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029

发布时间:2023-11-21 18:15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鉴于迪斯累利首相治下的英国坚守“光荣孤立”,柏林别无他法,只有串联矛盾正在上升的俄、奥,这便是1873年与1881年两次“三皇同盟”以及1887年《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初衷。同时德国暗中支持俄国在东方问题上与英国对立,如此这两个侧翼大国将永无希望携手包围中欧。至于对英、法两国,俾斯麦也有其手腕:他向伦敦表态无意插手海外事务,在埃及和土耳其问题上亦守善意中立,赢得迪斯累利的好感;甚至对宿敌法国,也以温言安抚,暗示其向海外发展,从而与英国产生摩擦。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英法海外扩张的过程

B: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

C:19世纪后期的国际形势

D: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讲英国对德国坚守“光荣孤立”的政策。然后说面对英国的“孤立”,俾斯麦通过联合俄、奥,暗中支持俄、法与英国对立,在埃及和土耳其问题上向英国示好等方式予以应对,故文段重点讲述的是俾斯麦的外交手腕,D项为文段内容的准确概括。文段围绕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展开论述,A、B、C三项偏离文段主题,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2、【言语理解】在当前情况下,即便是依法行事,也需要更多考虑社会影响;更不能把“依法拆违”变成殴打群众,这不仅让自己陷入被动,更会付出公信流失的代价。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是靠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这样的一批批好干部,以数十年之功换来的。这样的信任,不能在三五个执法者的暴力中流失。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只有好的干部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信赖

B:法要依,社会影响同样需考虑

C:别让暴力执法侵蚀公信力

D:公信流失不利于社会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针对“依法拆违”中的暴力执法现象展开,说明这不仅让自己陷入被动,更会付出公信流失的代价,末句进一步强调不能让数十年之功换来的信任在个别执法者的暴力中流失。选项中与“暴力执法”“公信流失”相关的只有C项。
A项的“好干部”是举例内容,不是论述重点。B项是文段部分内容。D项“公信流失”不利于政府执政,“不利于社会发展”无法从文段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3、【言语理解】站在亲情的角度,人们都希望逝者没有真正地死去,希望他们永远地活下去。这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每个死亡的生命至少在肉体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特征,并且整个肉体也必然会消失。从精神层面讲,生命的延续是脱离生物学概念的,一个人生命在精神层面存在多久,取决于这个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多少值得怀念的东西。现代生命观跳出了肉体的观念,将捐出自己的器官视为生命的延续,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存续的最好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精神层面的死亡不同于肉体层面的死亡

B:捐献器官是延长生命在世界上存续时间的一种方式

C:生命观应该跳出肉体层面,倡导器官捐献

D:人们不希望亲人离世,也不愿意捐献他们的器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生命”的话题:站在亲情角度,人们希望亲人生命永远延续;站在客观角度,每个死亡的生命必然伴随肉体的消失;然后说明从精神层面讲,生命的延续取决于这个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多少值得怀念的东西;现代生命观跳出肉体观念,将捐献器官视为延续生命的最好方式。由此可知,文段是在论述肉体消失后使精神层面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器官捐献。
A项未提到“器官捐献”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
C项的“生命观”非文段重点,且未体现“器官捐献”的精神意义——延续生命,排除。
D项“也不愿意捐献他们的器官”文段未涉及,且无法推出,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4、【言语理解】现代科学表明,“中风”是难以预料的,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应当切切牢记,当您睡觉醒来时,头脑千万不要晃动,身体要保持原来的姿势,闭目养神3分钟后再下床,这样脑部就不再缺氧缺血了,一切都与醒时正常人一样,用这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疗法,可以防中风、猝死于未然。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睡觉醒来时闭目养神3分钟可以预防“中风”

B:“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C:“中风”是难以预防的

D:预防“中风”关键是让脑部不再缺氧缺血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是提到“中风”是难以预料的,然后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疗法,即“睡觉醒来时闭目养神3分钟”,由此帮助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在睡觉醒来后脑部不再缺氧缺血,从而防中风、猝死于未然。文段是“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结构,对策是文段重点。B、C、D三项均未提到文段给出的对策,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许多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诚实研究的根本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B:基于诚实所做的科学研究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

C:实验研究不能轻率得出结论,应反复验证

D:研究结论的推翻和不断修正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亮明观点,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实验有偏差甚至错误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接着用“许多学术论文”和“前沿的科学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错误来支持上述论点。由此可知,这种现象是应该被理解的。B项符合此意,当选。其他三项在文中均未提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6、【言语理解】现在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培育各类职业伦理,而从________上说,它只能是底线要求。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把必需的伦理底线归纳出来未必是件容易的事,但孔子归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全世界推崇,证明我们不缺这方面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能性 潜力

B:现实性 价值

C:操作性 理论

D:实践性 境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文段先说把必需的伦理底线归纳出来未必是件容易的事,但又举例指出孔子归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全世界推崇,由此证明了我们是有这方面能力的。显然“潜力”符合句意,排除B、C、D。
第一空,“可能性”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7、【言语理解】两相比较,白话文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往往在韵律上缺少美感,篇幅冗长。而文言文能用_________传达出深层或多层意思,其凝练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话文_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语双关 略逊一筹

B:只言片语 无与伦比

C:三言两语 相形见绌

D:寥寥数语 无可比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两相比较”和“而”可知,白话文的特点和文言文的特点在语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由“白话文……篇幅冗长”可知,文言文相对简洁,所填词语应表达简洁之意。“一语双关”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不能表达简洁之意,排除A。“只言片语”指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其强调的是言语的零碎,不完整,而非简洁,排除B。
第二空,“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通常用法为“与……相比相形见绌”,其填入此处存在语法错误,排除C。“无可比拟”指没有可以相比的。句意是文言文的凝练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话文比不上的。“无可比拟”填入符合语境,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

8、【言语理解】在广袤的大地上,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________了青春的价值,________出一曲曲奋斗赞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诠释 谱写

B:书写 传唱

C:证明 吟诵

D:展现 描绘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能与“赞歌”搭配。“吟诵”指吟咏诵读,常与“诗词”搭配;“描绘”常与美术作品搭配。二者均与“赞歌”搭配不当,排除C、D。“传唱”指(歌曲等)流传歌唱。文段并非强调奋斗赞歌流传开来,而是强调“三支一扶”计划使得年轻人创作出一曲曲奋斗赞歌,排除B。“谱写”指写作(乐曲等),“谱写赞歌”搭配恰当。
验证第一空,“诠释”指说明,解释。“诠释价值”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题

9、【言语理解】变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________,却毫无愧色,仍能________。渐渐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与朋友谈起那样的人,皆感慨,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________。如此感慨,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可以接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是处 乐在其中 无地自容

B:面目全非 自圆其说 生不如死

C:一无是处 坦然自若 生不如死

D:面目全非 怡然自得 无地自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侧重没有优点。“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侧重变化大。“不断放弃自尊”不代表没有优点,排除A、C。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应与“毫无愧色”的意思相关联。“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选“自圆其说”更合句意,表示仍能自我辩解,毫无愧色。
第三空,“生不如死”填入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10、【言语理解】民族文化要有根基,精神文明的传承要有载体,而城市正是其集大成者。放眼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从民主城邦雅典到人文之城威尼斯,从时尚之都巴黎到音乐之城维也纳,独特的文化精神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

A: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彰显特色和魅力

B:民族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C:各具文化特色的世界名城

D:要用文化精神来涵养和提升城市品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了城市和文化精神的关系:城市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文化精神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基于话题一致的考量,下文应继续围绕城市与文化精神展开,选项中与此相符的为D。
A项没有谈及“文化”。B项属于无关信息。C项文段已经举例,下文不会再进行论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