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和西方的《荷马史诗》《圣经》一样,中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些典籍获得了备受________的地位。当然,这些典籍之后无一例外地经受了历史时代的文本筛选、价值________的复杂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尊崇 阐释
B:膜拜 诠释
C:拥戴 注释
D:青睐 解释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文段以西方的《荷马史诗》《圣经》类比中国早期的一些典籍在中国的地位。“膜拜”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多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不能描述对“典籍”的态度,且与“备受”搭配不当,排除B。“青睐”意为喜爱,程度过轻,且不能描述“地位”,排除D。
第二空,“阐释”意为解释说明,“注释”多指对文本的解释,对“价值”的阐发说明,选“阐释”更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5题
2、【言语理解】城市文明指人类创造的城市这种形式本身,以及以城市作为物质载体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城市文明”________着有城市出现,“文明”虽然有着更为________和抽象的含义,但是基本是指与城市和文字相联系的特定文化阶段。大多数情况下,城市与文字是同时存在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意味 宽泛
B:代表 特殊
C:标志 深刻
D:隐含 广阔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城市文明”中“城市出现”是显而易见的前提,“隐含”填入不当,排除D。
第二空,由“文明……基本是指与城市和文字相联系的特定文化阶段”可知,此处对文明的定义缩小了范围,且具体化为特定文化阶段。与之相对,文明的内涵应更宽广,“宽泛”“广阔”填入符合句意,排除B、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5题
3、【言语理解】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当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的现实国情。这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
对上文中的“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的现实国情
B:人们创造的历史
C:马克思的原话
D:政治发展的方向
正确答案:A
解析:依据就近原则,“这”指的应是前一句末尾的“中国的现实国情”,也即马克思所谓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文字可将一个人思考之所得传诸他人,于是不仅可以________,而且可以利用他人的思考为出发点。文字的发展成为传至远方与后世的书籍,书籍也就成了人类思考结果的库藏。读书者可以从此库藏中________,手执一卷可以上对邃古的哲人,远对绝域的学者,而仿佛亲聆其以言词________毕生思考的心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群策群力 任意索求 显露
B:集思广益 予取予求 吐露
C:传承文明 随心所欲 倾诉
D:取长补短 无厌求取 诉说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不仅……而且……”可知,填入词语与“利用他人的思考为出发点”构成递进关系。“传承文明”比后者程度重,不能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排除C。
第二空,“无厌求取”为贬义词,与语境不符,排除D。
第三空,由“亲聆”可知,应填入一个表“说”的词语,“吐露”显然比“显露”更合适。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5、【言语理解】中国网民应该更加珍惜这种参政议政方式, “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发兴亡之言不叉腰 ,写载道之文不偏激狭隘,做负责任、建设性的大国网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绝 谩骂
B:杜撰 漫骂
C:杜绝 漫骂
D:杜撰 谩骂
正确答案:A
解析:杜撰:编造、编写。与句意不符,排除B、D。“谩骂”指用轻慢、粗鲁的语言骂,一般有固定的对象。而“漫骂”指随意而骂,即乱骂,一般没有固定的对象。结合句中“叉腰”可知第二空选“谩骂”更合适。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生命意义的问题不可能还原为经验研究。如果所有认识论上的问题都可以由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可能会觉得,即使所有这些问题在一觉醒来都得到了解决,这仍然与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毫无瓜葛,与美好的人类生活究竟包含着什么这个问题无关。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认识论的问题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获得解答
B:科学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的人类生活
C:生命的意义就是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D:寻求生命的意义无法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先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可能还原为经验研究,后文具体解释这一观点。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文段探讨的是“科学探究”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A、B两项均未提及这两个主体,C项只提及了“生命的意义”,同样不准确。只有D项准确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7、【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各省已全部出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
B:“电荒”隐忧的背后不是表现供求关系,而是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反应。
C:铁路网络正在逐渐完善,硬件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软件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
D:我们要号召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慈善事业,为爱心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句式杂糅。“背后是……”与“是……的表现(反应)”二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除“表现”和“的反应”。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8、【言语理解】历史经验证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________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而________技术革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带来 形成
B:
导致 引起
C:
催生 引发
D:
促成 产生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中,“导致”一般引起的是不好的结果,故可排除B项。“科技创新成果”一般与“产生”或“出现”搭配,与“促成”搭配不当,排除D项。第二空中,“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技术革命”的导火索,故选“引发”更贴切。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不管你是贪甜还是厌酸,对味道的感觉——酸、甜、苦、咸人皆有之,它是由食物中味的成分决定,并由我们舌头表面乳头味蕾的味细胞来感知的。人类每个味细胞膜上有两个以上的基本味(甜、酸、苦、咸)接受体,90%以上的味细胞能同时接受两种以上基本味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另外,味细胞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顺序为苦、酸、咸、甜,因此人们对甜的耐受性大,而对苦的耐受性小。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味细胞的敏感程度因人而异
B:“苦”是味细胞最先感知到的味道
C:人类一般来说是耐甜怕苦的
D:10%的味细胞只能接受一种基本味的刺激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文段说的是“味细胞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人而异”文段未涉及。
B项,文段说的是“味细胞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顺序为苦、酸、咸、甜”,即味细胞对苦最敏感,而非味细胞最先感知到苦,B项理解有误。
C项,由文段最后一句“因此人们对甜的耐受性大,而对苦的耐受性小”可知,“人类一般来说是耐甜怕苦的”表述正确。
D项,由“90%以上的味细胞能同时接受两种以上基本味的刺激”,不能推出D项的“10%的味细胞只能接受一种基本味的刺激”。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10、【言语理解】连环画是大众艺术。然而,面对大众的需求,是迎合还是引导,也是连环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回顾连环画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不难发现,正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商一味________、迎合大众的喜好,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大批读者和作者流失,造成了连环画长时间________,最终淡出大众视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揣摩 青黄不接
B:琢磨 墨守成规
C:研究 良莠不齐
D:推敲 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达出版商对大众喜好所做的了解分析工作。“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与“大众的喜好”搭配不当,排除D。第二空,“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连环画的衰落并非因为不创新,而是一味迎合大众,忽视质量,排除B。“青黄不接”比喻人力、财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描述“大批读者和作者流失”的结果,“良莠不齐”不恰当,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