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劳动不仅________着我们的生活,而且________着我们的灵魂;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________着人类的文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滋养 铸造 积淀
B:滋润 锻造 积攒
C:滋养 锻造 积攒
D:滋润 铸造 积淀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滋养”侧重于提供养分、养料,“滋润”侧重于湿润。此处表达劳动对生活的作用,用“滋养”恰当,排除B、D。
第三空,“积攒”常与“肥料”“钱财”搭配,与“文明”搭配不当,排除C。“积淀文明”为习惯搭配。
第二空,“铸造”填入与“灵魂”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5题
2、【言语理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归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次第 翩然
B:依次 悄悄
C:相继 悄然
D:竞相 姗姗
正确答案:A
解析:“次第”,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其中“次第”指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的。用在题干中能够突出花依据不同时间一朵接一朵开放的层次感和连续性。相较“依次”、“相继”,“次第”的文学色彩更浓,与题干的语言风格更契合。立春花儿不会“竞相”开放,排除D。“翩然”形容动作轻捷的样子,较为形象地描写了燕子的姿态。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事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而且在国家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命题,还是一个治理命题。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促进媒体融合
B:媒体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信息传播
C: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D:媒体在国家治理中应承担主要责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即提出观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后文说明了媒体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最后再一次总结说明媒体融合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文段主要说的是国家治理与媒体融合的关系,A项表述正确。B、C两项脱离了“国家治理”这一话题;D项的“承担主要责任”不能由原文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8题,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1题
4、【言语理解】春天的气息唤醒了慵懒的细胞,满目的烂漫引导我们向往着花开四季,锦绣的人生与桃花的惊艳给了我们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慰藉。我想,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保留着这么一丝天马行空的浪漫,每个女人都曾经将自己化身为那个自由的洛丽塔女孩,家是我们思想的延伸,装点其中便有了主人思维的精髓,内心的渴望。在这里,我们有了这样的“艳遇”。
如果上述文字是一段广告语,那么它最适合于:
A:花卉展销
B:家具推介
C:房屋销售
D:旅游宣传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的“家是我们思想的延伸,装点其中便有了主人思维的精髓,内心的渴望”可知,这段广告词主要是关于家居装修的,A、C、D三项均不是家居装修项目,只有B项符合。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近年来,农业生产上利用残渣食物链进行食物生产越来越多,________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模式效果明显。微生物菌体以其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含量列为重要营养食品,许多食用菌品种还以其突出的抗癌、降脂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而成为________的保健食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以 不可取代
B:尤以 首屈一指
C:素以 交口称赞
D:却以 无与伦比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效果明显”可知,此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强调的是利用残渣食物链进行食物生产的众多模式中,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模式效果更明显。“尤以”指尤其是,引出强调的内容,填入其中最恰当。
第二空,“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用于描述具有突出功效的保健食品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5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1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6题
6、【言语理解】当你去商场买东西时,往往看得眼花缭乱,结果却什么也没买成就回家了。由于你________,所以想买的东西,能很快地选出来,但是,在付账的过程中,如果你又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其他东西,你就会________了。不仅在购物时,在人际关系上,决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最后的瞬间你突然产生迷惑、无法决定的感觉的话,这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场坚定 毫不犹豫
B:旗帜鲜明 坚持己见
C:暧昧不明 进退两难
D:爱憎分明 左右为难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由于……所以……”的句式可知,填入词语应与“想买的东西,能很快地选出来”构成因果关系,“暧昧不明”填入不合逻辑,排除C。
第二空,“在付账的过程中”对应于后文的“在最后的瞬间”,故此处所填词语应与“突然产生迷惑、无法决定的感觉”意思相符。“毫不犹豫”“坚持己见”与此相悖,排除A、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题
7、【言语理解】责任心,是创业者________的品质。经常在生活中磨练的人一定碰到过困难与荆棘、遇到过挑战与挫折、感受过真情与冷暖、领悟过付出与回报,久而久之,人的内心变得坚强,说话做事更有担当,“责任”二字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训练________创业者的血液里,变成人的气节与气质,形成了独有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金难求 植入 感召力
B:不可多得 渗入 亲和力
C:难能可贵 融入 竞争力
D:绝无仅有 介入 创新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绝无仅有”指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责任心并不是创业者唯一的品质,排除D。“千金难求”形容非常珍贵或难得。“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A、B、C三项均可用来形容品质对于创业者的可贵性。
第二空,由“潜移默化”“变成人的气节与气质”可知,责任与血液相互融合,合二为一,变成了人独有的气质。“植入”指像植树那样把一物安放到另一物中,插入,如“植入广告”。“植入”填入不能体现两物之间融合的意思,排除A。
第三空,句意是论述“责任心”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有责任心,可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创业成功,“竞争力”符合题意。“亲和力”指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责任心”与“亲和力”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33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1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
8、【言语理解】城市首先是人的聚集,也来自人的聚集;城市的特质从来就是特定城市中人的群落性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它们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是城市的灵魂与核心。以城市主体人群的文化特质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其“现代性”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质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现代化必须增强城市成员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B:城市现代化最终落实于人的现代化、市民精神的现代化
C:城市精神以城市文化为基础,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城市主流追求
D:城市建设必须体现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造福人民的“以人为本”的态度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是分总结构,先说明人的聚集形成城市,城市中人的群落性文化和精神形成城市的特质;最后总结,说明城市精神以城市主体人群的文化特质为核心,而城市精神的“现代性”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质量。A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论述城市精神,D项论述城市建设,均未体现城市精神现代性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排除。B项是对文段尾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9、【言语理解】嫉妒心强的人常常言辞讽刺,他们________,有时还喜欢过度________对方。嫉妒者对目标者的攻击以恭维为烟幕,这不仅是因为需要维持其妒意披着的赞美外衣,同时也出于对引发其嫉妒的美事的强烈渴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言不由衷 赞美
B:口是心非 表扬
C:阳奉阴违 夸奖
D:心口不一 褒奖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后文“以恭维为烟幕”“披着赞美的外衣”可知,所填词语应表达表里不一之意,且含贬义。“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指心口不一致,但大多时候表示的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贬义,排除A。“阳奉阴违”指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与句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表扬”指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褒奖”指表扬和奖励。相较之下,“褒奖”包含了“表扬”的意思,程度更重,填入更能表示因嫉妒而过度夸奖对方之意,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10、【言语理解】时间是大自然的产物,节气展现的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便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极大肯定。先民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来感知自然变化、安排农业活动,敬天顺时,依农得时,从而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所谓“认识一个民族,其实就是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节气犹如包裹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时间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含义。从中既可以窥探出古人如何以人之理性追问天地运行与造化万物,更鲜活地展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从自然中推演人文,在人文中回归自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这段文字的主旨为: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实践中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成果
B: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C: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D: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就要先认识二十四节气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节气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接着说明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其文化内涵的肯定,后文强调节气犹如包裹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由此可知,文段主旨在于论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A项论述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未涉及其意义,排除;
B项,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偏离文段主旨,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