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936

发布时间:2023-11-09 2:16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近年,书法教育呈现出一种新生态。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App的大众化运用,凭借其便捷、高速、批量的传播优势,在书法界迅速拓展为书法教学网络平台,也聚集了大量且不断倍增的书法爱好者,书法教育的扁平化和“泛化”情势骤然摆在大家面前。
下列观点,能从文中推出的一项是:

A:移动新媒体工具使书法教育更加大众化

B:传统的书法教学方式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C:书法网络化教学的负面效应将不断倍增

D:书法教学App经营的目的不在“教育”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App的大众化运用……书法教育的扁平化和‘泛化’情势骤然摆在大家面前”可推出A项。B项“传统的书法教学方式”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负面效应将不断倍增”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排除;D项“书法教学App经营的目的”文段没有提及,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9题

2、【言语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需求使得塑料产量呈指数级翻倍。到了今天,即使已经意识到塑料无孔不入,人类依然对其无限依赖。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消耗5000亿个塑料袋,每分钟有100万个塑料瓶的销量……研究显示,人类活动与垃圾排放,让大量塑料涌入海洋,其中体积大的最终会分解为微粒。而人们一度认为无比纯净的海冰中,已有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每立方米海冰含240个塑料微粒,这一密度约是大太平洋垃圾带塑料微粒的2000倍。分析认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非常复杂,而因海冰消融释放出的塑料微粒,将轻易“攻占”深水区域,被海洋中的滤食性动物吃掉,存留在它们体内,再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A:海洋塑料垃圾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B:塑料微粒将在整个食物链中不断循环

C:北冰洋的塑料垃圾数量超过人们的认知

D:海洋垃圾问题需要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类对塑料产品依赖严重,然后说明人类活动与垃圾排放让大量塑料涌入海洋,最后说明塑料垃圾被分解成巨量微粒,污染了海洋环境,且会存留在滤食性动物体内,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由此可见,文段主要说明海洋塑料垃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对应A。B项偷换概念,文段提及的是“塑料微粒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而非“不断循环”,排除。C项无中生有,文段只提及“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非常复杂”,其“塑料垃圾数量”无从得知,排除。D项扩大概念,文段论述的是“海洋塑料垃圾”而非“海洋垃圾”,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38题

3、【言语理解】“草原丝路”的得名显然源于对地貌特征的概括,其主要路径是从中原出发向北至漠北蒙古草原折而西行,再经欧亚草原地带直达欧洲,尽管途中也有非草原景观的荒漠和半荒漠地貌类型,但其主体为欧亚草原地带。欧亚草原东西延伸呈连续带状分布,西起多瑙河下游,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至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是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地形和地貌上堪称畅通无阻的天然通衢,为东西方交通提供便利。草原丝路主干线分布于北纬40~50度之间的欧亚草原地带,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冠以“草原”,可谓名副其实

B:丝绸是草原丝路的重要输出品

C:“草原丝路”是丝路概念广义化的结果

D:地貌特征是划分不同“丝绸之路”的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草原丝路”的得名源于对地貌特征的概括,接着详细介绍“草原丝路”主要路径主体为欧亚草原地带,并介绍了欧亚草原地带在地形和地貌上的延伸范围,说明其是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带。设空句是尾句,应能够总结全文。文段主要从地貌特征上说明了“草原丝路”得名的原因, A项说“草原丝路”被冠以“草原”名副其实,能够总结前文,且与首句相呼应,恰当。“丝绸”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填入突兀,排除B。文段主要说的是“草原丝路”的得名符合地貌特征,并没有提到丝路概念的演变,排除C。文段没有谈到其他丝绸之路,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0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0题

4、【言语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五千年抗击灾难的历史。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这个民族越来越强大。这次雪灾和历史上的一次次灾难一样,在带给我们教训的同时,我们这个民族一定会通过抗灾收获些什么。尤其是在这个广土众民的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灾难将成为比农业社会更可靠的信赖关系的催化剂

B:灾难将为政府组织民众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有益的经验

C:灾难将促使民众更加成熟

D:灾难将促使政府和民众更加成熟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与常识不符,排除。B项“应对各种危机”表述夸张,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只提到了“民众”,没有提到“政府”,由文中的“广土众民的国家”可知D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2009年12月7日的哥本哈根,注定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各国代表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呕心沥血

B:议论纷纷

C:废寝忘食

D:殚精竭虑

正确答案:D

解析:句意说的是各国代表为阻止全球变暖而用心寻找解决办法。“议论纷纷”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废寝忘食”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二者与句意不符,排除B、C。“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殚精竭虑”形容为某一件事耗尽精力,费尽心思,以寻找解决的办法。“呕心沥血”用于各国代表为阻止全球变暖而做的努力程度过重,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研究人员比较了在乡间公园步行30分钟和在室内购物中心步行30分钟的两组抑郁者。结果表明,在公园步行的一组中,71%的人表示心情感到舒畅许多,90%的人表示觉得拥有更多的自信了,而室内步行的一组中,只有45%的人表示心情变得更好,22%的人表示觉得更郁闷了,50%的人更加紧张,44%的人自信心下降。
对文意概括最恰当的是:

A:散步可以有利于治疗抑郁

B:室内散步治疗抑郁没有疗效 

C:

抑郁者更喜欢在室外散步

D:

户外散步对缓解抑郁有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通过研究人员比较两组抑郁者在户外和室内散步两种不同方式,从而得出两者对缓解抑郁的不同治疗结果。第二句详细介绍了研究结果,公园步行组效果明显高于室内步行组。本题是文意概括题,A、B两项与室内步行组的反应结果不符,室内步行组只有45%的人表示心情变得更好,其余的人心情都更加糟糕,所以不能一概说散步有利于治疗抑郁,或者说对治疗抑郁没有疗效,故排除。C项文段未提及,排除。D项是文段主要表达的内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直播”不等于年轻貌美的网红,当“直播+正能量”成为新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网络让正能量得到广泛的传播,让这一新媒体成为关注生活、融入生活、积极担当的新工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尚 倚重

B:风范 倚重

C:风尚 借助

D:风范 借助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风尚”指在一定社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范”指风度,气派。此处句意为“直播+正能量”成为新的社会流行风气,应选“风尚”,排除B、D。
第二空,“倚重”指依靠,器重;“借助”指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此处的“网络”是正能量得以传播的媒介和平台,对正能量的传播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用“借助”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如果能够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评估,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与南极大陆极为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的地域仅为总面积的3%左右。而如何管理好长期设在南极的科考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被废弃的科考站,已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南极生态环境评估的意义

B: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C: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D:南极科考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果措施到位,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然后以“而”进行转折强调,南极生态环境更为棘手的问题在于科考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新威胁。由此可知,文段是针对危害南极生态环境的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是旅游可控,科考站比较麻烦。故文段意在强调要重视科考站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威胁。D项为文段强调内容的正确表述。A项为转折前内容,非重点,排除。B项“发展前景”文段未涉及,排除。C项“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范围太大,且没有体现文段强调的重点——科考站,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1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1题

9、【言语理解】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镜背面花纹较为简单,到了汉代,镜子的背面开始出现了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设计的灵感或者源于当时汉代丝绸上的花纹。科特森还特意提供了一些汉代丝绸的藏品与青铜镜共同展出,以便参观者进行比较。到了隋唐时期,镜子背面开始出现十二生肖、五岳四海等图案。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风潮,镜子背面的设计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铜镜的痕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青铜镜背面花纹的演变

B:青铜镜背面花纹设计理念的回归

C:青铜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D:中外交流对青铜镜纹饰的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接着分别说明了“齐家文化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元代以后”四个代表时期青铜镜背面的花纹演变。A项与此相符,当选。
B、D两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C项“承载的文化内涵”无法从文段中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10、【言语理解】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从美学角度看,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现多样性,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

A:文化视野中的丑

B:丑在美学中的定位

C:不同时期丑的共同点

D:丑在美学体系中的转换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尾句指出美、丑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并在不同中又有共同规定,因此后文应继续对“共同点”展开论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