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057

发布时间:2023-11-25 2:47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家庭文明建设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注重________、注重________、注重________为着力点,唤醒广大家庭崇德向善的道义自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风 家教 家庭

B:家庭 家风 家教

C:家庭 家教 家风

D:家风 家庭 家教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空缺处所填的三个词语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树立注重家庭的意识,然后才能做好言传身教,而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即家教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前提,选项中符合“家教”与“家风”这一顺序的只有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7题

2、【言语理解】近年来,荒唐滑稽的文化闹剧时有所闻。有的地方,在举行某种群众性的活动时,全体着所谓的“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在今天复活古代的服饰,就算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把弘扬传统文化理解成像古代人那样穿衣戴帽,就太浅薄了。有的地方,让一群少儿穿上他们想象出来的古代服装,一齐行跪拜礼,这就________让人哭笑不得,________令人欲哭无泪了。凡此种种,都是________的典型表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但 反而 生搬硬套

B:不仅 而且 囫囵吞枣

C:不是 而是 食古不化

D:不是 就是 生吞活剥

正确答案:C

解析:前两空,由前文“全体着所谓的‘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可知,后文的“有的地方,让一群少儿穿上他们想象出来的古代服装,一齐行跪拜礼”就不是让人“哭笑不得”而是令人“欲哭无泪”的事情了。A项表转折,B项表递进,D项表选择,填入与句意不符,均可排除。
验证第三空,“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此处用来形容把复活古代服饰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闹剧也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9题,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29题

3、【言语理解】“80后”这个词,最早于2001年出现在网络论坛中,指的是一批活跃于网络论坛的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2003年开始,它更多指的是一批被商业运作出名的生于1980年以后的写手。2004年底,随着“80后作家”的批量涌现,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称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群体。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充满希望”的一代

B:“80后”的由来

C:用新视角理性看待“80后”

D:“80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80后”这个词的由来及演变。作者的叙述是客观的,并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褒贬评价。A项中的“充满希望”和C项中的“新视角理性看待”均带有评论性质,故首先排除。文段侧重的是“80后”词义的演变,而非“80后”这一群体的受关注程度,故本题选B更合适。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4、【言语理解】近二十几年来,人类已发现数千颗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其中绝大多数与地球________。不过,《发现》杂志曾预测,观察大约150个邻近星系,就应该会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泾渭分明

B:唇齿相依

C:息息相关

D:大相径庭

正确答案:D

解析:“不过”后说可以找到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故转折前说的应是现在发现的大多数行星与地球是有差别的。“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唇齿相依”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均不含有差别之意,排除A、B、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2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2题

5、【言语理解】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对于权力的滥用,当地民众和媒体有着天然的敏感,在感知上也有时间与空间的便利,相应的监督制约离开他们是不可想象的。
对上述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地方权力的属地化监督即地方权力属地政府层层监管

B:对地方权力要实施属地化监督

C:地方权力的监督主体包括了媒体和属地民众

D:“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不能“山高皇帝远”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文段可知,地方权力属地化监督,是指地方权力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而非属地政府层层监管,A项说法错误。
B项,由“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可推出。
C项,由“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可推出。
D项,不能“山高皇帝远”说的也是地方权力的监督必须属地化,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6、【言语理解】新一轮的城镇化,势必更加________质量,________要让农民进城,________要以产业转移为依托,确保农民进城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享有市民待遇,真正做到安居乐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注重 不仅 还

B:关注 可是 就

C:侧重 既然 也

D:顾及 如果 就

正确答案:A

解析:后两空,“可是……就……”与“既然……也……”搭配不当,排除B、C。“让农民进城”与“确保农民进城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享有市民待遇,真正做到安居乐业”之间为递进关系,排除表假设关系的D项的“如果……就……”。
第一空,“注重”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题,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题

7、【言语理解】《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________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________,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  脱胎换骨

B:认识  发扬光大

C:诠释  古为今用

D:观照  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此处表达的是《经典咏流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进行解读,所填词语应体现解读之意。“认识”指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两者均不能体现解读之意,排除B、D。“阐述”指论述。“诠释”指说明;解释。两者填入均符合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重新解读的语境,保留。
第二空,“脱胎换骨”比喻重新做人或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经过重新解读并不可能与过去的完全不一样,词义程度过重,排除A。“古为今用”指弘扬古代的精粹,使之成为现今有用的东西,与“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相呼应,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8、【言语理解】小邱到上海已经六个多月了,参加了大大小小招聘会几十次,面试不计其数,却________,沮丧之余他决定静下心来认真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屡试不爽

B:屡战屡败

C:战无不胜

D:屡败屡战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小邱之前的面试都未成功,可首先排除含有成功意味的“屡试不爽”“战无不胜”,即A、C。“屡战屡败”指屡次作战都以失败告终,侧重不断受挫、失败;“屡败屡战”指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侧重有勇气,斗志昂扬。对应“沮丧”,此处强调的是多次面试受挫受到打击,应选“屡战屡败”。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在乡村,老牛与牧童彼此守望。庄稼人面朝黄土,把自己生命的期望播种进________的泥土里,把一切梦想向季节里扔去,和庄稼、土地一起________,一起金黄。在鲜润的土地上,将十指插入泥土,攥一把,闻一闻泥土的清香,然后把泥土捏出心中渴望的形状,那是老农一生重复了多少次的庄重礼仪和神奇享受。________的身影和溅落的汗珠也被编成一个章节,使故事闪现着更加真实的笑声,________在季节深处的笑容和粗犷的酒歌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黝黑 葱郁 消瘦 镶嵌

B:广袤 成长 清瘦 洒落

C:湿润 葱郁 健硕 飘落

D:厚重 成长 矫健 凝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由“一起……一起……”的句式可知,填入词语与表色彩的“金黄”相呼应,此处填“葱郁”更为恰当,排除B、D。
第三空,由“那是老农一生重复了……”可知,第三空处的“身影”代指“老农”,因此用“消瘦”修饰最为准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A:华贵,要令人肃然起敬,要有华丽的外表

B: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C: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不够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D:凡有美德的人,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同样”可知,文段论述的重点为“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C项为这句话的同义转换,当选。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