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2657

发布时间:2023-09-27 11:07     浏览量:8

1、【判断推理】梅兰芳 之于 京剧 正如 (       ) 之于 (       )

A:周立波 舞蹈

B:关汉卿 昆曲

C:马三立 相声

D:刘德华 明星

正确答案:C

解析: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A项,周立波不是舞蹈表演艺术家,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关汉卿是元曲作家,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马三立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刘德华属于明星,为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行政受益权,是指国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而向它提供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
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受益权的是:

A:林业局获得拨款用于购买办公电脑

B:民政局接受红十字会的救灾捐款

C:教育局拨款给某中学用以购买教学用具

D:地税局向企业征收营业税

正确答案:A

解析:行政受益权的定义要点:①国家;②为了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③提供的各种物质保障。
A项,给林业局用于买电脑的拨款,符合行政收益权的全部要点。
B项,红十字会不是国家,不符合要点①。
C项,中学不是行政主体,不符合定义要点②。
D项,企业也不是行政主体,不符合定义要点②。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最近,一些海洋考古人员在地中海卡梅尔海岸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堵约100米长的巨型石墙。尽管石墙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符号,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关于这堵石墙的任何记录,考古人员仍然通过对散落在石墙附近的木桩、石碗和兽骨等物品的测定,认为石墙是7000年前人类创造的遗迹。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由于当时敌人很难来自海上,研究人员推断,当时这里的人们筑起石墙,主要是为了避免海水上涨后淹没村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推断?

A:7000年前,地球正处于冰河期结束前期,地中海海平面每年抬升4至7毫米

B:石墙之后发现有人类定居点的遗迹,现在它们都被海水淹没在三四米深的海底

C:考古发现的石墙虽然只有100米长,但算上损毁部分,其长度足够包围定居点

D:今天的人类同样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风险,有的国家也采取筑墙防御的应对策略

正确答案:A

解析:研究人员的推断:7000年前,这里的人们筑起石墙,主要是为了避免海水上涨后淹没村庄。
A项,指出7000年前,地球正处于冰河期结束前期,地中海海平面每年抬升4至7毫米,说明7000年前,人们确实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该地区的人们筑起石墙很可能是为了避免海水上涨后淹没村庄,支持了研究人员的推断。
B项,指出石墙之后发现有人类定居点的遗迹,现在它们都被海水淹没在三四米深的海底,但现在的情况并不能说明7000年前的情况,不能支持研究人员的推断。
C项,指出考古发现的石墙虽然只有100米长,但算上损毁部分,其长度足够包围定居点,不能确定人们建立石墙的目的是否是应对海水上涨,不能支持研究人员的推断。
D项,指出今天的人类同样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风险,有的国家也采取筑墙防御的应对策略,今天的情况无法说明7000年前的情况,不能支持研究人员的推断。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93题

4、【判断推理】精致:粗糙

A:黑色:白色

B:富裕:贫穷

C:清晨:傍晚

D:旺盛:衰老

正确答案:B

解析:精致的反义词是粗糙,且精和致、粗和糙含义相近。
A项,黑色和白色是相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富裕的反义词是贫穷,且富和裕、贫和穷含义相近,与题干关系相同。
C项,清晨和傍晚是一天中不同的时刻,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旺盛和衰老不是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5、【判断推理】“过渡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心中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过渡理由”效应的是:

A:由于受到舆论的压力才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舆论压力一旦失去,他的行为也会自然地超出道德的范围

B:某研究所研究员小张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业务,将研究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处于管理岗位的人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员工保持高涨的热情,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一旦失去外资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D:一位老人把附近吵闹的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即不再给予报酬,结果,孩子们对大声吵闹失去了兴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正确答案:B

解析:“过渡理由”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是: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A项行为是内部控制转向外部的舆论压力控制,符合定义;B项是先干一行而后爱一行,由外部的工作导向转向内部的兴趣导向,与定义不符;C项员工的热情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的奖励控制,符合定义;D项孩子吵闹的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老人的奖励控制,符合定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某市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市的空气质量整体处于优良水平,严重污染天数不足15天,污染天数比去年同期少了4天。由此可知,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一项是:

A:该市去年关停了几家重污染企业

B:该市今年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

C:该市的严重污染时段一般在下半年

D:该市环保部门今年更新了空气监测设备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根据今年上半年严重污染天数减少,推出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A项,关停重污染企业,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了结论。
B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了结论。
C项,严重污染天数更多集中在下半年,则仅从上半年的数据不能推出全年的空气质量情况,削弱了题干结论。
D项,说明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

7、【判断推理】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其中资源化是指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资源化的是:

A:把生活废水引到预定的净化系统中,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标准

B:某养殖场将废水引入沼气池沉淀后,用作池塘养鱼的用水

C:将小区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作道路冲洗、绿化用水

D:造纸厂利用新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

正确答案:C

解析:资源化的定义要点:①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②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注意,该定义的两个要点之间是“或”的关系,只要能满足其中一个即可。
A项,把生活废水经过处理,达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标准,符合定义要点②。
B项,将养殖场废水经过沉淀用于池塘养鱼,符合定义要点①。
C项,雨水不是废物,因此不符合资源化的定义,不属于资源化。
D项,造纸厂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符合定义要点②。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茶杯:咖啡:植物

A:书包:文件:组织

B:农具:禾苗:田野

C:机关:职员:员工

D:医院:病人:公民

正确答案:C

解析:咖啡盛在茶杯里,咖啡是一种植物。
A项,文件放在书包中,文件不是一种组织,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用农具种植禾苗,禾苗生活在田野上,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职员在机关里工作,职员是员工的一种,与题干关系相同。
D项,病人在医院治病,病人和公民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

9、【判断推理】研究人员完成了两项记忆实验,实验一中参试者学习40组单词,实验二中参试者学习一系列手指信号。两实验中,只告诉一半参试者10小时后将接受测试,实际上所有参试者都将接受测试。只安排一部分参试者在学习和测试之间小睡。结果发现,睡觉组参试者比不睡觉组参试者表现更好;事先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测试成绩也比较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睡眠有助于大脑储存对将来有用的记忆信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反驳该结论的一项是:

A:实验一中参试者都是记忆力较好的、在某语言专业学习的年轻人

B:有些被告知要进行测试的参试者,小睡时没有睡着,他们无意识地在大脑中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C:安排小睡时间的参试者,均为年龄较小的少年,而众所周知,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比较好

D:实验二中部分小睡的参试者以放松的心态参加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正确答案:C

解析:解析请观看直播解析课。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传媒接近权是指普通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涉及传媒接近权的是:

A: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B:企业在电视上播出产品广告

C:某学者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

D:某人在报纸上刊登寻找失物的酬谢广告

正确答案:A

解析:传媒接近权的定义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社会组织”。
A项,政府不符合定义主体,不涉及传媒接近权。
B项中的企业在电视上播广告、C项中的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观点和D项中的报纸上刊登寻物启事,均符合传媒接近权的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