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183

发布时间:2023-12-07 20:38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很多人都打过篮球,知道打篮球与踢足球相比,投进一个球比踢进一个球要容易得多。这跟篮球架的高度有关。如果把篮球架做成两层楼那样高,要进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过来讲,假如篮球架只有普通人那么高,进球更容易了,我们还会去玩它吗?就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适当的高度,我们跳一跳就够得着,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
这个事例提醒我们:

A:制定一个奋斗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B:真正伟大的目标,一定是面对未来的

C:目标高度合适,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D:一步步完成小目标,最终可以完成大目标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打篮球与踢足球相比进球要容易得多的原因与篮球架的高度有关,接着用假设的形式分别说明篮球架太高或太低均会使人们失去玩篮球的积极性。最后得出结论“篮球架有一个适当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由此可知,目标高度合适,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即C。
A项表述过于笼统,没有指出目标的难度。B项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D项强调的是积累,与文段强调的目标的难度不相符。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2、【言语理解】卫星在太空停留或移动需要推力。一般而言,卫星使用类似火箭的化学推进装置,但电推进器因效率更高而日益流行。然而,目前的电力推进系统仍要使用推进剂,而卫星能携带的推进剂有限,因此卫星的待机时间会受限于携带的推进剂数量。而且为了抵消大气阻力,在距离地球表面几百公里范围内运行的卫星消耗的推进剂会更多。但现在,欧洲空间局(ESA)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电推进系统,能从地球大气层顶部攫取空气分子,压缩这些分子让其变成等离子体,施加电场可为等离子体流加速,从而为卫星提供推力,这就使卫星能在地球周围的极低海拔轨道上运行很长时间。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推进装置因效率低而很少使用

B:卫星一般利用等离子体流进行加速

C:推进剂的数量决定了卫星的使用寿命

D:ESA新型电推进系统减少了对推进剂的依赖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只是说“电推进器因效率更高而日益流行”,并不能因此推知化学装置很少使用,排除A。“施加电场可为等离子体流加速,从而为卫星提供推力”是刚研发的“一款新型电推进系统”,B项“一般”说法错误。文段说卫星的待机时间受限于携带的推进剂数量,选项将“受限”偷换为“决定”,排除C。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50题

3、【言语理解】凡论问题,皆要弄清文体的要素。人们习惯上把议论文分为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而任何议论首先要明确论辩的对象。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先生讲作文深入浅出,没有花架子,遵循作文构思、写作规律,是务本的做法,不同于后来者的舍本逐末,把雕虫小技说成作文的规律,把百花齐放的议论文弄成了千篇一律。议论文既然要“说服他们”,那么写作者首先就要明确这个“他人”是谁,这一点,便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前奏。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

A:叶圣陶先生对议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

B:论点、论据、论证并非议论文最重要的要素

C:写议论文时,首先要明确论辩对象,即“对谁说”

D:说明文和议论文成功的关键分别是“说明白了”“说服他人”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任何议论首先要明确论辩的对象”的观点,然后以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的论述强化观点,最后再次强调“议论文既然要‘说服他们’,写作者首先就要明确这个‘他人’是谁”。文段为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的是写议论文时,首先要明确论辩对象。C项与此相符。A项是文段举例的内容,非文段重点。B项与文段内容相悖。D项,“说明文”并非文段论述重点,提及说明文是为了以此作类比引出议论文成功的关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4、【言语理解】史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哲学的________,不关注重大的历史事变和基本的理论问题,以烦琐考辨取代理论思维,以堆砌资料为________,以叠床架屋为________,拾芝麻以为玑珠,袭陈言而自诩多闻,见枯木以为树林,________,见小遗大,就注定要湮没在史料的汪洋之中,堕落为服务故纸堆的陈腐工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引 多 强 一孔见天

B:引导 广 美 窥斑见豹

C:指导 博 精 以偏概全

D:指点 全 妙 以管窥天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指点”有指示、点明之意,多用于人与之间,用于此处不恰当,排除D。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是对“堆砌资料”的总结,应强调多,排除B。“博”与“多”相比,多了一层褒义,与文段的反语语境相对应,用“博”更恰当。
第三空,“叠床架屋”意为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与之对应,“精”最恰当。
第四空,“以偏概全”是对“见枯木以为树林”的评价。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9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9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5、【言语理解】最容易吸引人们的快乐是那些能迅速实现的快感,也就是通过金钱消费能立刻得到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但是,这种对快感的追求,其实很难使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感。而这种对消费的追逐却最能侵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陷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其实,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源于那些非具象的快乐。例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完成了一个实现突破自我的作品,等等。
以下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A:一味追逐过度消费,无法获得真正快乐

B:全身心投入工作让人有深层次的满足感

C:休息和娱乐能让大多数人感到真正快乐

D: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会让人真正满足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通过金钱消费……其实很难使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感”可知,A项与原文相符;由“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源于那些非具象的快乐。例如……”可知,B、D两项与原文相符。C项文段未提及。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52题

6、【言语理解】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习习的风轻掠过河面,微波粼粼,投射长廊斑驳的白墙上,竟是我说不出的美轮美奂

B: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

C:一个腐败分子被查办了,固然是咎由自取,人们会拍手称快,但同时更应引起有关部门深刻的反思。

D:冤案一再发生,而又迟迟没有体制上和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这恐怕正说明了,我们的反思多属于文过饰非。   

正确答案:A

解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华丽。适用范围与A句不符。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所针对的是众多个体,受污染者与排污方间的博弈有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在先前缺乏环境公益诉讼渠道的情况下,受污染方其实很难在高交易成本条件下获得赔偿,也就是双方之间不可能形成合作型博弈。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于,排污方考虑到遭受公益诉讼的可能而更多地采取合作立场,就此而言,围绕环境问题,双方更有可能达成合作博弈,也就是排污方将部分污染收益分配给被污染方。从福利结果来看,交易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合作的总福利比不合作的福利来得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受污染者如果不走法律途径很难得到赔偿

B:环境公益诉讼能促使受污染者和排污方达成合作博弈

C:新的法律措施使污染收益合理分配成为可能

D:交易成本是受污染者和排污方达成合作博弈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前在缺乏环境公益诉讼渠道的情况下,污染方和受污染方无法形成合作型博弈,然后说明“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双方可能达成合作博弈,实现污染收益合理分配。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新的法律”的积极影响。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非文段重点;B项“能促使”表述绝对,文段说的是“更有可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49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1题

8、【言语理解】有的文明覆灭之后,原有的民族可能还在,但文化上却被征服者彻底________。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征服与被征服,中国文明却没有因此而断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原和荒漠,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总体来说并不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颠覆  充分

B:融合  频繁

C:改造  直接

D:同化  显著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意是有的文明覆灭后,原有的民族还在,但是文化却被征服者彻底改变,不复存在。“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强调的是互相融为一体,而文意强调的是原有的民族文化被征服者改变,不复存在,排除B。
第二空,由横线前的文意可知,中国文明没有断裂的原因是地理因素,即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冲突较浅、较少。“充分”指足够,不能搭配“冲突”,排除A。“直接”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不符合文意,且填入与“虽有接触”相悖,排除C。“显著”指非常明显,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

9、【言语理解】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1、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树木的成长有什么关联呢?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斐波那契数列表现为树木的年轮增长

B: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C: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中的应用

D:斐波那契数列表明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接着提出问题“数列和树木的成长有什么关联呢?”后文具体解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尾句总结说明“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由此可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中的应用。C项表述正确。
A项,文段介绍的是斐波那契数列与树木成长的关系,未提及与树木年轮的关系,排除;B项“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表述过于绝对,无法推出,排除;D项,文段并未涉及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10、【言语理解】目前我国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不一,许多欠发达地区是每人每月50元或60元,某地新闻报道中还以“低保水平提高到每月50元”为题以示政绩。各地的物价水平、生活指数当然很不相同,但是,在今日的中国,即便许多发达城市的低保线是每月300多元,低保户维持生计尚显困难,那么一个月50元的艰辛就不难想见。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A:我国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不一

B:一些地方以提高低保水平为政绩指标

C:发达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较低

D:欠发达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较低

正确答案:D

解析:“但是”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所要强调的。由“在今日的中国,即便许多发达城市的低保线是每月300多元,低保户维持生计尚显困难,那么一个月50元的艰辛就不难想见”可知,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