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理想的________与搏斗,社会的________与变革,历史的________与前进,绘制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扑朔迷离、色彩斑斓的画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摩擦 发展 曲折
B:碰撞 平稳 反复
C:冲突 动荡 迂回
D:对抗 挑战 起伏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三空,根据表并举关系的词语“与”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对应的横线后的词语构成并举关系。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搏斗”构成并举关系,含有激烈斗争之意。“摩擦”语义较轻,与题意不符,排除A。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变革”构成并举关系。“平稳”指平安稳定,没有波动或危险。与“变革”构成相反相对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挑战”指激使对方出战。强调的是双方之间的较量,而“变革”强调的是事物自身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验证第三空,“迂回”含有的曲折前进之意,填入与“前进”构成并举关系,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5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2、【言语理解】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木
D:
牛
正确答案:D
解析:“牛虻”中的“虻”读作méng。其他选项读音都正确。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3、【言语理解】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________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________,一部分融合入汉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部 消亡
B:先后 隐退
C:一度 湮灭
D:曾经 变迁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文段反复强调“历史”,且由常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建立过政权。“全部”不能体现历史性,排除A。“先后”强调的是次序,而文段强调的是过去曾有,排除B。
第二空,由“一部分……一部分……”可知,填入词语应与“西迁”“融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表意不同。“变迁”与“西迁”表意相似,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表达明确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媒体,要求媒体帮她伸张正义。
B:他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便投诉媒体”应改为“向媒体投诉”。B项是歧义句,“高兴”既可理解为“援藏干部高兴”,也可以理解为“他高兴”。D项,“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既可以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也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之后是文段重点,即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会混淆视听。C项是对转折后观点的同义转述。
文段重在说明讨论中的混淆、误导现象,而非“偏离议题”,排除A;B项是用来混淆不同认知方式的事实,非作者想说的;D项与文段观点相悖,由“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可知,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是有优劣之分的。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6题
6、【言语理解】我们常常讨论创造性的培养,好像创造性就一定意味着________,一个问题有一百个解,不受约束。实际上,________地看待世界,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运作;做事情讲方法,有步骤,有恒心,能统合各方力量,这些才是创造性的基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龙飞凤舞 壮观
B:天马行空 宏观
C:不拘一格 微观
D:挥洒自如 乐观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后文可知,“一个问题有一百个解,不受约束”是对所填词语的解释说明,所填词语应表达不受约束之意。“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挥洒自如”指作文、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两词均不能用来形容“创造性”,排除A、D。
第二空,对应后文“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运作”,此处说的应是从整体、全局来看世界。“宏观”泛指大的方面或总体;“微观”指涉及部分的或较小范围的。“宏观”填入符合句意,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个人外币存款额已突破10亿美元;在该行累计发放的20亿美元外汇贷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居民个人存款。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
B:
C:
D: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实际上,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只有每一位市民发自内心地________“文明城市”理念,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做文明有礼的城市人,“文明城市”自然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欺欺人 认同 水到渠成
B:沽名钓誉 拥护 不期而至
C:装腔作势 赞同 实至名归
D:掩耳盗铃 维护 名副其实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并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装腔作势”指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C。
第二空,与“理念”搭配,“维护”不恰当,排除D。
第三空,“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对应“只有……自然……”的表述,此处强调的是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填入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4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9题
9、【言语理解】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既不要超越历史,去干那些办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推卸历史的责任,该干的事情也不去办。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办历史的事要量力而为
B:办事要对历史负责
C:办历史的事反对冒进
D: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文主旨: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下文都是在解释这句话:不能超越也不能推卸,讲求责任。B项与此相符。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人皆有求生本能,更多绝症患者放弃治疗实有其现实隐衷,比如继续治疗将会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比如癌症晚期患者就医环境不尽如人意。这些现实的无奈,恰是完善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的着力之处。这不仅需要提供有尊严、安全而稳定的就医环境,完善大病救助制度以缓解普通家庭的医疗负担,也呼唤包括心理疏导、慈善陪护在内的临终关怀服务,根除绝症患者的后顾之忧和现实无奈。
作者认为解决绝症患者治疗困境的途径是:
A:提供良好的临终关怀服务
B: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C:完善医疗制度,加强社会保障
D: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正确答案:C
解析:由“这些现实的无奈,恰是完善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的着力之处”可知,解决绝症患者治疗困境的途径是“完善医疗制度和加强社会保障”,与此表述一致的是C。A、B、D三项均只涉及其中的一方面。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