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2951

发布时间:2023-11-11 7:32     浏览量:25

1、【判断推理】喀纳斯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云南

A:新疆;丽江

B:景区;旅游

C:喀什;米线

D:青海;傣族

正确答案:A

解析:代入A项,喀纳斯是新疆的景区,丽江是云南的景区,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B项,喀纳斯属于景区,可以去云南旅游,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喀纳斯和喀什都在新疆,米线是云南的特色食品,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喀纳斯与青海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傣族在中国主要聚居在云南,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4题

2、【判断推理】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其他战斗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其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战斗机。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米格-25效应”的是:

A: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决定了科研机构的攻坚能力

B:某青年球队在富有经验的教练的带领下,打败了全明星联队

C:一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D: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率领2万士兵全歼秦军30万

正确答案:B

解析:“米格-25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A项,未体现出组合效果,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某青年球队和富有经验的教练组合在一起,打败了全明星联队,是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符合定义。
C项,突出的是木桶中的短板,而不是木板之间的组合,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D项,2万士兵全歼秦军30万,是凭借必死的决心战胜对方,未体现组合效果,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

3、【判断推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患者在网上寻找医生信息的情况日益增多。为此,科研人员对美国28个典型医生评价商业网站展开研究。研究报告称,近60%的人在接受调查访问时表示,在选择医生时,网上评价对他们的选择非常重要。但对这28个网站的研究显示,允许用户根据“临床状况、医生性别、所说语言、所接受的保险”等条件进行搜寻的网站很少。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对这些商业性医生评价网站而言,要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颇为困难。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是:

A:病人通过医生评价网站能清楚地了解某位医生的治疗经验

B:美国医生评价网站存在搜索机制烦冗且评价稀缺等问题

C:通过调查,系统性的收集数据,才更有可能积累足够的评价

D: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抽样医生在所有网站都没有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根据“这28个网站中允许用户依据条件进行搜索的网站很少”,得出“对这些商业性医生评价网站而言,要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颇为困难”的结论。  
A项,通过网站能了解某位医生的治疗经验,不能说明要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是否困难,该项为无关项,排除。  
B项,指出了美国医生评价网站存在的问题,说明要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确实颇为困难,直接支持了题干观点。  
C项,怎样“积累足够的评价”与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是否困难无关,排除。  
D项,指出“有三分之一的抽样医生在所有网站都没有评价”,但抽样医生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无从得知,样本未必有代表性,且该项与题干中要论述的找到相对准确的医生定量评价是否困难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

4、【判断推理】光线:折射:水

A:绿叶:光合作用:叶绿素

B:水蒸气:凝结:玻璃

C:电脑:计算:数据

D:海洋:洋流:台风

正确答案:B

解析:光线遇水发生折射。
A项,绿叶中的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水蒸气遇玻璃发生凝结,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电脑可以计算数据,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洋流是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洋流与台风并无必然联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

5、【判断推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A: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B: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C: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正确答案:D

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两者之间既有顺承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A项,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意思是在满是古木的森林里,那条小径已经好久没有人走过了!可是深山响起的钟声,又是从何处传来的呢?两者之间没有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意思是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因天寒而迷濛幽深。每句中均蕴涵因果关系,但两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顺承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意思是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两句之间具有顺承关系,但不具有因果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徒留悲伤。两者之间既有顺承关系又有因果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98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94题

6、【判断推理】投射性认同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是甲方把内心中“好”或“坏”的客体投射到乙方身上,认为乙方“好”或“坏”,而乙方又接受了这一投射幻想,于是就以甲方所设想的方式来对待甲方。然后甲方又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假设,认为乙方就是他所认为的那样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投射性认同的是:

A:寒门亦可出贵子

B:严师方能出高徒

C:虎父果然无犬子

D:慈母自古多败儿

正确答案:C

解析:投射性认同定义的关键信息:甲方认为乙方“好”或“坏”;乙方以甲方所设想的方式来对待甲方;甲方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A项,“寒门亦可出贵子”是指穷人家也可以培养出人才,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B项,“严师方能出高徒”是指只有师傅严格要求,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徒弟,但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C项,“虎父果然无犬子”是指出色的父亲果然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果然”是对“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的一个验证,符合定义。
D项,“慈母自古多败儿”是指母亲对儿子自小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儿子很容易养成坏习惯而没有出息,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环境效应:指由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
下列不属于环境效应的是:

A: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使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危害

B:某省沿海滩涂面积每年都在“长”,动植物品种也有所变化

C:某地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在区域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D:某沿海城市填海造岛,在岛上建成可容纳十万人的小城镇

正确答案:D

解析:环境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由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
A项,排放工业废水使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危害,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符合定义。
B项,沿海滩涂面积增长使动植物品种变化,是自然过程引起的环境变化,符合定义。
C项,使用化石燃料使所在区域气温升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符合定义。
D项,填海造岛建成小城镇,并未体现引起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6题

8、【判断推理】书:电子书:编写

A:博客:网民:宣传

B:会议:视频会议:召开

C:身份:身体:科学家

D:软件:金山词霸:方块字

正确答案:B

解析:电子书是书的一种形式,编写书。
A项,网民写博客,网民并非博客的一种形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视频会议是会议的一种形式,召开会议,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身体并非身份的一种形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金山词霸是一款软件,两者为种属关系,方块字与软件不能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3题

9、【判断推理】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聚合思维对于从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最重要的。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中属于聚合思维的是:

A: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B: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C:甲>丙,甲<乙,乙>丙,乙<丁,其结果必然是丙<丁

D:巴金的《灯》由“眼前的灯”到“回忆的灯”再到“联想的灯”,最后归结为“灯光是不会灭的”

正确答案:C

解析:聚合思维的定义要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
A项,是一个问句,并没有探求出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B项,浮想联翩,并没有探求出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C项,根据多个条件推出“丙<丁”的结论,即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符合定义。
D项,由“眼前的灯”到“回忆的灯”再到“联想的灯”,体现的是一个联想的过程,属于发散思维,并未从不同来源探求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什么给了地球足够的氧气,使其能孕育出动物和人类。地球大气中出现氧气是在距今24亿年前。约4.7亿年前,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直到4亿年前,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氧气大增是由于苔藓类地被植物。
下列(       )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出人意料地多产,它们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B:通过电脑模拟可以估算得出:在约4.45亿年前,地球上的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占总氧气量的30%

C:苔藓类地被植物的蔓延增加了沉积岩中的有机碳含量,而这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着增加

D:氧气含量的增加使得地球上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可移动的智慧生物成为可能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中科学家的观点是地球氧气大增是由于苔藓类地被植物。
A项指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但这里的陆生植物不一定是苔藓类地被植物,无法支持科学家的观点。
B项是电脑模拟估算所得的数据,不一定是实际情况,且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只占总氧气量的30%,不能说明地球氧气大增是源自苔藓类地被植物,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C项说明了苔藓类地被植物的蔓延如何使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支持了题干中科学家的观点。
D项说的是氧气含量增加产生的影响,与题干要讨论的氧气含量为何增加不一致,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