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748

发布时间:2023-10-11 9:31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则是相对恒定的。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一至二年会差大约1秒时间。
从这段话中可知:

A:世界时精度比原子时差

B:世界时不能用科学计量

C:目前使用原子时

D:原子时已取代世界时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文段中“‘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则是相对恒定的”可知,“世界时精度比原子时差”表述正确。
B项,由“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选项表述有误。
C项,文段没有提及现在使用哪种时间计量系统。
D项,“取代”不能从文段中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3题

2、【言语理解】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为什么在法国认可度不高的《茶花女》,在中国却能流行,最后一句点名原因——生逢其时,即有一定社会背景。故本题选A。本题也可通过主题快速排除。文段一直围绕《茶花女》这一主题来论述,而选项中只有A项有主题词《茶花女》,故为正确答案。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7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7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3、【言语理解】在欧洲,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拉丁语成了通用语言。但随着帝国衰亡,各民族借用拉丁语发展出自己的语言体系。此后,欧洲战事不断,语言也相互渗透。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法语成了宫廷贵族的语言,讲法语也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直到二十世纪初,法语以其词义准确、不致发生歧义仍然在欧洲国际会议中受到推崇,正式外交文本也基本上都采用法语。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随着英美国家的崛起,英语又逐渐变得强势。一战后,英语与法语同时成为欧洲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到二战后,由于美国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英语逐渐超越法语,成为外交场合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语言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拉丁语对欧洲语言产生深远影响

C:现代外交场合的工作语言之争早已产生

D: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已无可替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讲了随着罗马帝国的兴盛和衰亡,拉丁语的命运也跟着兴盛和衰亡;接着讲了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法语成为宫廷贵族语言;之后随着英美国家的崛起,英语逐渐变得强势;二战之后因为美国的霸主地位,英语逐渐超越法语。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讲的是语言和政治之间的关系。B、D两项缺乏概括性,排除。C项未体现语言与政治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4、【言语理解】一本好书出了,不过如此,大奖拿上了,响动甚巨。原因是大奖调动了社会资源,与国家、权力、财力结合在一起,堂堂皇皇地闯入文学的象牙塔,以世俗之力去干预有脱俗之心的语言艺术。这样,各种奖被传媒与大众所十分关注,而单枪匹马的作家,没有这样的实力。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大奖比被奖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更牛

B:大奖能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C:获奖的作品更有轰动效应

D:世俗的力量会干预脱俗的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本好书拿了大奖才会影响大。接着由“原因是”引出原因,强调大奖调动了社会资源由此影响了语言艺术。最后指出结果:大奖比作家更被关注。故文段说的是大奖的受关注度、影响度要远远高于被奖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本身,A项符合这层意思,当选。
根据“一本好书”“语言艺术”“作家”可知,文段主要针对文学作品而言,B、C两项都没准确体现这个主体,D项则没体现“大奖”这个关键词,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5、【言语理解】当城市周围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时,城市居民便较不容易受到传染疾病的威胁。以通过蚊子传播的西尼罗河病毒为例,像纽约这种野生动物种类比较少的大城市便更容易成为人类感染的高危地带。研究者还指出,物种的结构也会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产生影响。例如,在鸟的种类较多的地区,由于鸟类比人类更容易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病毒便不易传染给人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尚未引起重视

B: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与动物数量密切相关

C:动物比人类更易感染传染性疾病

D:保证生物多样性可以减少人类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可能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周围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时,城市居民较不容易受传染病威胁,一是物种的结构会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产生影响。综合二者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感染传染病的影响,D项与此相符。
A项无法从文段得出。“动物数量”不等于“生物多样性”,B项说法有误。C项以偏概全,文段只举了鸟类的例子。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6、【言语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宋锦更富有文人雅士的风采

B:宋锦的命名主要与年代相关

C:明清后仍有锦缎被称为“宋锦”

D:宋锦的工艺水平远高于蜀锦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可推出,表述正确。 B项,由“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可推出,表述正确。 C项,由“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统称‘宋锦’”可推出,表述正确。 D项,文段未涉及,属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4题

7、【言语理解】互联网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当人们掌握太多的知识时,会越来越________借助别人的结果来判断事物,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其实,________应该是我们从小就掌握的一种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厌倦 独立思考

B:习惯 借鉴提高

C:厌倦 借鉴提高

D:习惯 独立思考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而不是”可知,前文表意与“通过自己的大脑”是相对的,即当人们掌握太多的知识时,人们经常借助别人的结果来判断事物。“厌倦”指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填入与句意相悖,排除A、C。
第二空,“其实”表转折,后文应与前文“借助别人的结果来判断事物”语义相反,强调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大脑来判断,“独立思考”填入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孔子的许多教诲,寓意都很深刻,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等,都不失为人之道。然而孔子这些优秀的思想历来都是统治者规范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强有力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孔子优秀思想为统治者所利用

B:孔子优秀思想为统治者所倡导

C:统治者对孔子优秀思想的继承

D:统治者对孔子优秀思想的赞美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孔子的许多教诲寓意都很深刻;接着列举了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教诲,指出其都不失为人之道;最后用“然而”转折,指出论述重点,即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历来是统治者规范国家的强有力工具。“工具”是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孔子的优秀思想为统治者统治国家所利用。A项与此相符。B项“倡导”、C项“继承”、D项“赞美”都不能体现孔子思想在古代具有的工具性,均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9、【言语理解】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________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________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逝 吞蚀

B:消失 吞噬

C:消融 吞没

D:消灭 蚕食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消融”侧重“融”,多用于冰雪的融化,排除C。“消灭”是多指主动的行为,这里“大都市”是被淹没,并不是主动的行为,排除D。
第二空,“吞蚀”侧重“蚀”,即腐蚀。“吞噬”侧重“噬”,即吞并。文段说的是研究者认为楼兰是被沙漠淹没,说的是被黄沙吞没,而非被腐蚀,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10、【言语理解】建于1756年的智珠寺,在中轴线上分布着三座建筑,旁边还有一些零散建筑。寺院在历史上经历过火烧和烟熏,这些痕迹在修复中都被完整保留。郭黛姮说:“文物不仅是具体的房子,还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包括它曾经受到过的破坏和灾难。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认识文化遗产,你就不会把它涂得面目一新。”
这一文段意在说明:

A: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B:智珠寺建筑的修复

C:火烧和烟熏的痕迹要完整保留

D:要真实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智珠寺修复中完整保留经历过的火烧和烟熏痕迹的做法,然后引用郭黛姮的话指出文物不仅是具体的房子,还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包括它曾经受到过的破坏和灾难。本着这一原则,文化遗产在修复中就不应该被涂得面目一新,而是应真实地保护其原貌。D项与此相符。A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非文段主旨,排除; B项“智珠寺”、C项“火烧和烟熏的痕迹”是文段举例内容,非文段主旨,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