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2976

发布时间:2023-11-15 6:07     浏览量:8

1、【判断推理】据某省卫生防疫部门统计,被狗咬伤后到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疫苗的人中,仅有1%感染上了狂犬病。但也有些人被狗咬伤后仅是在家自行处理。该省卫生防疫部门据此推测,被狗咬伤的人群中,感染狂犬病的人所占比例高于1%。
以下最有力支持这一推测的是:

A:该省的狂犬病预防知识普及工作做得不好

B:该省境内饲养的狗大都没有注射狂犬疫苗

C:感染狂犬病的病例必须上报省级防疫部门

D: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方法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由“卫生部门统计在咬伤后到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疫苗的人中,仅有1%感染狂犬病,但有些人是在家进行自行处理”,得出推测“被狗咬伤的人群中,感染狂犬病的人占的比例高于1%”。
A、B、C三项均无法说明被狗咬伤的人中感染狂犬病的人占的比例高于1%。
D项,指出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方法,则那些被狗咬伤后在家自行处理的人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被狗咬伤的人中感染狂犬病的人所占比例要高于1%,支持了题干推测。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52题

2、【判断推理】文言文:古代汉语

A:语言学:现代语言

B:戏剧:古代戏曲

C:白话文:现代汉语

D:文献:古代文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表现形式。
A项,现代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古代戏曲是戏剧的一个发展阶段,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且文言文和白话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相对的,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古代文献属于文献,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2题

3、【判断推理】把道德说成圣人立法,在很大程度上背离道德。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中的不道德,恰恰是封建伦理中极力宣扬的“道德”。而这种所谓道德的阶级性,这种成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只不过是伪道德,并不能证明道德在不同的阶级那里有不同的性质。
从以上文字推测作者要表达的原意最不可能的是:

A:道德不是圣人立法

B:道德易异化为服务于统治者的控制手段

C:封建伦理中的道德观念沦为悲惨婚姻的精神桎梏

D:在长期的阶级统治的政治高压下,统治者把持了道德的话语权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论述,A、B、D三项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题干中恩格斯的话只是作为论据,文中并没有表明“封建伦理中的道德观念沦为悲惨婚姻的精神桎梏”这一观点,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某教师对美国高中生和中国高中生做了一项测试,他问被测试者相同的问题“一张A4纸如果对折,最多可以折几次”。结果发现,听到问题后,大部分美国高中生马上开始动手折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折的次数,而大部分中国高中生听到问题后马上回答“无穷多次”。这位教师由此得出结论:美国高中生注重实践,而中国高中生注重理论。
以下哪项是这位教师得出结论所必须假设的?

A: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对立的

B:只要开始动手折纸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就是注重实践

C:只要开始动手折纸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就是不注重理论

D:只要马上回答“无穷多次”,就是不注重实践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点:美国高中生注重实践,而中国高中生注重理论。论据:大部分美国高中生马上开始动手折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折的次数,而大部分中国高中生听到问题后马上回答“无穷多次”。
A项,理论和实践相互对立,与折纸代表实践,回答“无穷多次”代表理论无关,属于无关项。
B项,在开始动手折纸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就代表注重实践和美国学生注重实践之间建立了联系,可以作为老师得出结论的判断标准,是必须假设的。
C项,不注重理论不一定就是注重实践,无法成为老师得出结论的判断标准,不是必须假设的。
D项,不注重实践不一定就是注重理论,无法成为老师得出结论的判断标准,不是必须假设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5、【判断推理】葡萄:水果

A:耳朵:鼻子

B:月亮:太阳

C:大米:粮食

D:生物:植物

正确答案:C

解析:葡萄是水果的一种,大米是粮食的一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教:学:教学

A:阴:暗:阴暗

B:好:坏:好坏

C:正:大:正大

D:买:卖:买卖

正确答案:D

解析:教和学分别是教学相对的双方,二者共存。
A项,阴和暗不是相对的。
B项,好和坏不能共存。
C项,正和大不是相对的。
D项,买和卖分别是买卖相对的双方,二者共存。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100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95题

7、【判断推理】精神防御机制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回避困难、解除烦恼、保护心理安宁的方法。该机制包括几种方法:转移作用是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合理化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投射作用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
根据定义,下列反映了上述三种防御机制之一的是:

A:小琴的父母不喜欢体育运动,小琴被校羽毛球队选去当优秀苗子来培养,父母认为这样会耽误学习而坚决反对

B:小风在住院期间长时间和高护士接触,很感激高护士对自己的照顾,出院后他始终感念,对在护士学校上学的妹妹更加关心爱护

C:小宁不喜欢数学,数学考试也常常不及格,他认为不是自己学不好,而是老师教得不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

D:小何在宾馆做前台接待,最近和家人发生了矛盾,心情很低落,在接待客户时常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正确答案:C

解析:精神防御机制是人们遇到困难时采取的回避困难、解除烦恼、保护心理安宁的方法,包括转移作用、合理化作用和投射作用。  
转移作用定义的关键信息:将无法直接表现的情感转移到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合理化作用定义的关键信息:给自己找理由。   
投射作用的定义的关键信息: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  
A项,小琴的父母反对小琴进校羽毛球队,但并未体现小琴采用哪种精神防御机制,不符合定义。  
B项,小风感激别人对自己的照顾,但并未体现小风在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采用了哪种精神防御机制,不符合定义。  
C项,小宁把自己的数学不好解释为老师教得不好,即个人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属于精神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  
D项,小何因为和家人发生矛盾而心情低落,工作时心不在焉、丢三落四,但并未体现小何采用哪种精神防御机制,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8、【判断推理】选择性曲解是指人们面对客观事物,经常会不自觉地把外界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早已存在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出现根据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情感好恶来解释所接受信息的倾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选择性曲解的是:

A:爱屋及乌

B:指鹿为马

C:按图索骥

D:度日如年

正确答案:A

解析:选择性曲解的定义要点:①不自觉地把外界信息和头脑中已存在的模式相结合;②根据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情感好恶来解释所接受的信息。
A项,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符合定义,属于选择性曲解。
B项,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符合要点①,不属于选择性曲解。
C项,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不符合要点①②,不属于选择性曲解。
D项,度日如年形容困苦的日子长久难熬,不符合要点①②,不属于选择性曲解。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9、【判断推理】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作为佛教圣地的泰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相当发达,相对周边国家来说,泰国具有旅游产品的比较优势

B:甲国人口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乙国大多数手机制造公司到甲国开辟生产线,相比乙国,甲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某欧洲国家因自然风光优美,成为亚洲众多电影制片公司的外景拍摄地,相对亚洲国家来说,这个欧洲国家具有电影生产的比较优势

D:甲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天然气资源匮乏,乙国进口甲国石油的同时,向甲国出口天然气,相比甲国,乙国具有能源的比较优势

正确答案:B

解析:比较优势定义的关键信息: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
A项,泰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并未涉及旅游产品成本的比较,不符合定义。
B项,在手机生产上,甲国劳动力比乙国廉价,即在甲国生产手机的成本比在乙国生产的成本低,符合定义。
C项,某欧洲国家的自然风光优美,成为亚洲众多电影制片公司的外景拍摄地,风景并非产品,风景适合拍摄电影,也不代表该国电影生产的成本比亚洲国家低,不符合定义。
D项,乙国向甲国出口天然气的同时,还需要从甲国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石油都是能源,不涉及生产产品,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

10、【判断推理】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什么给了地球足够的氧气,使其能孕育出动物和人类。地球大气中出现氧气是在距今24亿年前。约4.7亿年前,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直到4亿年前,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氧气大增是由于苔藓类地被植物。
下列(       )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出人意料地多产,它们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B:通过电脑模拟可以估算得出:在约4.45亿年前,地球上的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占总氧气量的30%

C:苔藓类地被植物的蔓延增加了沉积岩中的有机碳含量,而这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着增加

D:氧气含量的增加使得地球上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可移动的智慧生物成为可能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中科学家的观点是地球氧气大增是由于苔藓类地被植物。
A项指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但这里的陆生植物不一定是苔藓类地被植物,无法支持科学家的观点。
B项是电脑模拟估算所得的数据,不一定是实际情况,且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只占总氧气量的30%,不能说明地球氧气大增是源自苔藓类地被植物,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C项说明了苔藓类地被植物的蔓延如何使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支持了题干中科学家的观点。
D项说的是氧气含量增加产生的影响,与题干要讨论的氧气含量为何增加不一致,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