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的和物质 ,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 ,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这种做法, 和当今世界流行的价值观念有关,
可能和西方文化的传统精神有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利益 开发 既 又
B:享受 追求 不但 而且
C:享受 索取 一方面 另一方面
D:利益 进军 或者 或者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一空,前文的“功利”已包含利益这层含义,这里再用“利益”则显得重复,故排除A、D。再看第二空,句中是说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的和物质享受所采取的具体做法,这里再填“追求”则与前句重复,且无“向……追求”的用法,“索取”符合句意。第三空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与前后句之间的并列关系相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参加一次文艺大奖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辞赢得了满堂喝彩,他的致辞是:
A:我这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B: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C: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老,所以能与年轻人同台获奖
D: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题中“风趣睿智”可以看出只有D与这一特点相符合。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或一个文明体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自身,长期单边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保持发展优势。如果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它总会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冲突和衰落。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或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其他文明、文明体的利益,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追求与推进发展的自觉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应意识到:
A:总体均衡是文明演进的规律
B:世界文明总体呈现多样性态势
C:文明以集群方式存在和发展
D: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前两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不可能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第三句指出文明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末句由此得出结论: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自觉选择。B项强调“多样性”、C项强调“集群方式”,均与文段强调不同文明、文明体间总体均衡发展的重点不符;D项的“共同发展”表述不准确。A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4、【言语理解】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相机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等待时机,破除习惯
C: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正确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选项中的词放入文段对应的位置,理顺句意。“传统有惰性,不肯变……不得不变”指的就是“改变常规”,“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意在说明“顺应形势”,故本题选C。A、B两项的“时机”和D项的“不拘一格”在文段中都没有体现。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6题
5、【言语理解】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根本目的。如果把城市治理比作绣花,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就是那条在千头万绪中________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疏通
B:贯彻
C:联合
D:串联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搭配,且能体现“线”的作用。“疏通”指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或指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多与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搭配。二者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搭配不当,排除A、B。“联合”指联系使不分散;结合。强调的是结合在一起,而句意为使城市治理的各方面有所联系,并没有强调要将各方面结合在一起,不能体现“线”的作用,排除C。“串联”指贯穿连接。填入形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条线将城市治理的各方面联系起来,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题
6、【言语理解】除了口误,笔误同样泄露了潜意识的秘密。短信聊天说到我爸身体不舒服却不去医院检查这一事实时,我想说“我爸就是太固执了”,但我键入的文字竟是“我爸就是太过分了”。那一刻,我突然呆住了。一词之别,却暴露出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固执”只是一种较为客观的________,而“过分”却是饱含着情绪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 流露
B:判断 认识
C:描述 表达
D:显示 暗示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认识”指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过分”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情绪的表现,排除B。“暗示”指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由句意可知,“过分”是情绪的直接表达,没有体现含蓄之意,排除D。第一空,“体现”意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通常需要媒介表现,而文段中则是直接表达,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2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36题
7、【言语理解】在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汉考克公园里,有一连串的沥青坑,被叫作“拉布雷亚沥青坑”。几万年来,天然沥青不断地从地下裂缝中汩汩而出,在公园里形成池塘。这种沥青池塘的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水,动物走进去饮水,被陷在里面,最终溺死。其他食肉动物看到被陷动物,企图捕食,结果也被陷在里面无力自拔。最终,它们都变成一堆化石保存下来,由此形成了动物墓地。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动物墓地形成于几万年前
B:动物墓地的化石是食肉动物形成的
C:汉考克公园的池塘是由沥青构成的
D:动物墓地的形成缘于沥青池塘的构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只提到汉考克公园的天然沥青几万年来不断涌出,并没有提及动物墓地是何时形成,A项说法有误。由“动物走进去饮水,被陷在里面,最终溺死”无法推知这些溺死的动物一定都是食肉动物,B项说法有误。由“这种沥青池塘的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水”可知汉考克公园的池塘不仅仅由沥青构成,C项说法有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8、【言语理解】血管是人的生命之河。堤坝薄弱,随时可能因“决堤”而危及性命;若河流阻塞,则循环受阻,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患无穷
B:遗恨无穷
C:危在旦夕
D:身心交病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涉及的是“身体与生命”问题,B项“遗恨无穷”是指后悔,用于人,首先排除;D项“身心交病”,题干并没有提到心理、情绪会受到影响也排除;A项“后患无穷”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强调以后的患祸很多,A用在这里有些夸大;C项“危在旦夕”表达了危险就在眼前,更符合语境,且C项与前句的“危及性命”相对应。故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优秀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________的员工,更需要员工发挥其聪明才智。如果领导者不能充分信任员工、激励员工,很多员工并不会多走一步,主动承担责任,为企业做出额外的贡献。即使员工能对上司的吩咐一五一十地执行,不会消极怠工,但也绝不会主动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 完成
B:兢兢业业 工作
C:脚踏实地 改进
D:言听计从 创新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对应后句的“对上司的吩咐一五一十地执行”,即强调员工的服从,“朝气蓬勃”明显与此不符,排除A。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对应前文的“发挥其聪明才智”“多走一步,主动承担责任,为企业做出额外的贡献”,最能体现员工这种主动性的为D项的“创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6题
10、【言语理解】24.当大家集体 痛苦的时刻,能表现出同情心的领导者往往会采取一些公开的行动,这种行动能 人们的痛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担当 防止
B:承担 消除
C:遭受 减轻
D:忍受 阻止
正确答案:C
解析:“担当”与“痛苦”不搭配,排除A。领导者采取的一些公开行动,不可能“消除”人们的痛苦,更不可能“阻止”痛苦,而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痛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