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回望一些官员的成长史,他们可以从农村子弟里脱颖而出,________不能保持赤子之心,归根结底是在权力欲前飘飘然了,忘了自己的出身和初心。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就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________口头上用“农民的儿子”标榜自己,________如法炮制来博取同情,毫无疑问,都只是把他们自己放在心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却 凡是 或是
B:但 如果 就
C:却 因为 所以
D:但 即使 但是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但”“却”都表转折,较难辨析,继续看第二空。
后两空,根据文段尾句“都只是把他们自己放在心中”可知,“口头上用‘农民的儿子’标榜自己”和“如法炮制来博取同情”是两种情况,二者为并列关系,只有A项符合。
B项“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C项“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D项“即使”与“也”为常见搭配,表示假设,与“但是”不搭配。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37题
2、【言语理解】过去,城市规模基本上是由政策决定的。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________的系统,它的吞吐、消耗以及内部运转,所有的生态流是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必须跟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与其生态承载力相________。根据周围生态承载力确立城市规模,才是科学态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循环 支持
B:封闭 匹配
C:机械 符合
D:动态 平衡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动态”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循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两者均表明事物是变化的,与“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相悖,排除A、D。“封闭”与“机械”相比,前者侧重于不与外界发生联系,后者侧重于刻板而不知变通。“封闭”与“内部运转”“能够定量计算”的语境更相符,排除C。
将B项代入第二空验证,“与……相匹配”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7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7题
3、【言语理解】中国经学,假使我们慎重点说,上追到西汉初年为止,也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二千多年中,经部书籍,因为传统的因袭的思想关系,只就量说,也可以配得说“__________”。不说别的,我们只要一看纳兰性德汇刊的《通志堂经解》,阮元、王先谦汇刊的《正、续清经解》,也几乎使你目眩;至若列举朱彝尊《经义考》的书目,那真所谓“__________”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 更仆难数
B:罄竹难书 博大精深
C:不胜枚举 洋洋大观
D:数不胜数 望洋兴叹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形容经书的数量多。“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写完。与题意不符,排除B。“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不胜枚举”指数量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不宜计算,个数多。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所填词语形容经书书目多。“洋洋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极为壮观,强调事物壮观的景象。“望洋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指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二者均未体现“数量多”之意,排除C、D。“更仆难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和文段中强调书的“量”也契合。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0题
4、【言语理解】后来,他把木工手艺传给了女婿。女婿不负岳父的________,通过几年________的努力,技艺日益精进,终于成为________的能工巧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 卧薪尝胆 大名鼎鼎
B:厚望 锲而不舍 名扬一方
C:愿望 不离不弃 闻名遐迩
D:期望 日夜兼程 名噪一时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日夜兼程”指白天黑夜不停地走或不停地赶路。与句意不符,排除D。“不离不弃的努力”不搭配,排除C。“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文意没有体现“雪耻”的含义,排除A。
第一空,“不负厚望”是常见搭配。
第三空,此处填入“名扬一方”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9题
5、【言语理解】思想史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面,变得相当狭窄和单一,近来这种状况有一些变化的________,其实,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的思想史研究不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痕迹 刻舟求剑
B:苗头 南辕北辙
C:迹象 画地为牢
D:呼声 闭门造车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句中说的是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趋势,因而思想史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原来狭窄和单一的学科领域,而应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完全相反。通过词义可排除A、B。“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文段说的是学科界限森严,强调的是范围,故“画地为牢”填入更恰当。
第一空,“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6、【言语理解】世界上各地的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成于一方水土,而自成体系。越是古老偏远的民族,其音乐越独特。今天,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________________。各个民族都在向着世界开放,打开了自己,汇入新世纪和新生活的海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古老偏远的民族开始丢弃民族音乐
B: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少
C: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D:这种交流导致融合,甚至融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而自成体系;接着指出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封闭的空间被打开了。承接前文可知,没有了产生民族音乐的土壤——封闭空间,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少。B项填入衔接恰当,当选。
A项“丢弃”表述不恰当,C、D两项均与前文衔接不畅。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7、【言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高远的改革,也必须回到地上,切切实实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否则就有可能失去群众支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错失时机 贻误大业 寸步难行
B:寸步难行 错失时机 贻误大业
C:贻误大业 错失时机 寸步难行
D:错失时机 寸步难行 贻误大业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选项,三个词语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且程度由浅入深,故“贻误大业”应置于最后,排除A、C。“错失时机”与“贻误大业”的联系更紧密,两词应相连,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8、【言语理解】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通过三个并列的“如果……那么……” 强调了“痛苦”“挫折”“失意”的重要性,说明了人生中快乐、顺利与痛苦、挫折是并存,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项哲理能够从文段得出,当选。A、B、D三项无法从文段得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
9、【言语理解】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将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视之为________,认为这会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一些具有________意识的科研和企业人士则认为其是发展的良机,正试图________政府和产业界重视开发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一项是:
A:包袱 超前 配合
B:瓶颈 现代 建议
C:障碍 创新 倡导
D:危机 先锋 说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认为这会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可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老龄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瓶颈”“障碍”程度较轻,排除B、C。
第三空,句意是科研和企业人士看到了开发针对老年人需求产品的发展空间,希望“政府和产业界”重视这一经济发展机遇,可知政府和产业界并未开拓这一领域,“配合”与文意不符,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对于吸引人才,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流动、有利人才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而不是直接参与、甚至________企业的人才录用过程。其实,自由、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回报,足够的成长空间才是________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沃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影响 有效
B:干预 直接
C:破坏 长期
D:主导 长久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须与“直接参与”构成递进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主导”能与其构成递进关系。
第二空,“长久”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7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