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就是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怀抱走向世界。
文中“和而不同”指的是:
A:中华文化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中华文化和别的民族文化互不相连
C:中华文化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
D:中华文化要和其他民族文化由不同逐渐走向融合
正确答案:A
解析:“和而不同”位于文段最后半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面对其他民族文化时,中华文化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A项的“和睦相处”体现的正是“包容”“开放”的态度,正确。B项“互不相连”与文段表达的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怀抱走向世界的态度相悖。C项说的是“兼收并蓄”,排除。D项强调“融合”,抹杀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2、【言语理解】“开学第一课”,本质是“课”,是所有教学的一部分,而课程创新也属于学校的教育事务,因此,在进行“开学第一课”时,各地宜充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特色,由全体教师参与进行课程设计论证,并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也不必回避相同的主题,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任务本就不同,关键在于要给同样的主题注入新的内涵。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不能脱离课的本质开展“开学第一课”
B:“开学第一课”应由老师、学生、家长三方主体共同设计完成
C:“开学第一课”与课程创新要同步
D:“开学第一课”不应拘于形,而应重于实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开学第一课”是教学的一部分,课程创新也是学校的教育事务,然后以“因此”引出在开展“开学第一课”时需要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听取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接着通过“也”提出每年“开学第一课”不必拘泥于不同的主题形式,关键在于同样的主题中传递新的内涵。综合而言,结合学校特点、不回避相同的主题均体现出课程不应过于关注形式,而应有与现实接轨的新的内涵,D项正确。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B项的“三方主体共同设计完成”与文段表述不符,且只涉及对策的一方面,排除。C项侧重“开学第一课”和课程创新的同步性,而文段强调的是“开学第一课”要注意和学校特点相结合,不用非强调不同的主题,而要传递新的内涵,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
3、【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古埃及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虽然比汉字来源可能更远,但早在纪元前就已经不再通行,而汉字延续至今仍然是正式通行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B: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C:网络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使教育信息能快速传递,保证整个招生计划能顺利、快速、科学地进行。
D:CNN发出警告说:随着其他国家同龄人学习成绩与毕业率的提高,美国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下滑。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发出警告”与“说”语义重复,“发出警告”本身包含“说”的意思, 因此可将“说”删掉。A、B、C三项均没有语病。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
4、【言语理解】这篇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非议
B:无懈可击
C:回味无穷
D:不可思议
正确答案:B
解析:“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对应文中“构思既精巧又严密”,“无懈可击”填入最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题
5、【言语理解】平均来说,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0至30千克,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60至180公里的排放量。在夏季或冬季集中使用空调时,这个数字将达到最高值。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酒店是碳排放大户
B:尽量避免夏冬季住酒店
C:住酒店最好少用空调
D:短途差旅开车往返较好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与汽车行驶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来说明酒店是碳排放大户。接着又指出如果在夏冬集中使用空调,碳排放量将更大来加强观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如果被问到“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先救谁”,中国男人很纠结,似乎怎么答都不对,但美国男人会很干脆地回答:“先救另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比一下中西文化,就不难理解了。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强调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更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还是感情,母亲早已是“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即使长大成人了,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识与行为中。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中国男人都是感性的,比理性的西方男人更依恋母亲
B:不同的文化造成母亲在中西方男人心中的情感地位存在差异
C:因成长经历不同,母亲在中西方男人心中的地位有很大差距
D:西方男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因为他们更追求独立和个人价值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中国男人都是感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更依恋母亲”也与文意不符,文意为母亲在中国男人心中的地位更重要。C项“因成长经历不同”与文意不符,文中说的是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同。D项“西方男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属无中生有。文段主要说的是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造成母亲在中西方男人心中地位的差异,B项与此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
7、【言语理解】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苍(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权曾骑马射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人名,其渴望得到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星名,代表贪残掠夺)。
A:本词上阕描写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怀抱负,境界开阔,具有一种粗犷的豪迈风格。
B:首句的“狂”点出“老夫”酒后出猎无所顾忌的疯劲。
C:“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出地表现了武士骑马飞驰。
D:下阕最后三句,突出“老夫”关心边防。
正确答案:B
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这里的“狂”表达的是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而不是无所顾忌的疯劲,故B错误。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8、【言语理解】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依据文段的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塑造能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我们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知,大学教育既应该培养专家,也应该培养知识分子,A项说法错误。由“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专家,那么,我们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不能推出“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塑造能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我们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断,B项错误。C项混淆已然与未然。由“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可知,文段用的是未然性表述,且由前文“一旦……”可知,最后一句整体属于假设语气。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6题
9、【言语理解】一部本来颇有可能写成论文状的著作,读来却丝毫没有艰涩之感,反而________,实在________。要知道,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一本________的书往往会被放在桌子上做临时杯垫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妙趣横生 难能可贵 令人费解
B:引人入胜 匠心独具 高深莫测
C:深入浅出 叹为观止 曲高和寡
D:平易近人 不可多得 枯燥无味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反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艰涩之感”形成反义对应关系。“引人入胜”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偏重于文学作品情节的设置,与强调深奥晦涩的“艰涩”无法形成反义对应关系,排除B。“平易近人”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亲近,多形容人,修饰“著作”不恰当,排除D。“妙趣横生”指美妙的意趣接连不断地表露出来,多用于对文章、艺术作品、讲话的赞美。“深入浅出”指道理深刻而表达得浅显易懂。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题干着重突出这本著作难得的优点,但上升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则程度过重,由此排除C。
将A项代入第三空验证,由“做临时杯垫用”可知,所填词语应与“艰涩之感”同义,“令人费解”恰好呼应了深奥晦涩难懂的词义,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10、【言语理解】在成文法背景下,法官没有主动创造法律的________,但在出现法律模糊、空白等情形时,法官只能通过解释法律来发展和________立法。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责权 补充
B:权利 完成
C:权力 完善
D:授权 促成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出现模糊、空白等情形下对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的做法,排除B、D。第一空,句中强调的是法官没有立法权,不涉及责任的内容,故此处应填“权力”。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