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610

发布时间:2023-09-20 6:30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没有18世纪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19世纪的电气技术和汽车,没有20世纪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生物制药、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众多的新产业和极大丰富的产品。但是,21世纪的智能化手机能和蒸汽机、汽车相比吗?今天的很多技术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的巨变;许多高科技公司虽然抢眼风光,但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不像社会关注的那么大。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产业危机和创新性危机。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A:对创新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警惕

B:对新技术革命不如传统技术的遗憾

C:对缺乏提振经济的重大创新的忧虑

D:对产业发展缺乏革命性创新的批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列举了曾经的创新成果对产业革新的意义;然后以“但是”转折,引出当今创新成果的不足——只是改变了生活方式,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的巨变;末句以“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产业危机和创新性危机”进一步强调了当今创新成果不能革新整个产业这一危机。
A项强加因果,与末句不相符,排除。B项,文段重点并非对比新旧技术,而是由曾经的革命性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意义引出当下创新成果的不足,排除。C、D两项都与文段转折后的意思一致,但文段“今天的很多技术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的巨变”等处是说,当今的创新成果不能革新产业发展。D项“产业发展缺乏革命性创新”与此对应,正确;C项“提振经济”缩小了范畴,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4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8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

2、【言语理解】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________的学术好奇心所在,经济学家更是________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期冀破解经济增长之谜。激励学者们把中国这个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以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命名的所谓“李约瑟之谜”。这个谜题尝试回答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________于其他文明,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不绝 孜孜矻矻 迥然不同

B:旷日持久 孜孜不倦 遥遥领先

C:亘古不变 皓首穷经 名列前茅

D:持之以恒 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三空,由“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可知,所填词语是说古代中国科技水平领先。“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明显不同,不符合文意,排除A。“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本身已经包含了名次排在其他对象之前的意思,后不能再接比较对象“其他文明”,排除C。“一枝独秀”比喻人或事物超群出众,特别优异,常表述为某物、某人一枝独秀,一般不与“于”搭配,排除D。“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超越同类的人或事物,符合文意。
验证剩余两空:“旷日持久”形容耗费时日,也可以指持续时间长,用在文段中,指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长久的好奇心所在,合理;“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在句中,指经济学家不知疲倦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也就是经济学家一直很乐于解释国家兴衰的问题,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

3、【言语理解】三人出门,一人带伞,一人带拐杖,一人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时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
可从这个故事中悟出的道理是:

A:居安当思危

B:无知者无畏

C:危机等于危险加机遇

D:优势需要正确利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通过对两个有资源优势的人和一个没有资源的人在雨天的不同境遇的对比,说明有优势如果不正确利用,那么优势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还可能成为劣势。与此相符合的是D,当选。
A项“安”与“危”、B项“无畏”、C项“机遇”在文段均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6题

4、【言语理解】

传统文化,其幽静深邃堪比深深庭院,正是因为有最单纯、最本初的文化热爱,路过之人才愿意叩开门扉,一探究竟。以或萌或雅的方式吸引人来,只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步。而最终决定大家能在这庭院之中停留多久的,还是文化本身的魅力。因此,判断文化创意产品是否成功,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看能否将________________融会贯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幽静深邃的意蕴与单纯本初的文化热爱

B:

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国际潮流的一般走向

C:

极为关键的萌感与停留心中的高雅文化

D:

吸引人的巧妙形式与留住人的文化内核

正确答案:D

解析:

由“因此”可知,横线部分所在句子应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概括。根据“以或萌或雅的方式吸引人来,只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步。而最终决定大家能在这庭院之中停留多久的,还是文化本身的魅力”可知,横线前主要说的是对于文化的吸引力,形式上“以或萌或雅的方式”与内涵层面“文化本身的魅力”二者均不可或缺。只有D项包含形式与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当选。A、B、C三项均脱离文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1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2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5、【言语理解】城市首先是人的聚集,也来自人的聚集;城市的特质从来就是特定城市中人的群落性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它们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是城市的灵魂与核心。以城市主体人群的文化特质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其“现代性”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质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现代化必须增强城市成员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B:城市现代化最终落实于人的现代化、市民精神的现代化

C:城市精神以城市文化为基础,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城市主流追求

D:城市建设必须体现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造福人民的“以人为本”的态度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是分总结构,先说明人的聚集形成城市,城市中人的群落性文化和精神形成城市的特质;最后总结,说明城市精神以城市主体人群的文化特质为核心,而城市精神的“现代性”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质量。A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论述城市精神,D项论述城市建设,均未体现城市精神现代性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排除。B项是对文段尾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6、【言语理解】教育心理学家建议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很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反而具有很多积极方面,“它能激起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观察、反思、理解、想象和创造。过去我们会发明一些用小石子玩的小游戏,现在一切都被规划好了,而孩子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外无聊的时间本来还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通过这段文字,下列对“无聊”认识不当的是:

A:“无聊”来源于一切被规定好的生活,使孩子们丧失了创造的空间

B:“无聊”让“我们”在童年时发明了用小石子玩的快乐游戏

C:父母对孩子“无聊”感的恐惧超过了孩子对“无聊”的恐惧

D:在生活中感觉到“无聊”的孩子才能有更独立、自主的完整人生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现在一切都被规划好了,而孩子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可推出。
B项,由“过去我们会发明一些用小石子玩的小游戏”可推出。
C项,“教育心理学家建议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很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可推出。
D项,由“无聊的时间本来还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可知,文段只是说“无聊”对孩子的独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等于说,只有“无聊”的孩子才能有更独立、自主的人生。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

7、【言语理解】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忍俊不禁(jìn) 精神抖擞(shǒu)

B:人迹罕至(hǎn) 鞠躬尽瘁(chuì)

C:孜孜不倦(zī) 惴惴不安(zhuì)

D:参差不齐(chī) 锲而不舍(qiè)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中“禁”读“jīn”,“擞”读“sǒu”;选项B中“瘁”读“cuì”;选项D中“差”读“cī”。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文本是书法的灵魂所系。书法的书卷气,以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文本缺位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对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尽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风骨、人文精神,体现着书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至今熠熠生辉。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评价书法作品的价值不能忽视其文本内容

B:书法艺术的水平取决于书法家的文学水平

C:“文以载道”的古训同样适用于书法艺术

D:上乘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优秀文本的法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书法的书卷气,以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文本缺位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可知,文本内容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故A项表述符合文意。
由“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可知,书法艺术的水平与书法技术和文本内容均有关,“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文意,当选。
由“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
由文段的最后一句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30题

9、【言语理解】研究显示,一种普通的沙漠苔藓能直接从空气中而不是地下________水分。此项发现可被用于启发在发展中国家________清洁饮用水的方法。包括仙人掌在内的大多数沙漠植物,依靠强大的根系________稀有的地下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吸取 收取 吸收

B:吸收 收集 吸取

C:吸收 收取 吸取

D:吸取 收集 吸收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吸取”意为吸收获取,例如“吸取养料”。“吸收”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如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分析可知,“吸取”是获取养料的方式,“吸收”一般指植物地下的根部获取水分。第一空强调的是苔藓获取水分的方式,故用“吸取”恰当,排除B、C。
第二空,“收取”指收下(交来或取来的款项)。“收集”指使聚集在一起。此处表达的是把分散的清洁饮用水积攒起来以供利用的方式,应选“收集”,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10、【言语理解】

近几年的经典解读出版中,除了文史类的专业学者,一些作家、诗人等跨界的知识精英也加入了进来。这些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增添了更多的________和丰富性,个人化的写作风格也将读者群从文史爱好者________到文艺爱好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维度  扩展

B:

力度  延伸

C:

深度  转移

D:

角度  推广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分析文意及“跨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丰富性”语义相近,构成并举关系,体现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带来更广的解读范围。“力度”指力量大小的程度,功力的深度。“深度”指深浅的程度。两词均侧重程度“深”而不是范围“广”,填入均不符合文意,排除B、C。

第二空,由“从文史爱好者……到文艺爱好者”可知,此处要体现跨界解读也使读者群范围扩大。“扩展”指向外伸展、扩大,填入符合文意。“推广”指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常与事物搭配,如“推广普通话”“推广先进经验”等,填入搭配不当且不符合文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