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专项常考题集2673

发布时间:2023-09-29 20:45     浏览量:8

1、【常识判断】2020年10月28日,某地24名居民网购了进口冷链食品,后该批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24名居民被公安机关罚款200元。12月11日,该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承认处理不当,罚款由原行政处罚机关撤销。这起事件中,公安机关的罚款行为主要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哪一项原则?

A:处罚法定原则

B:保障相对人权利原则

C:一事不再罚原则

D: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当选。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具体含义包括依据法定、主体法定、职权法定以及程序法定。本题中,24名居民购买的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其行为本身并不存在违法事实,公安机关罚款200元的行为无法律依据,违反了处罚法定原则。

B项不选。保障相对人权利原则主要是指保护相对人的一系列程序权利,既包括行政处罚决定过程中的陈述权、申辩权、被告知权等,也包括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和请求国家赔偿权等。本题未体现这一原则。

C项不选。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本题未体现这一原则。

D项不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处罚机关和执法人员应当在说明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处罚,让被处罚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和承担责任的必然性。本题未体现这一原则。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4题

2、【常识判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词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正确答案:B

解析:这首词是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途中。1935年8月,毛泽东粉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阻碍,摆脱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此词即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作者彻底打垮敌对势力的决心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常识判断】下列古代典籍中,哪一部不是以年号命名的?

A:《昭明文选》

B:《太平广记》

C:《永乐大典》

D:《康熙字典》

正确答案:A

解析: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A项不是以年号命名的。B项中“太平”来源于年号“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C项“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D项“康熙”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题,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4、【常识判断】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但《诗经》有“其桐其椅”,这里的“椅”是指:

A:一种车

B:一种床

C:一种席子

D:一种树木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正确。“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出自《诗经》中的《小雅·湛露》,意为“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此处的“椅”指的是山桐子木,即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72题

5、【常识判断】关于经济制度与宪法关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自德国魏玛宪法以来,经济制度便成为现代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B:宪法对经济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确认与调整构成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六条规定,法律范围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解析:《魏玛宪法》是现代宪法的源头。魏玛宪法首次详细规定了经济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专门做了规定,有“经济宪法”之称。故A正确;宪法是根本大法,其中对生产关系的确认与调整自然构成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例如我国宪法就直接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故B正确;《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正确;《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常识判断】经济学中经常用各种指数来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某种情况。下列有关经济学指数说法错误的是:

A: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某国或家庭生活越贫困

B:基尼系数值越大,说明该国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越大,说明通货膨胀越严重

D:需求价格弹性指数越大,需求受价格影响越小

正确答案:D

解析: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A项正确。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B项正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CPI越大,说明通货膨胀越严重,C项正确。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市场商品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通常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比值,即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如果需求价格弹性指数越大,说明富有弹性,需求受价格影响越大。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常识判断】下列对物理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红色常用作交通信号灯是因为红光波长长,不易散射

B:“如坐针毡”是因为在压力已定时,受压面积越小,压强越小

C:“仅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光和声的波长相差较大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因为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正确。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红光不易被散射,它可以传得较远。所以,汽车尾灯和交通紧急提示灯都用红光。
B项说法错误。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C项说法正确。“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声音比光波长长,声波发生了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光波的衍射非常不明显。
D项说法正确。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作回声。山谷中声音被多次反射,回声洪亮。
故本题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常识判断】下列有关古代发明创造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华佗被誉为“医圣”,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适用于外科手术

B:制造候风地动仪测量地震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是张衡

C:东汉时杜诗发明的水排有效解决了水流从低处往高处灌溉的问题

D:秦朝首次修建长城与明代最后修建长城的目的都是为了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正确答案:B

解析:东汉华佗医术高明,被誉为“神医”。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A项说法错误。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B项说法正确。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解决了用水力进行冶铁鼓风的问题。解决水流从低处往高处灌溉问题的是三国时马钧发明的翻车。C项说法错误。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因此首次修建长城不是秦朝。D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常识判断】甲乙两家是邻居,甲家在距乙家地基2米处种有一棵大树。每逢刮大风,风便会将这棵树的一些大树枝刮落到乙家房屋上。乙担心会损坏房屋,多次找甲协商,要求甲将树枝砍去一些,被甲拒绝。某日,暴风雨即将来临,乙再次找甲协商却没找到,情急之下自己砍去了一些伸到自家房屋上的树枝。甲回家后要求乙赔偿500元,乙不同意,甲将乙起诉至法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乙砍掉一些树枝来避免对自己房屋的损害属于紧急避险,因而乙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B:乙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甲财产权利的侵害,因为乙为了自己的利益未经甲同意就砍掉了一些树枝,因此,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C:虽然这棵树属于甲,但因伸到了乙的房顶,这棵树在乙房屋界内的部分应当属于乙,因此,乙砍掉那些树枝是合法的,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D:乙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甲财产权利的侵害,因为乙为了自己的利益未经甲同意就砍掉了一些树枝。但是乙在砍之前有意愿但无法告知甲,因此可豁免其部分责任

正确答案:A

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人损害的行为。《民法典》(2021年)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在暴风雨来临的天气,乙找甲协商没找到,情急之下砍掉树枝的行为不是侵害甲财产权的行为,而是紧急避险行为,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10、【常识判断】“神舟”七号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触摸和感受到地球以外的世界。载人航天中三大基本技术是:天地往返、出舱行走、________。

A:释放伴飞小卫星

B:深空探测

C:在轨试验

D:交会对接

正确答案:D

解析:出舱行走与天地往返、交会对接被称为载人航天中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技术,而出舱则是人类大规模空间活动的前提。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