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劳动纠纷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执。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劳动纠纷的是:
A:因为不满装修质量,房主与装修工人发生纠纷
B:两家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因为工资存在差别而发生纠纷
C:工人因反对不发放加班工资而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执
D:工人因不满经理的领导方式而与之发生争执
正确答案:C
解析:劳动纠纷的定义要点: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②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执。
A项,房主与装修工人发生纠纷,不符合要点①。
B项,两家企业发生纠纷,不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符合要点①。
C项,工人与用人单位因为加班工资而发生的争执,符合定义要点。
D项,工人和经理也不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
金:金币:货币
A:
木:木床:床
B:
水:水稻:稻
C:
火:火盆:盆
D:
土:土鸡:鸡
正确答案:A
解析:
完整解析:金可以作为金币的原材料,金币属于货币。
A项,木可以作为木床的原材料,木床属于床,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水稻生长需要水,但水不是水稻的原材料,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火盆是盛炭火等的盆子,火不是火盆的原材料,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土鸡是家禽的一种,与土无必然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69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71题
3、【判断推理】公众充权: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督过程中,公众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以推动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下列属于公众充权的是:
A:清明节到来前夕,一些社会人士在市文明办支持下创建了文明祭扫网站,号召民众祭扫时不放鞭炮,不烧纸钱,改用虚拟鲜花、电子蜡烛等绿色环保的方式
B:快递小哥小李当选市人大代表后,在广泛走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如何保障快递员权益、促进快递行业健康发展的议案
C:某市将要召开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有关部门要求辖区各街道、居委会搞好宣传动员工作,按照下达名额推举市民代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D:在某县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专家听证会等形式,征求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正确答案:D
解析:公众充权的定义要点:①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督过程中;②公众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
A项,社会人士号召文明祭扫,不属于公共政策,也未体现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不符合要点①②。
B项,提交议案,不属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督过程,不符合要点①。
C项,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是下达名额推举产生的,并没有体现积极参与,不符合要点②。
D项,县委、县政府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过程汇总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到公众的意见主张,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1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1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01题
4、【判断推理】湿租,是航空公司之间的一种特殊租赁方式,在提供飞机的同时提供机组和乘务组为对方服务,而且在租赁过程中,被租赁飞机的标志不变、飞机号不变。民航规章体系将其定义为:是指按照租赁协议,承租方租赁飞机时携带出租方一名或者多名机组成员的租赁。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湿租的是:
A:某航线由甲航空公司销售机票,乙航空公司独立执行飞行,两公司达成协议,合作期间使用甲公司的航班号
B:某航空公司为了开辟欧洲新航线,从甲国进口五架最新机型飞机,同时聘请甲国飞行员和专业维修技师为新航线服务
C:某航空公司因季节原因人员短缺,从乙航空公司临时借调部分工作人员承担飞行任务
D:圣诞将至,甲国航空公司为了缓解客运压力,从乙国租借了三架民用飞机,机组和维修员工仍为乙国航空公司原有资源
正确答案:D
解析:湿租定义的关键信息:承租方租赁飞机时携带出租方一名或者多名机组成员,被租赁飞机的标志不变、飞机号不变。
A项,某航线由甲航空公司销售机票,乙航空公司独立执行飞行,并不属于租赁,不符合定义。
B项,某航空公司进口五架飞机,不属于租赁,不符合定义。
C项,某航空公司因人员短缺,从乙航空公司临时借调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租赁飞机,不符合定义。
D项,甲国航空公司从乙国租借了三架民用飞机,机组和维修员工仍为乙国航空公司原有资源,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107题,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102题
5、【判断推理】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不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会扩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不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要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据此,可以推出:
A:要想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B:只有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才必须提高劳动所得
C:如果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会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D:如果扩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不会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①不改变→扩大收入差距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②改变→提高劳动所得。
A项,根据题干信息①②递推可得,不扩大收入差距或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改变→提高劳动所得。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可以推出。
B项,该项可转化为提高劳动所得→改变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肯定②的后件不能肯定②的前件,无法推出。
C项,否定①的前件不能否定①的后件,无法推出。
D项,肯定①的后件不能肯定①的前件,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在接受测谎器测验时,只要服用少量某种常用镇静剂,就可使人在说谎时不被察觉。因为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反应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而不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由此推之,这种药物对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也会很有效。
此段话的假设前提是:
A:镇静剂对于治疗心理压力有效
B:对于心理压力反应的抑制增加了主观的心理压力
C: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心理压力相似
D:在测谎器测验中说谎的人经常显示出心理压力的迹象
正确答案:C
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由“药物可以抑制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得出“药物可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的结论;因此需要在“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即C项是题干论证所必须假设的前提。其他各项作为前提都不能得出结论。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负性制裁是指社会以消极性手段对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惩治方式。其特点是强迫性,迫使社会成员认识到不遵守社会规范所承担的不良后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负性制裁的是:
A:甲因入室行凶抢劫,被判处死刑
B:乙因不孝顺父母,受到邻里谴责
C:丙因不当行为,被单位警告处分
D:丁因严重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正确答案:B
解析:负性制裁的定义要点:具有强迫性,迫使社会成员认识到所承担的不良后果。
A项,甲被判处死刑,符合负性制裁的定义要点,属于负性制裁。
B项,乙受到邻里谴责并没有受到强迫性的惩治,不符合定义,不属于负性制裁。
C项,丙被单位警告处分,受到强制性惩治,并承担了不良后果,符合定义要点。
D项,丁被开除学籍,也受到强制性惩治,并承担了不良后果,符合定义要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6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3题
8、【判断推理】市场行为:购买:销售
A:修辞:夸张:排比
B:思想家:孔子:政治家
C:飞机:汽车:轮船
D:无机物:硫铁矿:氨基酸
正确答案:A
解析:市场行为包含购买和销售。
A项,修辞包含夸张和排比,夸张和排比为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思想家包含孔子,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飞机、汽车和轮船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无机物组成硫铁矿,氨基酸不属于无机物,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66题
9、【判断推理】太师:太傅:太保
A:状元:榜眼:探花
B:司马:司徒:司空
C:京剧:中医:国画
D:立德:立功:立言
正确答案:B
解析: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官名。
A项,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考试的前三甲,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为官职名称,与题干关系相同。
C项,京剧、中医、国画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人的“三不朽”,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10、【判断推理】想来你绝不会每天吃一勺砒霜,那我就不理解你,何以还要抽烟,它们都是要你命的呀!
以下哪项为真,对上述论证的质疑力最弱?
A:食用砒霜迅速致死,无可幸免,可是吸烟不会立刻死亡也有可能幸免
B:吸烟时能带来很大的即时满足,这一点砒霜便无能为力
C:食用砒霜和吸烟存在本质不同,不能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结论
D: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势在必行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在吃砒霜和抽烟之间进行了类比,来论证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A、B、C三项均指出食用砒霜和吸烟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两者之间进行类比得到的结论不准确,质疑了题干论证。
D项,直接指出吸烟的危害,说明不应该吸烟,支持了题干论证。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8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