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263

发布时间:2023-07-30 20:1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人们所熟知的“冬病夏治”是根据传统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_________四时特性的养生疗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痛等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补气扶阳、辨证施治,以________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服从 防止

B:符合 避免

C:适应 免予

D:顺应 预防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四时特性”搭配,表达“冬病夏治”这一养生疗法受四时特性影响之意。“服从”指遵照;听从。其一般搭配“命令”“指挥”等,与“四时特性”搭配不当,排除A。“符合”指(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填入此处体现不出受四时特性的影响之意,排除B。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夏治”的作用是防范这些疾病在冬季复发,所填词语应体现防范之意。“免予”指不给予或不施行(某种行政或司法程序等),填入此处不符合文意,排除C。“预防”指事先防备,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

2、【言语理解】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________。其中不乏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________现象,为读者所诟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 鱼龙混杂

B:叹为观止 哗众取宠

C:目不暇接 鱼目混珠

D:招架不住 泥沙俱下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用于形容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涌入给国人的感觉。“使人琳琅满目”本身搭配不当,排除A;“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与语境不符,排除B。
第二空,由“其中不文乏各种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现象”可知,“但”之前作者已肯定了外国文学作品好的方面,“但”之后主要是对外国文学作品“选材不严”等不好现象的描述。“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的。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在《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的基础上,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部署。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B:中国传统重子女义务的养老模式存在弊端

C: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强调社会和政府责任

D:中国的养老模式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先总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接着指出传统的子女养老观念存在诸多弊端,而将养老问题纳入政府和社会的责任范围对老人和年轻人都有益。最后引用日本的例子做进一步说明。可见,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需强调社会和政府的责任,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不是论述重点。文段引用发达国家的例子是为了借鉴,而非强调差距,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4、【言语理解】未来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上涨,欧美市场资产价格的泡沫还会继续膨胀,但短期调整或上涨速率放慢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对这段文字中“未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马上、立刻

B:指不久的将来

C:指长期趋势

D:指很久以后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但”可知,题干句子为转折句,转折前后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所以“未来”应与“短期”相对,A项“马上、立刻”与B项“不久的将来”都与“短期”意思相近,均不是对文中“未来”的准确理解,排除A、B。题干句子是对经济前景的一种预估,“很久以后”的表述太笼统宽泛,不具备实际意义,且与句中“短期……的趋势”相对应,“未来”更适合理解为“长期趋势”。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2题

5、【言语理解】千百年来,乡村承担着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与教育功能,让人们________、明辨是非善恶。农事活动、节日庆典、民俗习惯、村规民约等,都是维系村落价值取向和有序运行的重要________,它们以________的形式不断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准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情达理 载体 潜移默化

B:循规蹈矩 途径 喜闻乐见

C:与人为善 方式 言传身教

D:奉公守法 手段 耳濡目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乡村的功能是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与教育,“公”和“法”是政府的功能,不是乡村的,排除D。第三空,由“不断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示农事活动、节日庆典、民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用来形容“村规民约”不恰当,排除B。“言传身教”指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影响别人,主语多为人,用于农事活动等不恰当,排除C。“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习惯等受到外来影响而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填入此处用以形容农事活动等对人们的影响恰当。验证第二空,“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填入此处用以形容农事活动、节日庆典、民俗习惯、村规民约等承载着村落价值取向,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35题

6、【言语理解】

戏曲之舞追求气韵生动、兴味蕴藉,独立成章的舞段虽不多,却有极为完善的审美规范,体现为众多程式技巧,有相应的评判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规矩”。当我们想把某种舞蹈引入戏曲时,首先应考虑这种舞蹈于戏曲是否合适。曾有人用舞剧《丝路花雨》的舞姿造型改造京剧《天女散花》,好像很贴近主题,不想天女的轻盈飘逸之态尽失,反显笨拙。从石窟壁画复原的“敦煌舞”在身形、力量、技巧方面的要求,均与戏曲之舞不同,当后者的“拧、倾、圆、曲”被替换为“双手平托、出胯冲身成三道弯”的基本体态时,戏曲的味道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是所有舞蹈类型都适合戏曲

B:过多的舞蹈会破坏戏曲的韵味

C:引入戏曲的舞蹈应该符合戏曲的审美特质

D:“规矩”是戏曲之舞与其他舞蹈融合的鸿沟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句对戏曲之舞独有的特点和评判标准进行了说明;接着指出当我们想把某种舞蹈引入戏曲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适合戏曲,紧接着列举了两个不适合引入戏曲的舞蹈作为例子对此进行论证。由此可知,文段主旨为引入戏曲的舞蹈应该符合戏曲的审美特质,C项当选。

A项,文段强调的是“引入戏曲的舞蹈”,该项表述不明确,不如C项与文段主旨更契合。

B项,文段说的是舞蹈如果不适合戏曲会破坏戏曲的韵味而不是舞蹈过多,排除。

D项,“规矩是……鸿沟” 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

7、【言语理解】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tuān)急

B:

(jué)诈

C:

(nè)

D:

(máng)

正确答案:D

解析:“牛虻”中的“虻”读作méng。其他选项读音都正确。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8、【言语理解】美国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有一次,他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根本无法用作胶水。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即时贴”的发明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

A:遇到问题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B:一种成功的发明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C: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技术创新的灵感

D:成功的技术发明来自锲而不舍的努力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讲述了一位研究员在研究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时,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实验失败后却用这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从失败到成功,同一种事物只是换了一种角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①我和他虽然都生活在昆明,但也只是_____见见面。
②她_____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40年过去了,来到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_____想起往事。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人”,_____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例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然 不管 无论 当然

B:偶尔 不论 难免 诚然

C:偶然 无论 不免 诚然

D:偶尔 不管 不免 当然

正确答案:D

解析:偶然:超出一般规律的,不是必然的。偶尔:间或,有时候。①句意为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并不经常见面。用“偶尔”适合,排除A、C。诚然:固然(引起下文转折),常与“但”、“但是”连用。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由后面的“任何人也不例外”可知,④句划线处应填一个表强调的词语来肯定“包括所有人”,故应选“当然”。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10、【言语理解】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东方大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________于民族精髓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________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当下,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推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物欲膨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也________着文明底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扎根 吸收 触碰

B:孕育 继承 挑战

C:深植 汲取 冲击

D:蕴藏 提炼 腐蚀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意思相近,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第二空,“继承”与“精华”搭配不当,排除B。
第三空,“腐蚀”与“底线”搭配不当,排除D。文段意在说明物欲膨胀带来的负效应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文明底线,与“触碰”相比,“冲击”所表现的程度更重,更符合句意,排除A。
将C项代入第一空验证,“深植于民族精髓之中”符合文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3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