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198

发布时间:2023-12-09 10:48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有合作,我们才能________彼此分歧;惟有合作,我们才能不断________共同利益;惟有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________共赢的彼岸。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弱化 维护 通向

B:消除 加深 到达

C:搁置 拥有 驶向

D:超越 扩大 抵达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加深”与“共同利益”不搭配,排除B。
第三空,“抵达”的“达”表达的是一种完成时态,“通向”和“驶向”的“向”表达的是一种进行时态。“抵达”更能表现出“合作”对发展的意义。排除A、C。
第一空,“超越分歧”也比“弱化分歧”“搁置分歧”的效果彻底。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3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3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2、【言语理解】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上________,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谍战小说家屡获文学大奖,更________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生水起 象征

B:方兴未艾 预示

C:炙手可热 说明

D:声名鹊起 透露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屡屡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屡获文学大奖”说明谍战小说发展蓬勃,“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声名鹊起”侧重于知名度迅速提高。这两个成语都不能用来形容“谍战小说”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排除C、D。
第二空,“预示”表示预先显示,适用于未发生的、将来的事情,由表示完成的“已经”可知,此处不能填“预示”,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3、【言语理解】在垃圾围城的压力下,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各相关主体责任,已是当务之急。城市生活垃圾中电子垃圾、瓶瓶罐罐比较多,部分旅游城市的厨余垃圾含量相对较高,末端处理方式就应体现针对性。在部分农村地区,有用有机垃圾沤肥的习惯,可以采用“腐烂变质沤肥还田、可回收资源利用、不可回收就近填埋、有毒有害集中处置”的方法。更有专家如此建议处理厨余垃圾:把剩菜剩饭放进垃圾桶之前,先尽可能将水沥干,垃圾含水率降低了,资源回收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垃圾分类标准难以统一,需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

B:目前在我国农村难以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措施

C:厨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是导致目前垃圾围城的主要原因

D:目前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欠缺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是说应针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首句即指出要明确分类垃圾的要求,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展开论述。由文段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可知,A项符合文意;由文段中“在部分农村地区,有用有机垃圾沤肥的习惯,可以采用‘腐烂变质沤肥还田、可回收资源利用、不可回收就近填埋、有毒有害集中处置’的方法”可知,B项中“难以实施”表述错误,排除;C项中“主要原因”无法从文段中得出,属强加因果,排除;D项中“垃圾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文段中亦没有对应内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4、【言语理解】发展没有局外人,谁也不能________,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置之度外

B:置身事外

C:置之不理

D:置若罔闻

正确答案:B

解析:题意为发展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毫不放在心上。常用来形容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句意不符,排除A。“置之不理”指放在一旁,不加理睬。“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形容不加理睬。两者均强调对事情不理睬,未体现参与之意,不符题意,排除C、D。“置身事外”指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表示对事情不参与,不关心。填入符合题意,且与“没有局外人”对应。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5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题

5、【言语理解】通过遥感探测发现,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遥感探测发现,对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频发的原理进行了分析。D项的“发生时间”非文段重点,C项的“覆盖范围”文段未涉及,均可排除。由“由于……造成……”的句式可知,文段侧重说明的是“原因”而非“过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6、【言语理解】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然而,繁华盛景背后的旧制度却已是风烛残年、百孔千疮
②德国总理默克尔赠给中国贵宾的一幅古老地图,在无数国人心中激起波澜
③在当时已经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欧洲人眼里,君权专制的中华帝国“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④那幅绘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地图,刻画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①中“然而”表转折,一般不做首句,排除B。若③做首句,“在当时”指代的时间不明确,排除D。②末尾提到“地图”,④具体介绍这幅地图,④应紧跟在②之后。①中的“繁华盛景背后的……”是对④中的“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的转折说明,故三句的顺序为②④①,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7、【言语理解】看待好事、喜事,中国文化有一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辩证态度。“喜”是欣慰、“惧”是敬畏。面对“世遗后时代”,我们同样要保有一种对遗产的敬畏感和对遗产保护的________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发世界遗产项目的现象,有的地方把世界遗产视为摇钱树,进行________式地开发,以致一些项目“申遗”成功之时,就成了遗产遭殃之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责任 地无遗利

B:忧患 杀鸡取卵

C:认同 竭泽而渔

D:紧迫 物尽其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句意为有些地区对世界遗产进行过度开发。“地无遗利”形容地上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物尽其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二者均为褒义词,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D。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与“敬畏”并列,说明面对过度开发世界遗产的情况,我们应该有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忧患意识,而不仅是对遗产保护的认同。“忧患”填入更符合文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

8、【言语理解】①候选人的条件上次已向大家征求过意见。这次开会,主持人________向大家宣读了人选名单。
②产品销售额一落千丈,形势的________迫使他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③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径自 巨变 传颂

B:径直 剧变 传诵

C:径自 巨变 传诵

D:径直 剧变 传颂

正确答案:D

解析:①句,句子说的是“主持人没有再向大家征求意见,直接宣读了人选名单”,强调的是直接。“径自”侧重自主、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径直”侧重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由此可知,“径直”用在此处更恰当,排除A、C。
③句,此处意思是“马忠年的感人事迹被传播歌颂”,而“传诵”是指传布诵读,多指文化。故此处用“传颂”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

9、【言语理解】20世纪50年代初,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宣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铮铮鸣响的语言,充满了对人的同情与崇高的信仰。而几乎就是在同时,当人们被战争的阴云所困扰,福克纳大声宣告:“我不想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人是不朽的”, “作家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就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人的生存的挫折感是真实的存在。在人遭受苦难陷入迷惘的时刻,看来只有那些具有海明威、福克纳精神力量的作家,会给人们以鼓舞,让人们勇敢地生存下去。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福克纳的作品都集中展现了人们在苦难与挫折面前的迷惘

B:海明威、福克纳的作品都表达了乐观主义的主题

C:海明威、福克纳都过分夸大了人的精神力量

D:海明威、福克纳都强调作家要以自己的作品振奋人心、给人们以鼓舞

正确答案:B

解析:海明威、福克纳的作品并未集中展现了人们在苦难与挫折面前的迷惘,故排除A选项;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段并未体现海明威强调作家要以自己的作品振奋人心,给人们以鼓舞,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与土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不能体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体现人口与实际供养他的土地面积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出现了一些新的补充性密度指标,如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而以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口密度含义演变的原因

B:补充性密度指标的产生过程

C:人口密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D:土地面积和人口成分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阐述了人口密度的含义,然后以“但”引出这一概念存在的缺陷,最后说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出现了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补充性的密度指标,而原来的人口密度则成为人口的数学密度。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人口密度这一概念从笼统到精确的演变过程。选项中能体现这一含义变化的只有A。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