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家庭农场的出现、成长、壮大,一方面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民进城转变身份的要求,让农民进城居住、生活无________;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重新________农业生产秩序,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从________的农户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依靠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生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衣食之忧 调整 困顿
B:生存之虞 治理 芜杂
C:燃眉之急 整理 沉重
D:后顾之忧 整合 繁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题意为让农民没有生活上的担忧。“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与题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治理”指统治,管理。如治理国家。与“秩序”搭配不当,排除B。第三空,“困顿”指劳累到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繁重”指(工作、任务)多而重。此处形容农户劳动,“繁重”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7题
2、【言语理解】许多科学家曾经认为,利用软硬件形成的人工智能可在任何领域内战胜人类。然而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还是太过于天真了,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想。当时的计算机由于算法过于简单、数据不足及速度过慢等原因,相继在诊断和图片识别方面败北,使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憧憬变为质疑。到二十一世纪初,有关构建仿人类智能机器的想法几乎在科学界销声匿迹,甚至连人工智能这一名词也似乎远离了严肃科学。为此,有人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时间戏称为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冬天”
B:“人工智能的休眠期”
C:“人工智能的潜藏期”
D:“人工智能的蛰伏期”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憧憬变为质疑”“几乎在科学界销声匿迹”“似乎远离了严肃科学”可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时间人工智能遭遇了发展瓶颈,由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热门科学,沦落为乏人问津的冷门科学,而“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其隐喻意思与文意相符,A项正确。
B项的“休眠期”多用于描述动物、植物、电脑等因为习性或者工作时间太久而进行休息的时间,C项的“潜藏期”、D项的“蛰伏期”多用于事物进行准备、积蓄能量的阶段,均与遭遇困境的语境不符。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牡丹亭》能够给人强烈的感染,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作者对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执着与讴歌,而非由于剧本辞藻的( ),更不是才子佳人屡经波折而终能团圆的( )情节。
A:美丽 曲折
B:丰富 动人
C:华美 曲折
D:美丽 感人
正确答案:C
解析:“辞藻”与“美丽”、“丰富”均不搭配,排除A、B、D三项。同时根据句中“屡经波折……”可知,情节是“曲折”的,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命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忽视它、绕过它。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科学与艺术,或者说理性与感性的边界正在________。艺术展上艺术家们摆弄起了宇宙爆炸、量子世界,而不少科学家也乐于把科学仪器下观察到的景象捕捉下来,展示到人们面前,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艺术家的加工描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遁
B:消失
C:消除
D:
消弭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说的是感性与理性的边界正在模糊。“消遁”指消失逃跑,与文意不符,排除A。“消失”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理性与感性的边界正在淡化,但不代表不存在了,“消失”语义程度过重,排除B。“消除”与“消弭”意思接近,后者多用于书面语,与文段的语体风格更相符,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6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6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1题
5、【言语理解】一朋友说,老娘84岁了,一人在老家,故很为老娘孤居而不安。想将老娘接来,又担心恰逢“七十三、八十四”这一关口(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中有寿命之坎儿一说),再一换新环境,不适应,万一出事。同时担心老娘因琢磨这个“七十三、八十四”而有心理压力。另一位朋友出招:当初自己老娘84岁时也是瞎琢磨,时常念叨。他就骗老娘说,“七十三、八十四”是孔子、孟子去世的年龄,他们都是男人,这实际上就是与女人无关,女人没有生命坎。他一说,家人都迎合,老母亲也就真信了,结果活到了93岁。
可从这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
A:迷信侵蚀国人的心理健康
B:健康状况与情绪呈正相关
C:人的健康与性别密切相关
D:老年人群是迷信的重灾区
正确答案:B
解析:作者由一位朋友为母亲84岁孤居而不安,引出“七十三、八十四”这一说法对老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后由另一位朋友的妙招得出:缓解心理压力,对健康长寿有益。故文段通过缓解“七十三、八十四”的心理压力而更健康长寿的事例,说明心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A、D两项的“迷信”非文段重点,C项是朋友骗老娘缓解心理压力的说法,均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3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33题
6、【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运动会将在下月中旬前后举行,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准备了。
B:已经推出并投入使用的杭州“市民卡”,除了包含“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
C: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复原后的距今100万年前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下月中旬”本身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词,“前后”是一个表示模糊时间的词,二者不能同时用。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主,前面说的是“市民卡”包含各种功能,后面成了“市民”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C项,句式杂糅,“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两种结构杂糅。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19.十多年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四大基础竞争力是:由独立司法机构支撑的 的法律机制, 的贸易环境,廉明的政府,信息的自由交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备 优秀
B:完善 优越
C:完好 充分
D:完足 良好
正确答案:B
解析:“优秀”和“充分”都与“环境”不搭配,结合前文的“四大基础竞争力”,可知“优越”比“良好”更能体现竞争力,所以第二空选“优越”更合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城镇化建设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乡村振兴战略
D:脱贫攻坚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个客观规律,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会消亡;接着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把农村落下,既不符合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不可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最后针对上文进行总结,强调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谈论的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乡村发展的问题,即“乡村振兴”问题。对应C。
A、B、D三项均脱离了文段关键词“乡村振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3题
9、【言语理解】作品通过引入时间________,采用纵贯或历时分析法,对乡镇演变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全面的________,为读者________了一幅关于乡镇结构性变迁的立体画卷,具有厚重的历史质感和丰富的空间内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尺度 解析 绘制
B:角度 分析 提供
C:维度 剖析 展现
D:梯度 论析 描摹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引入……角度”搭配不当,排除B。“梯度”是数学名词,与文意不符,排除D。
第二空,“解析”意为解释分析,“剖析”是对事物或人做深入分析。与“全面的”相对应,“剖析”更能体现作品对乡镇演变分析的透彻深入。
第三空,“时间维度”是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4题
10、【言语理解】①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觉得《悲伤与理智》的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三篇细品原作的散文,慢条斯理,________,小溪般缓缓流淌中裸露出底下光滑坚硬的卵石。
②《琅琊榜》作为一部宫廷剧,在礼仪动作方面________地追求完美。他们规范演员的举止动作,给每一个需要使用仪式的场面进行流程制定,见面行礼、叩头请安、祭祀跪拜等都有不同标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疾不徐 精雕细刻
B:不温不火 不遗余力
C:信手拈来 全心全意
D:娓娓道来 全力以赴
正确答案:B
解析:①句,“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这两个词语的主语通常为“人”,不能是“散文”,排除C、D。
②句,“精雕细刻”指精心雕琢,细致刻画,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不遗余力”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此处描述《琅琊榜》在礼仪动作方面的考究,用“精雕细刻”形容不恰当,“不遗余力”填入恰能突出《琅琊榜》对细节的重视。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