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723

发布时间:2023-10-07 17:05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朱熹是从天道说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自我人生之局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为这种“知”,不仅产生自我意志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这段文字意在:

A:从人道的角度诠释“知天命”

B:说明“知天命”即能够掌控自我意志

C:论证“知天命”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D:辨析不同流派对“知天命”的认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朱熹从天道角度对“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做的注释,引出从人道角度而言“知天命”的含义。“而”字表明文段强调的是从人道角度对“知天命”所做的注解。与此最为相符的是A。
B、C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D项“不同流派”文段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2、【言语理解】一项好的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执行之所以不力,主要是由于缺乏责任追究手段和公开监督力度。制度执行有力的典范则是此番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对中国式浪费真正起到了遏制作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不仅提振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客观上也在节约资源、遏制浪费方面发挥了正能量的作用。如果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执行也像八项规定那样严格,“美丽中国”的建设一定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分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

B:强调执行制度要严格有力

C:宣传制度执行有力的典范

D: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制度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然后以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为例,论述了制度执行要严格,才会有效果;最后以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执行再次强调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性。B项描述与此一致。A项是背景性信息,不能概括文段主旨。C项举党中央八项规定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严格执行制度的作用。D项脱离“制度执行”这一论述主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4题

3、【言语理解】人类思维进化的顺序,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粗粗了解一点文物史的人都知道,早期文明及其器物上只有图形,如世界各地的史前壁画,如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人脸等。没有文字,因为语言能力不发达。语言能力发达以后,才有文字,人类文明才真正脱离原始阶段。而文字的进化本身也循同样过程,最初是图形,不脱具象,涵盖力很有限,慢慢离开图形阶段,真正成为文字,表示人的语言能力愈来愈深刻,思维愈来愈独立。
这段文字谈论的主题是:

A:研究文物史的意义

B: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

C:史前文明的表现形式

D:人类思维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为总起句,指出人类思维进化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的过程。接着以文物史知识进行佐证,指出人类早期只有图形,语言能力发达后才有文字,而文字的进化也是先有具象图形,后来才真正成为文字。可见文段主要讲的是人类思维进化的过程,D项与此相符,为正确答案。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中国人在室内焚香,始自战国时代,此时期也开始出现铜制香炉。秦、汉之后,随着制香、用香日益普及,各种式样的炉具________,其材质涵盖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这些不同材质、工艺的香炉,除了用于宗教祭仪,也成为文人墨客案头________的赏玩之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眼花缭乱 稀松平常

B:独具匠心 信手拈来

C:应运而生 不可或缺

D:与日俱增 不可多得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制香、用香普及后炉具也随之产生。“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常与“令人”搭配,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A。“独具匠心”指具有独特的想法,形容在技术或艺术构思方面有创造性,与句意不符,排除B。“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多用于形容感情,与句意不符,排除D。“应运而生”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填入符合句意。验证第二空,“不可或缺”表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形容香炉在文人墨客案头的重要程度,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5、【言语理解】翻翻旧杂志,便能发现一些有关人性的很有意思的东西。20世纪初的报纸和杂志充斥着有关快速减肥仪、神奇治疗术以及其他种种明显的江湖骗术的广告。一个世纪之后,这类东西仍然在广告——而且响应者如云。这其中是否包含着深刻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的信息?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A:人类社会有着极强的群体心理、社会习惯的延续性

B:减肥广告、江湖骗术一直伴随着人类自近代以来的社会

C:现代的人与一个世纪以前的人见识、判断、心智上并无两样

D:对虚假广告的趋同反映出人类共同的行为和心理惯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指出翻看旧杂志能发现一些与人性有关的有意思的东西。其后以人们对虚假广告的热衷为例说明其中蕴含的人类的共性和惯性。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并无两样”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合事理。D项虚假广告只是文段所举的例子。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6、【言语理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我们有别于人类的血缘近亲——猴子。但是,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人类语言能力有关的大脑区域所在位置与科学家此前认为的截然不同。这个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距离大脑中央更近,比此前认为的近了3厘米。这意味着,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大脑中“语言中心”位置可能与此前认为的不同

B:大脑中“语言中心”位置决定了人类和猴子的区别

C: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比想象得更密切

D: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提出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人类有别于猴子,但是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和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要超出此前的预计,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也就是说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要比想象得更密切。C项表述是新研究的结论,当选。
A、D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是旧的结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1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7、【言语理解】“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地要求统一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可得出。
B项,“‘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的表述属妄加推断,原文没有涉及争论之初,两者是否对立。
C项,由“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可得出。
D项,由“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可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

在哲学家看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物质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荷尔德林既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名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通过海德格尔的阐释更加得到了升华,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所以,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难怪那么多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语言即是存在

B:

哲学思想的传承

C:

语言深刻影响哲学

D:

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在哲学家看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物质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接着介绍了一系列哲学家关于语言研究的名句;最后由“所以”总结,说明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并由“难怪”进一步强调由于语言证明了人的存在,所以哲学家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结尾重点强调了语言对哲学的影响,正确答案应与此相符,C项当选。

A项只提及了“语言”这一关键信息,未提及“哲学”,概括不当,且文段说的是语言代表了人的存在,而非“语言即是存在”,排除。

B项,“哲学思想的传承”文段未涉及,排除。

D项,文段论述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是为了说明语言对哲学产生的影响,其本身非重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

9、【言语理解】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B: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C: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推出。
B项,由“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可推出。
C项强加因果,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不能推出“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项,文段中“同时”前后的句子为并列关系,可以推出选项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各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历史,观察他以往的行动的性质,便可以近似于猜测地预断他此后的变化,那变化的萌芽虽然尚未显露,却已经潜伏在它的胚胎之中。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A:观其言、察其行,方识其人

B: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C: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D: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意为观察各人过往的行为性质,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此后的变化,变化虽然还没有出现,但已经潜藏在以前的种种行迹中了。A项意为审视他的言谈,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强调的是识人的方法。B项意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C项强调简单有序地活在当下,不去过高预期未来,不去一味沉溺过往。D项的意思是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分析可知,只有B项与文意相符。A、C、D三项均与文段无关。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