的是:

A:

如何规避个体在信息流动中产生的风险

B:

如何让信息的获益方承担风险责任

C:

信息流动中的风险究竟该如何掌控

D:

信息平台与个人之间究竟由谁承担风险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在信息流动中个体要承载由不确定风险所带来的所有后果;接着转折指出个体在信息流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能够掌控相应风险的是掌握个人信息的平台或企业一方;最后由“因此”得出结论,风险掌控者常常在负担风险之时“缺席”。按照“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行文思路,下文应给出相应对策,让风险掌控者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对应B。

A项强调的是如何规避风险的产生,而文段的落脚点是风险已经产生,强调的是风险产生后责任的承担问题,排除。

C项强调如何掌控风险,而文段强调的是风险掌控者如何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文段尾句话题不一致,排除。

D项,对于风险承担的归属问题,文段末句已有说明,即个人无力承担风险,信息掌控者在负担风险之时“缺席”,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23题

10、【言语理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能为了城市而建设,而应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建设。在很多城市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从规划开始就没有将文化设施当作文化来建设,只讲新城面貌,只图建筑的________,甚至连相关文化部门和艺术家都没有介入,结果,建成后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________,终于成了摆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炫目 格格不入

B:高端 大相径庭

C:时尚 迥然不同

D:豪华 相去甚远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文中“只讲新城面貌”意思是指讲究城市的表面,“豪华”一般指建筑内部的装修,排除D。“高端”是一个偏褒义的词语,与文意不符,排除B。
第二空,城市建设不注重文化建设,甚至没有文化部门和艺术家的介入,结果肯定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不协调、不相容。而“迥然不同”侧重强调不同,不如“格格不入”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