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批判和不断自我扬弃的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长处也许就在于其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人类的认识史不仅是不断推进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丰富知识宝库的劳作,而且需要清除库存赝品的智慧和勇气。
下列说法概括主旨最准确的是:
A:科学精神的内涵
B:人类认识史的发展规律
C:内在纠错机制的产生过程
D:人类不断推进未知到已知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属于总分结构,第一句是主旨句,第二、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科学精神为什么是怀疑的、批判的和自我扬弃的。所以答案应是第一句的转述,显然A项比较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是对第二、三句内容所做的部分概括,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语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雷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述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的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一词成了一个有特殊定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开篇即指出“黑马”一词来源于英语,在对“黑马”的涵义进行了简单介绍后,接着花大篇幅对“黑马”词义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作者介绍“黑马”的涵义是为了给接下来论述词义的来源做铺垫。故可排除B项。C项,“演变”一词要求不仅要探讨最初怎么用、是什么意思,还要说以后又是怎么用的,文段内容会呈现出一种阶段性,显然题干没有论证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排除。D项的内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足以概括整段文字,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一提到“地沟油”,人们都________,往往第一反应是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那么可不可以让地沟油________呢?如果放宽思路就会发现,地沟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咬牙切齿 物尽其用
B:痛心疾首 点铁成金
C:深恶痛绝 变废为宝
D:众口一词 脱胎换骨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质量极差、极不卫生”提示此处所填词语应表达人们对地沟油强烈的抵制态度。“众口一词”指说法一致。填入不合语境,排除D。“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用于描述人们对“地沟油”的态度不恰当,排除A。
第二空,“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变废为宝”指废物的重新利用。地沟油作为一种垃圾,对其的再次利用选“变废为宝”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4、【言语理解】尽管幼儿园老师反复叮咛,我的孩子总难以养成临睡前刷牙的习惯。我做出样子,希望他能模仿;我给他讲道理,临睡前刷牙甚至比清晨更重要,但总难以奏效。后来,我在他临睡前给他讲一个故事,并要求他听故事前去刷牙。几周后,每天晚上临睡前,只要我一拿起故事书,他就会立即去刷牙。
以上对上述家长意见概括最恰当的是:
A:喜欢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家长应学会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有益的诱导
B: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比幼儿园老师更有效,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更具爱心
C:榜样比说教对幼儿更有效
D:孩子的习惯是靠重复某个行为养成的,即使他们并不理解这一行为的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我做出样子,希望他能模仿;我给他讲道理,临睡前刷牙甚至比清晨更重要,但总难以奏效”可知C项是错误的。A项观点过于片面。B项观点不能由原文推出。D项概括最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一只猎犬的鼻膜上有2.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极大地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入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B: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C: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D: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空缺处前面句子中的“300多种”“大量组合”“大量的气味模式”可知,此句强调的是人类能识别的气味种类多。A、B项脱离了这一语境,可排除。D项的“第一大感官知觉”过于夸大,从文中无法得出。C项的“1万种”紧承前句的数字,且与首句内容呼应。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6、【言语理解】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名声大噪
B:享誉中外
C:声名鹊起
D:如日中天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本句句意是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景泰年间因皇家的重视才使得它迅速闻名,这里强调的是闻名的速度之快。“名声大噪”指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享誉中外”指在国内外取得很好的声誉。“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根据词义可知,空缺处填入“声名鹊起”最符合语境。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7、【言语理解】下列空缺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常常两位一体;儒家的孔子与孟子也是形影相随的,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相配合
③冯友兰先生既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又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圣,则有亚圣
⑤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④①②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①②④⑤③
正确答案:B
解析:前文指出孔子和孟子形影相随,后文也是围绕孔子和孟子展开论述。首先分析,④、①两句句式一致,逻辑紧密,两句应相连,排除A、D。其次,①中的《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和孟子的作品,④中的大圣、亚圣分别是孔子和孟子的称号。按照逻辑,应该是先介绍称号再介绍作品,故两句顺序应为④①,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
8、【言语理解】一次,苏格拉底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这边走到那边,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而归,他总觉得最大的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的麦穗,他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优秀哲学家都以其毕生精力在孕育智慧的田地里耕耘
B:把握时机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
C:生活即思想,思想源于生活实际
D: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学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上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在摘麦穗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一个学生总觉得最大的麦穗在前面,最终空手而归;一个学生一进去就摘了一穗很小的,未曾想到前面还有更大的;最后一个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未必是最大的,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文段通过这三种表现告诉我们过早和过晚都不好,要学会把握时机。
A项,文段主要通过三个学生摘麦穗的故事表明要把握时机,“优秀哲学家”非文段重点,且“毕生精力”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当选。
C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而非论述“生活”与“思想”的关系。
D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苏格拉底”非文段强调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9、【言语理解】在有关科学实践中,没有使用 的仪器,经过 的调查,进行
的论证,往往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密 严密 细密
B:精密 周密 细密
C:细密 严密 周密
D:精密 周密 严密
正确答案:D
解析:精密:精确细密,强调“精确”,多用于形容仪器、设备等;周密:周到而细密,强调“周全”,多用于形容计划、调查等;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强调“严谨”,多用于形容理论、论证。根据词语适用的对象,可知题干中的搭配关系只能是“精密的仪器”、“周密的调查”、“严密的论证”,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由于古人视彗星出现为不祥, 对其非常重视,几乎每一次出现都有比较
的记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 隐晦
B:加之 准确
C:故而 详细
D:反而 迷信
正确答案:C
解析:“视彗星出现为不祥”与“对其非常重视”为因果关系,排除“加之”和“反而”。“非常重视”表明古人对彗星的关注程度很深,因此应该“详细”的记录。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