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581

发布时间:2023-09-16 1:39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品格,同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痼疾。健康而优秀的民族心理必然善于扬长避短,精于________,长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去芜存菁

B:弃旧图新

C:激浊扬清

D:拨乱反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说的是每个民族都有好的一面(优秀品格),也有坏的一面(历史痼疾),健康而优秀的民族心理必然能够发扬好的,摒弃坏的。空缺处词语应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相近。C项“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填入符合句意。
A项“去芜存菁”指除去杂质,保留精华,与后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义重复,排除。B项“弃旧图新”指抛弃旧的,谋求新的,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由邪路走向正路。不能描述“民族心理”,排除。D项“拨乱反正”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不能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成并列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1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2、【言语理解】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记诵之学,读私塾要“念背打”。现在看来,除了“打”可以商榷之外,念书、背书的好处之多就不必多说了。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出作者的意图是:

A:说明读书在精不在多

B:劝导大家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C:肯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念背”之法

D:指出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经典作品的熏陶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一开始接触高雅艺术和经典作品欣赏不了是正常的,而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即要经常去接触。然后强调从不懂到懂,是文明的台阶。最后由审美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引出“读书”的话题,说明读一本难懂的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经典的东西具有很高的价值,不要因为其难懂就对其敬而远之,要多接触多受其熏陶。B项的“劝导大家看点看不懂的东西”与此观点最相符。
A项“在精不在多”强调的是读书要精,与文段主旨不符,排除。C项“念背”之法为论述部分,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文段强调的是读一些看不懂的东西,“经典作品”不一定看不懂,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3、【言语理解】农产品销路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产业转型,影响着农村发展后劲。不过,打开销路,________还是要看农产品的品质。为此,在________的销售市场中,应当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经营观念、革新种植技术,培育更多优质农产品,努力在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之间形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追根溯源  硝烟四起  互利共赢

B:归根结底  优胜劣汰  良性循环

C:说千道万  品质为王  动态平衡

D:千头万绪  不进则退  联动机制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说的是打开销路最终或根本上还是要看农产品的品质,所填词语应表最终、根本之意。“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说千道万”形容话说的很多。三项填入句中恰当。“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其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D。
第三空,此处用来形容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的关系,由句意可知,二者应为相辅相成、互相增益的关系。“互利共赢”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其修饰主体多为个人、企业、国家或地区等具体事物,不能用形容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这两个环节,排除A。“良性循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组成多个循环滋生链条,形成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其填入符合扩大销路、提升品质两个环节的增益关系,B项当选。“动态平衡”是物质系统在其组成的微观粒子的不断运动和变化情况下的宏观平衡。这种宏观平衡不能用来形容扩大销路、提升品质两个环节的关系,排除C。
验证第二空,“优胜劣汰”的“销售市场”表述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37题

4、【言语理解】在纸本时代,学术传播主要是通过书、报、刊出版发行完成的,三者各有分工,各有渠道,各有________。图书以编辑出版学术著作为主,期刊以编辑发表学术论文为主,报纸以撰写发布学术信息为主,________,按照相应体制的规章制度或业界的________规则独立地运行,从而形成了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出版发行、质量检查等一系列学术传播的基本秩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者 各行其是 潜移默化

B:受众 各司其职 约定俗成

C:对象 各自为阵 不言而喻

D:用户 各有千秋 不约而同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可知,所填词语应表达书、报、刊分工明确,各自有各自负责的方向。“各行其是” 指思想不统一,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见、主张去做,含贬义。“各自为阵”指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含贬义。A、C两项均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第三空,“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修饰“规则”,排除D。验证第一空,书、报、刊各有“受众”,符合文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0题

5、【言语理解】

记者不是唯一在讲故事的人。小说家、编剧、段子手、营销号,以及每一个发帖的网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代的故事。________中,好记者不会迷失航向,而会对职业尊严有更深的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百舸争流  体悟

B:

风雨同舟  诠释

C:

千帆竞发  剖析

D:

逆水行舟  理解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由“小说家、编剧、段子手、营销号,以及每一个发帖的网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代的故事”“好记者不会迷失航向”可知,此处是说,虽然讲述关于时代的故事的人有很多,竞争很激烈,但好记者不会在这些竞争中迷失方向。“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文段强调的是很多人都在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侧重的是竞争激烈,并没有提到互相协助战胜困难,排除B。“逆水行舟”比喻学习或做事就好像逆水行船,不努力就要退步。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D。

第二空,文意为好记者会对职业尊严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体悟”指体会、领悟,符合文意。“剖析”指分析,文意强调的是对职业尊严有更深的认识,而不是分析职业尊严,且“剖析职业尊严”搭配不当,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33题

6、【言语理解】美感有时类似于灵感,只有在特定状况下才能产生。当公式的推导终于成功,或是忽然看懂一种繁难的理论,那一时刻的强烈感受不仅难以重现,也是不可转述的。晚唐的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他和韩愈共同推敲“僧敲月下门”之句并结为忘年交之事自古传为佳话。然而他还有两句诗更是苦吟了数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于这两句诗他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然而后世却有人认为此句稀松平常,“有何难吟”。这里自然也有文化底蕴的差别,但美感之难以传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是以诗人自己也说“知音”方才能赏。
文中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写诗就是在寻找灵感、创造美感

B:世上知音难觅

C:欣赏诗歌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D:美感很难向他人传递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而文段在举贾岛的例子后,提出“然而后世有人认为此句稀松平常,‘有何难吟’”这一问题,接着给出明确答案,即“这里自然也有文化底蕴的差别,但美感之难以传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是以……”。由此可以看出,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美感很难向他人传递,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仅停留在例子本身。B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文段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竞技场,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形象、尖端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大舞台。随着人类对挑战自身的执着追求,各竞技项目的成绩不断________人体能力的极限,要想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教练与运动员都要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就愈发重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刷新

B:挑战

C:考验

D:逼近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要想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可知,此处是说成绩越来越接近人体能力的极限。“刷新”指刷洗使焕然一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出新的(纪录、内容等)。文段是说接近极限,而不是突破极限,排除A。“挑战”指故意激怒敌人,使敌人出来打仗;鼓动对方跟自己竞赛;激励自己主动跟困难等做斗争。“考验”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两词均未体现出“接近”的意思,排除B、C。“逼近”指靠近;接近。其填入能体现出成绩不断接近人体能力极限之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2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7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

8、【言语理解】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它孕育万物的地位……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B:欲成事者必须严以律己

C: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D:解释的多余和尴尬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中多次提到“不解释”,解题的关键是对“不解释”的理解。山、海、地本身根基坚固,即便它们不向别人张扬这一点,也丝毫无损它们的价值。同理,如果一个人根基坚固,他不用向别人说明这一点,他的价值也自会显现;而相反的情况是,倘若根基浅薄,则越解释,反而越显出自己的苍白无力。故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便是要低调做人,即C项。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9、【言语理解】①一些家长之所以对《安徒生童话》保持警惕,就在于他们担心孩子沉迷于童话建构的虚幻、完美的“想象世界”,失去了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之“钙”。②那些被焦虑裹挟的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激励与鞭策孩子;当童话不能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的时候,自然会对《安徒生童话》提出批评与质疑。③那些认为“安徒生童话是毒草”的家长,用成人眼光打量童话,显然并不合适;④经过简化、美化的童话固然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却能够对儿童进行基本的美育与德育,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句话是从上段文字中抽离出来的,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①

B:④

C:③

D: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针对一些家长关于《安徒生童话》会影响孩子对现实的认识的担忧论述,题干中卢梭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人和孩子是有区别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这句话应放在与此话题相关的地方。四个选项中只有③处后面提到的“用成人的眼光打量童话,显然并不合适”,且③处前后存在语义断层,代入题干这句话后衔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8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你当时对他当代表不是很同意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同意了呢?

B:你当时不是同意推选他当代表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同意了呢?

C:你当时不是反对推选他当代表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同意了呢?

D:你当时对他当代表不是没意见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同意了呢?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C前半句的意思是“当时不同意”与后半句“现在又不同意了”矛盾,应当改为:你当时不是推选他当代表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同意了呢?或者改为:你当时不是反对推选他当代表吗?为什么现在又同意了呢?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