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116

发布时间:2023-12-01 1:29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尝试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的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发明家区别于常人的重要品质是善于变通

B:学会变通,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C:做科研的方法过于单一,往往事倍功半

D:复杂的理论和公式的实用性比不上日常的生活经验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是总分总结构,开头指出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接着用爱迪生与助手的例子佐证观点,最后再次点明观点“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A项“发明家”是文中用来佐证中心观点的例子,且“发明家区别于常人的重要品质是善于变通”无法推出,并非所有发明家都善于变通,也并非所有常人都不善于变通,排除。C项侧重的是“方法过于单一”,而文段强调“变通”,排除。D项表述绝对,并非所有“复杂的理论和公式”实用性都不如生活经验,排除。B项为首尾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2、【言语理解】“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这句名言可谓________。科学类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出现很多专业用语,或引用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________。科学类流言经常会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________”的效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语中的 偷梁换柱 众口铄金

B:一言蔽之 故弄玄虚 以讹传讹

C:一语成谶 移花接木 三人成虎

D:一针见血 信口开河 风声鹤唳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中说的是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传播得非常快,恰恰印证了“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这句名言。“一言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后多接总结性内容,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B。“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填入也不能体现这句名言与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契合性,排除D。
第二空,“偷梁换柱”和“移花接木”都含有依靠手段欺骗别人的含义,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以从第三空入手分析。
第三空,“众口铄金”形容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强调的是舆论的力量大。“三人成虎”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三人成虎”与形容谣言传播的语境更契合。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题,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题

3、【言语理解】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会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健康的伤害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

B:灾害天气中各种尺寸颗粒物的致病机理

C:重金属等会溶解于血液中危及人体健康

D: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伤害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伤害很大,下面用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值来比较论证,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故文段强调的是对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论述的灰霾天气对人体的伤害,B、C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A项是对灰霾天危害论述的内容之一。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4、【言语理解】我国各地的雾霾,从总的方面来说是各种来源污染排放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产物,这里既有一次排放,还有二次化学转化和物理过程。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当下的普遍情况既不同于当年伦敦的情况,也不同于洛杉矶的情况。曾有学者讲北京的情况属于“伦敦型”和“洛杉矶型”的复合型,实际上事情绝非是一个“复合型”可以概括。还让人担心的是:眼下从上到下、各省各地都认为燃煤是问题的根子,似乎实现城市燃气化以后,问题就可以大大解决了,其实我们的一次排放物或者说二次过程的产生物质决不只是一个二氧化硫,或者说再加上一个氮氧化合物那么简单。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雾霾形成的主要特点

B:雾霾形成的原因复杂

C:雾霾类型具有多样性

D:雾霾危害具有普遍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是通过“既有一次排放,还有二次化学转化和物理过程”阐述了我国雾霾形成原因复杂,然后以“实际上”“其实”引出的转折句来强调作者的观点。由“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绝非是一个‘复合型’可以概括”“决不只是一个二氧化硫,或者说再加上一个氮氧化合物那么简单”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我国雾霾形成原因的复杂性,B项正确。
A项“特点”表述不明确,文段着重强调的是其原因的复杂性,排除;C项“类型多样性”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D项“危害普遍性”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42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3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0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3题

5、【言语理解】“口号”用于政治动员是“古已有之”。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无不发挥着鼓动人心的作用。但从口号的使用密度、强度及其发挥的巨大功能而言,20世纪20年代那一场国民革命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这场革命中,组织者第一次有意识地、大规模精心运用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编制革命话语,动员一般民众,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搅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此,口号成了各种革命和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员手段。即使到了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仍在用口号来动员群众,汲取资源,推行政策。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自此口号的激励动员作用被极大地开发了

C:口号的运用对国民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口号在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后文的“自此,口号成了各种革命和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员手段”可知,B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怀疑和提问是成功的秘诀

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

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中穆尔欣赏维特根斯坦的理由是: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落伍的原因是:“他没有问题了”。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对应文中的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罗素、罗素的“落伍”,可知文段侧重的是发现问题对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A项“成功的秘诀”表述不当。B、C两项均未提及文段的论述重点“问题”,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8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38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

7、【言语理解】过去20年中,美国玉米年产量一直在全球产量的40%左右波动,2003-2004年度占到41.8%,玉米出口更曾占到世界粮食市场的75%。美国《新能源法案》对玉米乙醇提炼的大规模补贴,使得20%的玉米从传统的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粮食市场本来紧绷的神经拉得更紧。由于消费突涨,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出现历史低位,比2005-2006年度剧减了2800万吨。难怪一年中全球粮油主产区的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持续干旱或洪涝灾害,全球期货现货市场都会出现强烈反应。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全球粮食市场正面临着库存紧张的严重危机

B:美国在世界玉米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美国生物能源业的发展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

D:对玉米乙醇提炼的补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举措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一系列数字说明了过去20年中美国在世界玉米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下来说明美国《新能源法案》对玉米乙醇提炼的大规模补贴,使大量玉米流入工业部门,加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紧张。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美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A项脱离了美国单纯谈全球粮食市场的紧张状况,可首先排除。D项是对美国补贴法案的一个评价,从美国的立场看这个补贴使得大量玉米流入工业部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未必是不合时宜的,故可排除。B、C项相比,B项只点明了美国在世界玉米市场的地位,未突出其《新能源法案》对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如C项贴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当雇员和雇主不共处一地的时候,管理工作就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要使每一个人学会把自己训练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能手,新的反馈机制必将形成、发展,老板和工人就能确定所做工作的质量了。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管理工作对处理雇员和雇主雇佣关系的重要性

B:在生产当中的老板与工人之间的新的反馈机制的作用

C:老板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D:新的反馈机制如何在老板与工人之间起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的核心词是“新的反馈机制”,首先可排除A、C;这句话强调了这种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如何”起作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当今时代,随着娱乐业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出现,多样化的娱乐生活和碎片化的手机浏览侵占了人的大部分空闲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则被排到时间表的最末端。阅读与碎片化信息浏览的区别无须赘述,阅读让人沉静、沉淀,而阅读正是浮躁时代所稀缺的品质,也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所需要的品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碎片化信息浏览是浮躁时代的产物

B:阅读和碎片化浏览有根本区别

C:当今时代需要推动国民阅读

D:“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在当今时代已非常难得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当今的形势下,“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被排到时间表的最末端,接下来指出阅读的重要性——浮躁时代的稀缺品质、理性民族所需的品质。综合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推动国民阅读势在必行,C项与此相符。A、B、D三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项是:

A:新一季的玉米种子已种进了田里,等待雨水灌溉而发芽生长

B:辛巴人目前主要居住在纳米比亚西北部的库内内地区,距离安拉边境只有一百公里左右,人口不足两万

C:昆山市委书记、市长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第八届国际发明展的开幕式

D:杨柳是乡下极其常见的一种树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皆能够正常生长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其他市领导”既可以理解为“其他城市来的领导”,也可以理解为“昆山市除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其他领导”,存在歧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36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