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2666

发布时间:2023-09-28 21:47     浏览量:8

1、【判断推理】猫的气味是老鼠的天然威慑剂,老鼠会灵敏地觉察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天敌。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当老鼠感染了寄生虫后,寄生虫不但抑制了老鼠对猫气味的恐惧,甚至会使得老鼠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老鼠被猫捕杀的概率。因此,研究人员推断:寄生虫可使老鼠丧失对猫的恐惧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推断?

A:恐惧和亲和可能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情感

B:寄生虫的代谢产物会抑制老鼠对于猫气味的本能恐惧反应

C:寄生虫侵入老鼠体内后,寄生在老鼠大脑中负责恐惧和其他情感行为的区域

D:寄生虫需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只有使老鼠被猫捕食才能完成繁衍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点:寄生虫可使老鼠丧失对猫的恐惧感。论据:当老鼠感染了寄生虫后,寄生虫不但抑制了老鼠对猫气味的恐惧,甚至会使得老鼠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老鼠被猫捕杀的概率。  
A项,题干讨论的是寄生虫对老鼠的影响,而该项说的是恐惧感和亲和力,属于无关项。  
B项,指出寄生虫的代谢产物会抑制老鼠对猫的本能恐惧反应,通过补充论据的方式,支持了题干论断,可以解释。  
C项,题干讨论的是寄生虫对老鼠的影响,而该项说的是寄生虫的寄生区域,属于无关项。  
D项,题干讨论的是寄生虫对老鼠的影响,而该项说的是寄生虫的繁衍,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

2、【判断推理】行为犯和结果犯的划分,在于确定犯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行为犯是指仅实施构成要件所描述的行为,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结果犯是指在构成要件中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一定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才可构成既遂的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犯罪既遂形态中属于行为犯的是:

A: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B: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C: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D:逃脱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脱司法机关羁押和监管的行为

正确答案:D

解析:行为犯的定义要点为:仅实施构成要件中所描述的行为,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
A项,抢劫罪,出现了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B项,盗窃罪,出现了窃取财物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C项,故意杀人罪,出现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D项,逃脱罪,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属于行为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9题

3、【判断推理】窝藏、包庇罪是指非共同犯罪人明知他人犯罪,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窝藏、包庇罪的是:

A:某人开了一家洗头店,为暗娼提供场所卖淫,并从中抽取场地费

B:张某的丈夫在自己家里与前来挑衅的刘某斗殴,失手将刘某打死,为了帮助丈夫逃避法律的责罚,张某和丈夫一起把刘某的尸体以及凶器埋在后院里

C:秦某撺掇李某去一富人家里行窃,等到李某得手之后,秦某负责把李某安全运送到一个偏远山村,并把这些赃物卖出去,他们二人平分赃款

D:王某的哥哥来王某家探亲,王某热情地招待了他几天,临走王某哥哥还跟王某借了5万元,说是要到外省做生意。等他哥哥走了几天之后,公安机关到王某家侦查,说他哥哥十几天前刚刚杀人潜逃

正确答案:B

解析:窝藏、包庇罪的定义要点:①非共同犯罪人;②明知他人犯罪;③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
A项,该人为暗娼提供卖淫场所并抽取场地费,属于共同犯罪人,不符合要点①。
B项,张某的丈夫将刘某打死,张某并不是共同犯罪人,符合要点①;张某在明知丈夫犯罪的情况下,与丈夫一起将刘某的尸体以及凶器埋在后院,符合要点②③。
C项,秦某与李某平分赃款,秦某属于共同犯罪人,不符合要点①。
D项,王某为哥哥提供财物,但王某并不知道哥哥犯罪,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4、【判断推理】事实1:电视广告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电视观众能回忆起来的在电视上做促销的品牌名字的比例在慢慢降低。
事实2:电视观众回忆起在一段连续的商业广告中播放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广告的情况要比他们回忆起中间某一地方播放的广告的情况好得多。
下列选项中,如果正确,事实2将很可能为事实1做出一个解释。

A:一组连续的电视广告的平均数量逐渐增加

B:目前一般电视观众只能回忆起他或她看到的在电视上做促销的不到一半的品牌

C:分配给每一组连续电视广告的总时间逐渐减少

D:每小时电视播放连续广告的组数逐渐增加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事实2可知,电视观众一般只能记住一段连续播出的电视广告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若要符合事实1,只要连续播出的广告的平均数量增加即可解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5、【判断推理】愤怒:驳斥

A:微笑:高兴

B:可爱:纯真

C:详尽:陈述

D:善良:魅力

正确答案:C

解析:愤怒地驳斥;详尽地陈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曲:直

A:呼:吸

B:动:静

C:进:退

D:黑:白

正确答案:B

解析:曲和直是绝对反义词。
A项,呼和吸是相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动和静是绝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进和退是相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黑和白是相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8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8题

7、【判断推理】技术性差错指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由于业务繁忙、工作强度大,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因口误、眼误、手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差错。
下列属于技术性差错的是:

A:某企业主管暗示会计在做本企业账时对存货成本采用高留低转的记账方式,会计心领神会,不久就完成了此项工作

B:某杂志社规定:一篇稿件在写作结束和编辑完成之后,必须再通读、审读一至三遍,但还是由于有的作者或编者政治素养不高、学识水平有限而影响了整体质量

C:国际羽联通过网络对某国羽毛球公开赛进行了抽签,但几天后国际羽联突然告诉该国羽协,称原抽签结果有问题,把种子选手排位搞错了

D:2008年后,部分跨国企业由于裁减中国关务人员,在管理上出现真空;今年面对海关可能的核查,部分企业甚至放弃自查和应对准备,以破罐破摔的态度放弃改善的机会

正确答案:C

解析:技术性差错定义的关键信息:因口误、眼误、手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
A项,会计完成了此项工作,未体现出差错,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作者或编者政治素养不高、学识水平有限影响了文章整体质量不属于因口误、眼误、手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C项,网络抽签把排位搞错了,属于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性差错,符合定义。
D项,部分企业由于裁减关务人员,在管理上出现真空,并非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性差错,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导致记忆力低下。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A:人类大脑和鸟类根本不同

B: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

C:很多交友多的人记忆力并不好

D: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由“生活在群体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中的鸟类有着更强的记忆力”,推出结论“人类也不应该生活在孤独之中,否则会导致记忆力低下”。
A项说明人和鸟类的大脑不存在可比性,即论据和结论之间没有联系,能很好地反驳题干观点;B项没有指出两者有根本不同,削弱程度不如A项;C项只是通过举例说明题干的观点不一定可靠,但也可能这些人如果不交友记忆力更差,且“很多”是一个模糊概念,可能更多交友的人记忆力很好,故削弱程度也不如A项;D项的削弱方式与C项类似,同样也不如A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公平世界谬误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一个人获得成就,是因为他肯定做对了什么,所以这份成就是他应得的;一个人遭遇不幸,他自己也有责任,甚至是咎由自取。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反映公平世界谬误的是:

A: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D: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正确答案:B

解析:公平世界谬误定义的关键信息:获得的成就、遭遇的不幸都是有原因的,即成就是他应得的,不幸也有他自己的责任。
A项,意思是付出一分劳动就会得到一分收益,即获得的成就是他应得的,符合定义。
B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虽然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成功,不符合定义。
C项,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符合定义。
D项,意思是可怜的人肯定做了可恨的事情,即遭遇的不幸也有他自己的责任,甚至是咎由自取,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90题,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85题

10、【判断推理】三位办案人员在办理一刑事案件。甲说:“犯罪嫌疑人向东逃跑了。”乙说:“犯罪嫌疑人没有向东逃跑。”丙说:“犯罪嫌疑人没有向南逃跑。”已知两个人的断定与事实不符。
由此可以推出:

A:犯罪嫌疑人向南逃跑了

B:犯罪嫌疑人没有向东逃跑

C:甲的断定与事实相符

D:丙的断定与事实相符

正确答案:A

解析:甲乙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两个人的话为假可知,丙说的话为假,即犯罪嫌疑人向南逃跑,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向东逃跑(可能先向南逃跑再向东逃跑)。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