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653

发布时间:2023-09-26 21:42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两汉时,监察官大多由地方官察举推荐入选,为了保证御史不受牵制地行使弹劾权,隋唐时期改变了北魏以来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制度,而由吏部选任,但是唐代的吏部选拔实际上由宰相控制。到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而地方监察官则实行“台官自选制”,由中央监察官直接任命,监察权摆脱了相权的控制。为防止裙带关系,还会有一些关于任职资格的限制,实行回避,比如魏晋南北朝时规定大士族不得担任御史中丞,宋代规定凡经宰相荐举为官者或宰相的亲戚故旧,均不得为御史,明代规定巡回监察官应当回避原籍,或曾任官、寓居处所等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程序

B:古代监察官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C:历代监察官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D:监察官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由来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等不同时期的监察官由谁选任;然后介绍了监察官选任时对任职资格的限制。文段为并列结构,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程序。
A项是对文段的准确概括,当选。
B项的“与其他官职的区别”无中生有,排除。
C项的“沿袭”文段未涉及,且文段强调的是监察官是由谁选、怎么选的问题,该项“监察官制度”表述过于宽泛,没有突出文段强调内容。
D项的“监察官任职回避制度”仅能对应文段后半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5题

2、【言语理解】文化消费作为人类消费的一种方式,与物质消费一样,受文化产业的制约,又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人们消费某些文化产品,就会产生继续消费的愿望,还会产生对其他文化用品的消费联想,这样就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动力,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文化条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消费者对文化生产的引导作用

B: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的反作用

C:文化生产对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

D:文化生产对文化消费的制约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首句总括点明“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一样受文化产业的制约,又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之后从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提供“信息、动力”,为文化创新提供“精神文化条件”两个角度阐述这种反作用。所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的反作用。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消费者”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文化消费对文化创新有推动作用。D项“制约作用”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启蒙意味着告别闭塞与蒙昧,走向________,启蒙的核心在于对理性的运用和________。启蒙思想家相信宇宙的合理、秩序与可知。并据此对知识、国家、社会以及人伦进行合理而有序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明 赞美 重建

B:聪明 显现 重塑

C:光明 向往 重组

D:文明 张扬 重构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告别……走向……”可知,填入词语与“闭塞与蒙昧”相对应,填“文明”更合适,排除B、C。
第三空,“重建”指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构”指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由此可知,“重建”的程度重于“重构”。文段中说的是启蒙思想家的行为,“启蒙”意味着开辟新的道路和普及新知识,故用“重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4、【言语理解】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莫做“公堂木偶”

B:清官与庸官

C:官员的功与过

D:纪晓岚谈为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其虽无功但也无过。阎王指责其不如公堂中一木偶,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无功即是过。由此可知,故事是用阎王的话说明为官不作为即是大错。A项, “公堂木偶”出自寓言中阎王的话,代表的是无功的官员,“莫做‘公堂木偶’”是对官员的提醒,也是告诫,作为标题契合寓言寓意,且更形象,更能吸人眼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5、【言语理解】“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过程是相对的,既有读者尝试理解作者的维度,也有作者请求读者的理解这一维度。”
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上文横线处的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最后一句话是对横线处内容的解释。读者尝试理解作者,而作者也请求读者理解,阅读就是这样一个相对的过程。B项中“我”与“青山”的关系和文段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3题

6、【言语理解】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国的王室,他们视法国大革命为洪水猛兽,不屑与拿破仑这样行伍出身的政治暴发户对话。1800年英、俄、奥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决战。拿破仑亲率两万兵马,出其不意地翻越了法国与意大利交界的羊肠小道,进入意大利境内,击败了奥军。同时,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献殷勤,使他退出了反法同盟,最终使英国陷入孤立,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欧洲各国的王室非常害怕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

B:拿破仑是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与外交手腕的人

C:英、俄、奥等国最终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D:拿破仑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欧洲各国王室不屑与拿破仑对话,不承认其政治地位。然后以“同时”引出拿破仑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瓦解第二次反法同盟,最终获得承认。故文段强调的是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外交手腕,B项正确。
A、C两项均非文段重点;D项,由“拿破仑亲率两万兵马……击败了奥军”可知,拿破仑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并非都是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41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7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2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9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2题

7、【言语理解】这次中层干部选举,他虽然获得提名,个人也积极争取,但由于入职以来他的所作所为________,最终因为投票未过半数而落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失所望

B:不孚众望

C:深孚众望

D:不负众望

正确答案:B

解析:句意为“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使人信服或令人失望,最终落选。“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都表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与句意相悖,排除C、D。“不失所望”意为差强人意,通常用法为“对……不失所望”,不能直接形容“他的所作所为”,排除A。“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22.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

B:手段

C:方式

D:形式

正确答案:D

解析: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文学形式指文学载体,即通过何种文字方式或是哪种构架来完成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是散文、诗歌、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本题句子强调的是“特有的”,而“作品”是从宏观意义上而言的,因此,可以排除A。文学手段是指将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不符合事理。没有文学方式的说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解释是心理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攻击的语言旨在表现自己一种深刻的心理洞察力,表明自己理解对方行为的根源。例如,“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或者“你之所以不想结婚显然是因为你害怕性行为”,或者“很明显你潜意识中非常敌视女性”。解释的原因越丰富详实、有凭有据,就越发具有说服力。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解释是心理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B:解释的原因越丰富就越具有说服力

C:解释是心理战中一种表现自己对对手心理和行为了解程度的行为

D:只有真实的事情才具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第一、二句是主旨句,后面是举例说明。而第一、二句结合起来就是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科学界一向认为,行星本身是没有能源的,虽然在夜间我们能看到行星,但行星发光只不过是反射了太阳光的结果。然而,最近报道指出,木星放射出来的能量明显多于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因此让人产生疑问:木星有热核能源吗?这种能源是在大气层里还是在它的内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已经探明木星大气层的成分,并得出在那里不可能产生热核能量的结论。
这段话主要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A:木星发光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B:木星内部有可能产生热核能量

C:木星不可能产生热核能量

D:木星靠外部能源散发热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科学界一向认为,行星本身是没有能源的”,随后通过转折词“然而”指出“木星放射出来的能量明显多于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由此产生了“木星有热核能源吗?这种能源是在大气层里还是在它的内部?”的疑问。尾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否定了木星的大气层可以产生热核能量的结论,意即热核能量可能产生于木星内部,B项正确。由“木星放射出来的能量明显多于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可知,木星发光不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木星有可能产生热核能量,A、C、D三项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