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727

发布时间:2023-10-08 7:33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然后表明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关注生远胜于死。最后一句从侧面点明,人们表面上关注死,实质上是对生的进一步关注。即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以生为旨归。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目前公车管理还不甚规范的大环境下,单一的公车尾号限行政策值得________。真要实行的话,要________其负面作用。至少,要________拿出措施防止公车因此而增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商议 提防 临阵磨枪

B:商榷 谨防 未雨绸缪

C:商讨 警惕 居安思危

D:商量 防备 有备无患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文段“公车管理”“政策”等词可知,应填入一个书面语,故首先排除C、D。
第三空,由“拿出措施防止”可知第三空应填入一个表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意思的词语。“临阵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与文意相悖,排除A。“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1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2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3、【言语理解】茶饮料近年受到市场的追捧,根源正是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认为茶有很多保健功效,茶饮料也因沾了“茶”的光,而被消费者认为是更加健康的饮料。研究表明,茶的保健功能主要归功于茶多酚,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茶饮料,其实是选择这种含有茶多酚元素的饮品。但这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却并未被要求向公众公开,一瓶茶饮料中到底有多少茶多酚,消费者无法知道。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茶饮料需标明具体保健功能的成分含量

B:公众对茶饮料营养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

C: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强化知情意识

D:国家应加强对茶饮料的质量监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展开议论,尾句“但这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消费者无法知道”是主旨句,即虽然消费者选择了茶饮料,但对饮料中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多酚含量却并不清楚。故文段强调的是茶饮料需标明具体保健功能的成分含量,A项当选。B项说法错误,公众并未对茶饮料营养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C项属于过度推断,D项为无关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4、【言语理解】信息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而满足这一需求,只在介质上做文章________,还需在书的品质上下功夫。如今纸书市场回暖,可尚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打造更多的精品好书,提升阅读品质,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徒劳无功 迫在眉睫

B:无济于事 任重道远

C:鞭长莫及 势在必行

D:于事无补 大有可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只在介质上做文章作用不大。“鞭长莫及”侧重距离远,力量达不到。此处不涉及力量达不到,排除C。第二空,“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大有可为”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打造更多的精品好书,提升阅读品质”是一项长期工程,此处强调的是未来有很多工作要做,而非当下迫切需要完成,也不是强调它有发展的希望,排除A、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移风易俗”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然而好的“新民俗”能诞生,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懂得民俗心理的“新创意”。这种创意,既衔接传统文化,又紧搭时代脉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这种“新民俗”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沿成俗

B:蔚然成风

C:久盛不衰

D:约定俗成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所填词语需要承接上文表示“‘新民俗’能顺利诞生并能够发展下去”之意。“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从而形成风气,填入符合句意。
“相沿成俗”是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由题干可知,“新民俗”是“新创意”,并非传承下来的,排除A。“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题干中并未体现“久盛”之意,排除C。“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其与题干句意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7题

6、【言语理解】在读书时,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进行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委;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这段文字强调了读书的真谛是:

A:日积月累

B:融会贯通

C:博古通今

D:博采众长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读书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接着阐述了只知古、今、中、外其中之一的弊端;最后进行总结,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追求的通则。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读书不能囿于一隅,对某一问题应结合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考量、理解。
A项“日积月累”文中未提及,C项“博古通今”比较片面,B、D两项相比,B项“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博采众长”指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比较而言,“融会贯通”与文段尾句的“进行互参”更对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7、【言语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调查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网络化、键盘化、拇指化,已经不仅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还造成了对汉字的隔膜与疏离。提高国人对于汉字传承的认识,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当下语言文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

B:提笔忘字成为当下国人的普遍现象

C:国人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

D: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使得汉字书写由笔转变为键盘和拇指,然后引用调查数据说明这一转变对汉字书写的危害——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造成对汉字的隔膜与疏离,影响汉字的传承。由此可知,文段旨在论述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对汉字传承的影响。D项的“媒介转型加剧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对此概括恰当。
A项“内忧外患”无法从文段推出,且没有提及引起汉字危机的原因。B项只是描述现象,没有指出问题。C项没有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媒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除了品种,温度和光照也会影响到茶氨酸的分解。在关于茶的各种诗文中,优质的茶总是生长在深山幽谷。除了水源土壤的清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山幽谷中光照不足,而在春天茶叶发育期间温度较低,所以茶氨酸的分解以及儿茶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这样制得的春茶茶氨酸含量高而茶多酚含量低,也就更好喝。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到较多光照的茶叶会使茶氨酸含量降低

B:一般产自深山幽谷的茶叶比平地上的好喝

C:抑制茶氨酸的分解后制成的茶叶味道不佳

D:秋茶一般不如春茶好喝与茶树光照多有关

正确答案:C

解析:A、D两项,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山幽谷中光照不足……所以茶氨酸的分解以及儿茶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这样制得的春茶茶氨酸含量高而茶多酚含量低,也就更好喝”可推出。
B项,由“优质的茶总是生长在深山幽谷”可推知。
C项,分析可知,“味道不佳”与文段强调的“更好喝”相悖,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0题

9、【言语理解】传言有20多本关于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的书即将出版,且有几本已经面世了。所有这些书的目的是试图告诉那些迷惑而且常常是还不开通的芸芸众生:就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而言,不可能存在两种都成立的科学理论。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提供了一贯的、统一的并且是在不断完善的解释。“科学”创世论——当课堂上讲授进化论时,有些人就想争抢“相同的课时”来解释它——是基于宗教,而非科学。实际上,所有科学家和大多数非宗教激进主义宗教领袖们都已将“科学”创世论看作是拙劣的科学和拙劣的宗教。
非专业人士起码可以了解支持进化论的各种数据和观点。对每个人来说,著名哲学家肯切尔在《关于创世论者》的最后一章都阐述得极为清楚,这部优秀作品的护封上引用了斯蒂芬·杰·库德的一句话,“此书本身就代表了理性”。的确如此,如果理性是创世论和进化论之争的唯一标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本文,我们可以推断出:

A:理性思维在争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创世论者的观点应以理性思维为基础

C: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进化论显得难以理解

D:创世论者的观点得到了科学发现的支持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原题译文改编,命制不够科学。原题正确答案B项表述为“创世论者的观点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而本题改成了“创世论者的观点应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经此引申,正确答案B项便很难推出。分析其他三项,A项,由原文末句表假设的“如果”可知,此项的“起了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C项,与“非专业人士起码可以了解支持进化论的各种数据和观点”表述相悖;D项,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知,所有科学家都将“科学”创世论看作是拙劣的科学,故D项也错误。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10、【言语理解】24.近年来英国信教人数大幅度下降,不少昔日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的教堂,如今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寥寥无几

B:寥若星辰

C:门可罗雀

D:人烟稀少

正确答案:C

解析:“寥寥无几”和“寥若星辰”都形容很少。门可罗雀: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人烟稀少:人家很少,住户很少。横线前面的主语是“教堂”,用来形容教堂宾客少的只有C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