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人类对自然无节制地索求,在城市开发时忽略生态平衡保护,这是对候鸟一场无声无息的猎杀,这种“猎杀”比起猎杀、毒杀候鸟罪,负面效应其实毫不逊色。更大的问题是,那些猎杀、毒杀候鸟的犯罪,是被我们所警惕并谴责的,而另一种“猎杀”由于是看不见、静悄悄的,导致我们浑然不觉。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猎杀”的旁观者、参与者。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A: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有所节制
B: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猎杀了候鸟
C:城市开发时要重视生态平衡的保护
D:警惕人类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
正确答案:D
解析:“更大的问题是”后面的内容是文段的重点,即一般的候鸟猎杀是被我们所警惕和谴责的,但另一种“猎杀”是看不见、静悄悄的,甚至我们可能已在无知无觉中参与其中了。可见文段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要警惕这种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D项为正确答案。
A、C两项分别是这种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的表现方式,B项过于绝对,且也不是文段想告诉我们的内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5题
2、【言语理解】美好只是个幻影,我们总是尝试着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归结于自身。总是觉得世间万物的馈赠都是理所应当。而当现实的残酷降临在自身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在愤怒,上天的不公平。而我们不知不觉地发现身边总是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骄不躁,总是在失败中学会总结。不是不说故事的人没有故事,即使你的故事辛酸坎坷,泪眼蒙蒙,让聆听者潸然泪下,不会在故事中汲取教训,你也永远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站在二十年后,是否会对今天的喟叹而唏嘘不已,对于不满足如今的自己而悲伤落泪,而对这样的曾经演变成二十年后的自己万般无奈。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
A:与其过度期望膨胀的自己,将过错归结于上天的命运,还不如积极地面对现实活在当下
B:抱怨会将自己与现实的遭遇撇清关系,让事实的存在变得与自己毫无瓜葛
C:美好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D:太多的苛求和心安理得只会让现实变得更加不切实际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们总是把生活中一切美好都归结于己,于是在遭遇现实残酷的时候,难免会抱怨上天不公。然后引出我们身边的另一种人,他们不骄不躁,面对失败不抱怨,而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以二十年后的视角回望如今的自己,会为今天的抱怨而遗憾和无奈。由此可知,文段意在提醒我们向另一种人学习,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抱怨,积极活在当下。A项对文段主旨概括得最准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3、【言语理解】所谓好与差,实际上源于我们的衡量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正直、善良、真诚等美好品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责任心,有自信心,宽容、大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孩子品德、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比成绩更加重要
B: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差的唯一标准
C:有着美好品德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D:品德与人生态度是评价孩子好与差的最重要标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未将对孩子品德、人生态度的培养与成绩比较,只是说不能仅仅因为成绩差就定位为“差生”,A项说法错误。由文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可知,B项正确。C、D两项均无法从文中得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随之不断提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奇迹”“中国道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文学习热在许多国家悄然兴起。因此,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我国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
对这段文字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前,打造中国话语体系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
B:目前金融危机是巩固中国话语体系基础的契机
C:中国话语体系的素材来自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
D: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现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越来越受世界瞩目,中文学习热悄然兴起。接着由“因此”得出结论: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D项是对结论内容的总结概括。A项是对背景内容的概括,非重点。B项只是文段的一部分,C项“素材”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5、【言语理解】当有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时,个人往往会有上进的动力,向比自己更优秀的目标靠近。但是,过度的同辈压力可能使人攀比,也会给社会带来急功近利、浮躁、拜金等不良风气。处理同辈压力的关键是要懂得________,要学会放得下一些东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难行易
B:张弛有度
C:适可而止
D:量力而行
正确答案:C
解析:句意为过度的同辈压力会带来急功近利、浮躁、拜金等不良风气,要学会放得下一些东西。可见,处理同辈压力要懂得把握好度,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知难行易”指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张弛有度”指松紧有度,收放自如,常用来形容工作和休息安排得比较恰当,劳逸结合。“适可而止”指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量力而行”指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最契合句意的为“适可而止”,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3题
6、【言语理解】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根据语境,以“春水船如天上坐”为上联,最贴切的下联是:
A:秋色人如画中行
B:秋山人似画中游
C:秋日人行景中画
D:秋景人若行画中
正确答案:B
解析:对联讲究对偶,由“春水船如天上坐”中后三个字“天上坐”可直接排除C、D。比较A、B,“秋山”对“春水”更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从各级政府对“网络问政”的________来看,这并非是一时的________,而是________地________了党和政府探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映 权宜之计 真真切切 体现
B:反映 缓兵之计 实实在在 反应
C:反应 权宜之计 实实在在 反映
D:反应 缓兵之计 真真切切 表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反应”指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结合句意,“反应”填入恰当,排除A、B。第二空,“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缓兵之计”指使对方延缓进兵的计策,借指缓和事态,然后伺机行事的策略。与横线前“并非一时”相照应,“权宜之计”填入恰当,排除D。将C项代入第三空和第四空验证,“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决心”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面对异质文化间的交流,特别是走出国门的艺术展示,我们常会想当然地选择________受众,在艺术观念与表现样式上有意融合甚至直接“迎合”,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艺术风格的坚持、纯化与适度包容,更有利于我们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艺术的精华,同时接收当地受众的文化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尊重 评论
B:迁就 反馈
C:考虑 主张
D:顾及 观念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文意为走出国门的艺术展示,我们常常会过度地将就受众,进行有意地融合甚至直接“迎合”。所填词语应表示我们对受众的过分将就从而失去自我。“尊重”“考虑”和“顾及”均属于合理适度的对待受众的范畴,不适用于文段语境,排除A、C、D。“迁就”指将就别人,符合文意。第二空,“反馈”指(信息、反应)等返回。“接收反馈”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0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33题
9、【言语理解】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过去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书信”,也是人类存在于历史中的________。历史文化古迹损毁的后果是任何人都担不起的,每一次随意破坏文物的行为,都应被视作对文明传承的挑衅。因为,那些留在历史中的足迹都是________的,没有备份,也没有重来的可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证 唯一
B:记录 珍贵
C:痕迹 脆弱
D:标志 模糊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与“没有备份,也没有重来的可能”对应,“唯一”最能体现文物的这一特性。“珍贵”“脆弱”“模糊”均不如“唯一”与文段联系紧密,排除B、C、D。
第一空,文物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鲜活证据,“见证”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
10、【言语理解】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已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判断,因此无须考虑就能运用在各种场合。例如我们搭乘的火车突然停下来,我们会想到可能是由于机器出了故障,绝非是驾驶员离车去摘路边的野花。
对上面这句话的主题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依据自然形成的判断往往不一定是最准确的
B: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判断
C: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发生事情的自然判断是正确的
D:在各种场合下,都不能忽视由于自然判断而形成的生活经验
正确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讲人们依据生活经验而形成各种判断,第二句是举例说明第一句。题干中只提到人们根据生活经验而产生判断,并没有提及这种判断的准确性问题,所以AC都不正确。选项D和题干的说法正好相反。B项是准确理解。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