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机器智能,是指机器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它使机器能够________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智能取得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绩,从“阿尔法狗”打败围棋世界冠军,到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首次在公共道路上行驶,这一系列革命性的________让公众对机器智能的能力刮目相看。如今,机器智能系统已经________应用到商业、政府和个人生活的各方面,对原来的机器人产业进行了升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成 创造 普遍
B:执行 创新 广泛
C:承担 改革 普及
D:贯彻 革新 宽泛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搭配“任务”。“完成”填入与后文的“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语义重复,排除A。“贯彻”一般搭配“方针”“政策”等词语,与“任务”不能搭配,排除D。
第二空,由“一系列革命性的”可知,“改革”填入与“革命性的”语义重复,排除C。
验证第三空,“广泛应用”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5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
2、【言语理解】中国人常会举全族之力兴建家庙,以此弘扬家族传承,彰显先祖荣光;集地方财力设立乡祠,以此纪念故土先贤,宣示人杰地灵。至于身处异乡的客商们,则集资兴建会馆,以乡谊抱团,互相帮衬彼此提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下列没有体现文中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是:
A:安土重迁
B:叶落归根
C:越鸟南栖
D:功成身退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中提到的“兴建家庙”“设立乡祠”“兴建会馆”等活动,体现的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家族血缘观念与乡土文化意识。“安土重迁”“叶落归根”“越鸟南栖”均体现了对故乡的依恋,符合文段中“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所指。D项的“功成身退”与此无关,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4题,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9题
3、【言语理解】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根本目的。如果把城市治理比作绣花,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就是那条在千头万绪中________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疏通
B:贯彻
C:联合
D:串联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线”搭配,且能体现“线”的作用。“疏通”指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或指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多与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搭配。二者与“城市治理方方面面”搭配不当,排除A、B。“联合”指联系使不分散;结合。强调的是结合在一起,而句意为使城市治理的各方面有所联系,并没有强调要将各方面结合在一起,不能体现“线”的作用,排除C。“串联”指贯穿连接。填入形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条线将城市治理的各方面联系起来,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题
4、【言语理解】地球是慷慨的,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地球是无情的,她也报复了( )施虐、( )索取的人类。地球是我们唯一的栖身之所,糟蹋地球就是糟蹋我们自己。
A:大肆 过度
B:恣意 长期
C:恣意 过度
D:大肆 长期
正确答案:C
解析:“大肆”是指无所顾忌地进行某种活动;恣意:放纵,不加限制,任意。人类对地球的生态破坏不仅是毫无顾忌,更是不加限制的行为,所以第一空选择“恣意”合适。同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不仅是长期的,更是过度的。长期的索取未必是糟蹋。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一个知名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己见,但最后被聘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道:“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应聘者对其试卷交白卷却被聘用,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地不做胜过了愚蠢地做
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C:表现与众不同才能崭露头角
D:人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正确答案:D
解析:原文没有体现“聪明”与“愚蠢”的问题,排除A;应聘者交白卷也不属于“创新”,排除B;该企业老总之所以聘用交白卷者并不是因为他“与众不同”,而是因为他没有泄露原单位的秘密,“值得信任”,所以C项也理解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夏商及周早期,中国并无商税。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手工业和商业较为落后,且必须在官府作坊内从事生产和贸易,史称“工商食官”,这种体制决定自己对自己征税并无必要,目前也尚无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曾开征商税。
夏商及周早期中国没有商税的主要原因在于:
A: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太低
B:这个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落后
C:当时的统治者还没有征收商税的意识
D:从事生产和贸易的作坊全都属于官府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这种体制决定自己对自己征税并无必要”可知,夏商及周早期中国没有商税的主要原因在体制方面,即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属于官府。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题,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3题
7、【言语理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而剧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于编剧的水平和创作态度。在目前的文艺创作生态中,相较于导演、演员,编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某种程度上打击了编剧创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挥。另外,也有一些编剧缺乏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自甘沦为“剪刀糨糊手”,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扰乱了文艺创作环境,拉低了文艺作品的品位。
上文是一篇文章的编者按,由此推测,编者选登的文章主要谈论的是:
A:
编剧的职业精神
B:
剧本的重要性
C:
文艺创作的生态环境
D:
编剧地位的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由剧本的重要性引出剧本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于编剧的水平和创作态度的观点。接着指出目前编剧弱势地位对编剧创造性发挥的不利影响,最后引出部分编剧职业精神缺乏的问题。由此可知,“编剧”应是文章谈论的主题,首先排除脱离这一主题的B、C。D项的“编剧地位”虽在文中有所提及,但并非文段重点。A项的“职业精神”是编剧“创作态度”的反映,与观点句联系最密切,最有可能是文章主题。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
8、【言语理解】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让肆意妄为的网络“喷子”们________,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重点关注网络生态问题,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网络监管条例。监管部门要将规范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还社会一片________的网络空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原形毕露 整洁
B:
谈虎色变 和谐
C:
惴惴不安 宁静
D:
无处遁形 清朗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空,由“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可知,文意是全社会都需要努力,让网络“喷子”们无法隐藏在网络空间肆意妄为。“原形毕露”指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出来。网络“喷子”的面目是已经明确的,文意强调的是网络“喷子”的行为无处隐藏,排除A。“谈虎色变”泛指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二者填入均未体现让网络“喷子”们无处隐藏之意,排除B、C。“无处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填入符合语境。
验证第二空,“清朗的网络空间”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56题
9、【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过去人们只是读他们的小说,不曾也很少注意到他们的形象。
B: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在研讨中的抗流感新型疫苗,预计年内将进行首次临床试验。
C:靠生死搏斗夺取种群的统治权,是某些动物群落权力交接的唯一方式,虽残酷,却也符合优胜劣汰的种群优化之道。
D:最近又读到一篇介绍四位“贪内助”钱迷心窍,利令智昏,帮助甚至鼓励丈夫敛财受贿,结果把丈夫推向犯罪深渊的过程,提醒官员家庭引以为鉴。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不曾”与“很少”语意矛盾。B项“研讨”与“疫苗”搭配不当,可改“研讨”为“研发”。D项“一篇”与“过程”搭配不当,可把“过程”改为“文章”。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大自然的________创造了光这个神奇的东西,因为光,我们能去感受这个斑斓的世界。光有着绚丽的色彩,而其中最为神奇的要数绿光了。尽管________的世界里到处都能看到绿色,但是植物的绿色属于反射光,植物本身并不是绿光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鬼斧神工 五彩缤纷
B:巧夺天工 五颜六色
C:天造地设 万紫千红
D:匠心独运 姹紫嫣红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大自然巧妙的创造力。“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多用于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修饰“大自然”,排除B。“天造地设”多用作谓语、定语,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C。
第二空,此处句意为多彩的世界里绿色随处可见,所填词语应表达多彩之意。“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不能形容“世界”,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