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027

发布时间:2023-11-21 14:11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鉴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意见很不一致,有人提出:文化也许天然是个模糊的概念,其内涵的不确定导致外延的不确定,很难下一个清楚而________的定义,我们与其追求一个简单而________的定义,不如从集合的角度来确定一个有________的范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宏大 独特 意义

B:全面 精确 弹性

C:宽泛 唯一 逻辑

D:完全 严谨 深度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清楚”并列,表达下定义的要求。只有“全面”填入恰当。代入验证,正因为“外延的不确定”,所以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
第二空,与后句“集合”表达的范围的概念相对,此处的定义应体现出确定性,“精确”填入恰当。
第三空,“弹性”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缩性,描述“范围”也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2、【言语理解】卫星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能定点________在空间凝视目标地区,“________”并全时段持续侦察,________地获取变化信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悬挂 心无旁骛 绵绵不绝

B:悬置 虎视眈眈 不离不弃

C:悬停 目不转睛 源源不断

D:悬浮 全神贯注 不声不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悬挂”指挂在空中,对象多为“旗帜”“明月”等;“悬浮”指固体微粒在流体的内部既不升上去也不沉下去。二者均不能描述卫星停在空中的状态,排除A、D。
第二空,“虎视眈眈”形容心怀不轨,伺机夺取。含有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目不转睛”填入与前句的“凝视”对应,且符合侦察的语境。
第三空,“源源不断”也能体现出卫星侦察获取信息的作用。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5题

3、【言语理解】2016年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达沃斯年会上强调,过去15年,尤其是过去7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都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快速上升,很显然,这种模式不可能持续,中国必须转变增长模式,从过去注重量的增长转变到注重质的提升,降低资源消耗。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B: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自然资源需求增长

C: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惠及了非洲和拉美地区

D: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必须加快转型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他首先肯定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然后指出目前的增长模式消耗大量资源,不可能持续,中国必须转变增长模式,从注重量的增长转变到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增长模式”是其谈话的重点所在,A、B、C三项均未抓住重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6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0题

4、【言语理解】要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      是在干部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要

B:重点

C:关键

D:首要

正确答案:C

解析:浏览题干,空缺处词语应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干部工作中的重要性。所填词语应能作为句子的主语,“主要”和“首要”均为形容词,填入语法错误,排除A、D。“关键”指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多用于形容抽象事物;“重点”指同类事物中较为重要的或主要的部分,多用于形容具体事物。修饰句中“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等抽象的工作指导思想,用“关键”更恰当,且“关键”填入更能体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干部工作中的重要性。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7题

5、【言语理解】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当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的现实国情。这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
对上文中的“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的现实国情

B:人们创造的历史

C:马克思的原话

D:政治发展的方向

正确答案:A

解析:依据就近原则,“这”指的应是前一句末尾的“中国的现实国情”,也即马克思所谓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但是,当你一旦走入生活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传神的细节
②特别是艺术的形式与美感,只能从人类的生活本身去发现、提炼与获得
③有一位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
④深入地去体察自然,才能胸有万壑,下笔有神
⑤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
将以上5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①⑤③④

B:③②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⑤

D:⑤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②以“特别是”开头,置于首句过于突兀,排除A。②论述艺术的形式与美感来源于生活本身,是对⑤中艺术源于客观实际的进一步阐述,⑤②应相连,排除B、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23题

7、【言语理解】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允许第三方用其产品进行实验,那么相得益彰的创新局面就会出现。
这句文字强调企业在创新方面要注意:

A:实用性

B:开放性

C:延续性

D:公益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把握两点:一是允许第三方实验;二是对“相得益彰”的理解,“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这一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以开放的姿态让第三方参与进来,那么就能使得创新性更好地得到展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创新源泉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面向历史的发掘。每一次回顾历史都可能是一次观念的清理和创新。研究和发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梳理。________________。重新发现历史,建立当下社会观念与历史价值的承继关系,这是奠定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不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漠视历史积累,不断复制曾经的创新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与其重读历史,不如创造历史

C:历史无法重来

D: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对当下创新的意义,指出应在历史的基础上瞭望未来进行创新。填入句子应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只有A项符合此意,当选。
B项否定重读历史的价值,与横线前句意相悖,排除。C、D两项都未体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52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4题

9、【言语理解】翻拍热门电视剧,从筹备到发行播出的全过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相比新创作的电视剧,“翻拍”这种“速成”的制作方式不仅缩短了拍摄的周期,而且更能够利用老剧的影响力,未拍先热,赢得口碑效应。但________________,走红老剧在为翻拍剧提供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着观众的审美要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确答案:A

解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文段指出走红老剧在为翻拍剧提供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着观众的审美要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符合文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10、【言语理解】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肩负着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民营企业要肩负政治责任?这就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首先,中国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带有天然的政治基因。其次,在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民生,凡涉民生皆政治。更不要说那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的企业。同时,任何企业要做优做强做大,都要做大市场。在中国,自觉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就是做大市场的最可靠保证。凡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市场占比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不涉及国计民生、不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的。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企业要有大格局

B:企业要有大担当

C:企业要有大视野

D:企业要有大情怀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提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肩负着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民营企业要肩负政治责任?”然后通过“首先……,其次……,同时……”三个方面具体解释了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企业要肩负责任,则“责任”为文段的关键词。“担当”有肩负责任之意,B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格局”指的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C项“视野”指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D项“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三项均与责任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