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283

发布时间:2023-08-02 15:32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人类社会自有了国家,就开始了征税的历史。从古到今,各国开征的税种________,但总的来说,可以将它们________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直接税如土地税、房屋税等,间接税如盐税、渔税等。两类税种本身以及主体税种的________经历了一个漫长演进的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同小异 概括 出现

B:林林总总 划分 发展

C:不胜枚举 归纳 更替

D:五花八门 合并 蜕变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多”含义的词语,“大同小异”与此不符,排除A。
第二空,对应“总的来说”,此处所填词语应含有把多而杂乱的税种整理分类的意思。“划分”意为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没有整理的意思,排除B。
第三空,“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不能用于形容税种的变更,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2、【言语理解】电视读报是二次      报刊信息,它      报刊精华,聚集热点话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整合 浓缩

B:整理 浓缩

C:编辑 提取

D:加工 提炼

正确答案:A

解析:“整合”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电视读报正是对报刊信息的二次“整合”。与精华对应的是“浓缩”,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________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________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在中国古代,这个意见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象 主流

B:通俗 主观

C:尖刻 偏执

D:生动 流行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尼采将诗人歌唱与母鸡下蛋的啼叫相比,意在说明二者都是“痛苦使然”,这一比拟所用的意象家常而易懂,并不存在尖刻嘲讽之意,排除C。
第二空,“主流”意为事物发展的主要或本质方向;“主观”是指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流行”指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会心理现象。对应于末句的“常谈”“套路”,D项的“流行”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4、【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实际上,含笑是一种相当平凡的花,她既非倾国倾城,也没有高雅脱俗的气质。

B:小孩独自蹲在大人视线之内的地上,不声不响地拨弄着地上的小青蛙。

C:工厂里的200台机器,395位工人放弃休假,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

D: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主谓搭配不当,“放弃休假,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的只能是“人”,而不能是“机器”,可删除“200台机器”。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可别小瞧了那些在路边沉默而低调的野生果树,它们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自然遗产。自人类出现以来,野果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它们中的一部分被驯化为优质水果,比如现在风靡市场的猕猴桃,起初也是其貌不扬的野果。然而大部分野果还默默地隐居于林间抑或是已经被破坏掉,需要我们在开发利用它们的同时,共同保护这些野生的果树资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

A:野生果树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遗产

B:野生果树成为优质水果需要驯化

C:我们应该重视野生果树的培育开发同时加强保护

D:野果其貌不扬但却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了野生果树对人类的价值,接着以“然而”作转折引出部分野生果树被破坏的现状,末句点明观点——在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其的保护。
A、B、D三项均为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30题

6、【言语理解】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认为“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B:儒家的民生观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强调以民为本

C:儒家认为道德与民生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D:在民生问题上,儒家倡导道德至上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不同历史时期”文段没有谈及,排除。
B项,由“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可推知。
C项,“相互促进”无法从文段得出。
D项,“儒家倡导道德至上”与文意相悖。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文学并非是电影的制胜法宝,文学与电影的转换有着________的关系,一流的文学未必能改造成一流的电影。作为导演,能否抓住优秀文学的精神,并________地传神表达,决定着未来电影的基本品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妙 惟妙惟肖

B:复杂 提纲挈领

C:固定 言简意赅

D:灵活 绘声绘色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一流的文学未必能改造成一流的电影”可知,文学与电影的转换并不是“固定”的,排除C。
第二空,由“抓住优秀文学的精神……传神表达”可知,电影导演在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抓住精髓,力求“传神”,而非追求形似或逼真。“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两词都是强调形似,排除A、D。“提纲挈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符合文意,当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90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1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7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6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

8、【言语理解】18.政府要改变陈旧的行事模式,除了自我改革的意识,还需要社会的(       )与(       ),而这种社会性制衡最重要的表征,便是全社会的“法行动”。

A:监督 参与

B:变革 创新

C:协调 制衡

D:监督 制衡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这种社会性制衡”可知,第二空,选“制衡”合适,排除A、B。政府改革,需要的是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协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______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神入化 遥遥领先

B:炉火纯青 出类拔萃

C:融会贯通 更胜一筹

D:尽善尽美 脱颖而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空缺处词语应形容技术掌握得非常熟练。“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多用于学习,不能用于形容技术的掌握程度,排除C。“尽善尽美”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此处与空缺前的“掌握到”搭配不当。排除D。第二空,“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此处与“超今冠古”呼应,“出类拔萃”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                                    有何意义?
①出儒入道 ②那上下的求索
③以人生的认识终 ④从历史的追问起
⑤乃真历史主义者也 ⑥否则那追寻的叩问

A:①④②⑤③⑥

B:⑥①②④③⑤

C:④③①⑤⑥②

D:⑤③④①②⑥

正确答案:C

解析:这种类型的题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去把握,“起”在前,“终”在后,故④在③前,排除D。“他们”后接“否则”不合适,故⑥不宜排在第一位,排除B。⑥中的“那”与②中的“那”紧密相连,⑥应在②前,故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①⑤⑥②,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