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是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之一。免疫系统是身体内一套由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的网络,是人的健康保镖,保护人免于疾病的威胁。自然,这套免疫系统也会像雷达一样,时时刻刻监视着是否有癌细胞出现。科学家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这套免疫系统在预防癌症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丰富的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且,那些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病人比别的病人更容易罹患癌症更是让这一点不言自明。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人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治愈癌症
B: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人很可能罹患癌症
C:免疫系统一旦发现癌细胞就会向大脑传递信息
D:未来的抗癌技术可能产生于对免疫系统的研究
正确答案:D
解析:原文只是说“自身的免疫系统”是最具潜力的治疗方法之一,并不能得出“治愈”一说,A项推断过度。原文只是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病人比别的病人更容易罹患癌症”,并不是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人很可能罹患癌症”,B项偷换概念。C项原文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由文段可推出D项说法正确,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言语理解】在政务公开中,公众本身________是被动的接受者,________是主动的参与者。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B:不仅 更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即强调公众是“主动的参与者”。故前两空之间应构成语义上的递进关系。
A项,“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表示“参与者”这一身份更重要,排除。
B项,“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的是“更”后面的内容,填入恰能与后文的“只有……才……”对应,正确。
C、D两项,“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二者明显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
3、【言语理解】所谓的颜色,其实不过是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后所产生的反应。虽然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放出电磁波,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类的光感。在太阳辐射而来的电磁波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果将所有可见光都过滤出去,即使剩余的电磁波强度再高,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存在可见光是人眼感知颜色的基础
B:眼睛捕捉电磁波后所产生的反应就是光感
C:物体温度越高,释放的电磁波越强
D:可见光的强度越强,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越鲜艳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如果将所有可见光都过滤出去,即使剩余的电磁波强度再高,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可知,A项正确。由“所谓的颜色,其实不过是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后所产生的反应”可知,B项错误。文段并没有涉及关于物体温度与电磁波强度关系的文字,也没有涉及可见光强度与颜色鲜艳度关系的文字,C、D两项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翻译时,“直译”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哪种译法最妥当,人们各执己见。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量表述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
A: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B: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
C: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
D: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们对于“直译”和“意译”这两种译法哪个最妥当各执己见,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后面的内容均是对这一观点的阐述,且文段末句由“因此”再次重申观点。由此可知,C项“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与作者观点最相吻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44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4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4题
5、【言语理解】对“什么是优良的政治生活”以及“如何实现优良的政治生活”这两个问题做出鲜明的回答是政治哲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作为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在“是”的向度上,葛兰西的回答尊奉了马克思的基本路径,即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解放了的政治生活才是最优良的政治生活;而在“如何”的向度上,葛兰西从西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文化霸权的路径。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葛兰西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B:葛兰西政治哲学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C:葛兰西政治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丰富和发展
D:政治哲学不仅要有好的规划,还要有实现的方法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是”“如何”是政治哲学的基本向度,其后说明了葛兰西对政治哲学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A项葛兰西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全面地概括了文段含义。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段得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学生的智力( )包括知识,( )包括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一个学生( )有知识,( )没有自己动手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用之才。
填入画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 而且 只要 即使 也
B:虽然 但也 如果 但是 就
C:既 又 如果 却 也
D:一方面 一方面 只要 但是 就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识和能力都属于智力的范畴,二者之间是并列或者递进关系,排除转折关系的B项。第二句为假设关系复句,将A、C、D三项代入句中,可知只有C项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而________、为民族振兴而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前赴后继 殚精竭力
B:
运筹决胜 呕心沥血
C:
奋不顾身 煞费苦心
D:
勇往直前 绞尽脑汁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示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而做出的努力。“运筹决胜”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其填入不符合语境,排除B。“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生命。文段强调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该词填入语义程度过重,排除C。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表示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而付出努力。“殚精竭力”指尽心竭力,体现了竭尽心力为民族振兴努力之意,符合句意。“绞尽脑汁”指费尽心思。其侧重于思考,多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语境,不能用于为民族振兴而用尽精力的语境,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题
8、【言语理解】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上________,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谍战小说家屡获文学大奖,更________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生水起 象征
B:方兴未艾 预示
C:炙手可热 说明
D:声名鹊起 透露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屡屡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屡获文学大奖”说明谍战小说发展蓬勃,“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声名鹊起”侧重于知名度迅速提高。这两个成语都不能用来形容“谍战小说”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排除C、D。
第二空,“预示”表示预先显示,适用于未发生的、将来的事情,由表示完成的“已经”可知,此处不能填“预示”,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9、【言语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马克思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吃、喝、住、穿是从事政治、科学等的基础。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等是从这个基础发展而来的。可总结概括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只是引文,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B项未具体指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过于笼统,排除。C项只提及了基础是什么,未提及上层建筑,概括片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10、【言语理解】机会分配不仅能对收入分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在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下,一些人会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获得发展机会,但这些获得机会的人很可能缺乏有效利用发展机会从事社会劳动和创造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他们所从事的劳动或经营项目的生产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获得机会,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由机会分配不平等造成
B: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标志是公平的机会分配
C:公平的机会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D:机会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机会分配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接着进行具体阐释,指出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会使机会落到不能有效利用机会的人身上,导致其所在岗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故文段意在强调的是公平的机会分配对社会经济效率的影响,C项与此表述一致,为正确答案。
文段没有论述收入分配与机会分配的关系,无法推出A项结论。文段说的是“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B项“标志”说法有误。D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