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646

发布时间:2024-01-23 6:54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当我们历经艰难终于抵达故乡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的村镇与记忆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家”已经面目模糊,________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等着归人,这让已经适应大城市的人们由此觉得故乡越显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衰弱 凋敝

B:怯弱 陌生

C:孱弱 萧瑟

D:羸弱 疏离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怯弱”指胆小软弱,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用于形容老人不恰当,排除B。第二空,由“眼前的村镇与记忆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已经适应大城市的人们”可知,与大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化相比,人们觉得故乡非常破败落后。“凋敝”指残缺破败,如民生凋敝;“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疏离”指疏远隔离,常用于形容二者关系。形容农村的衰败,用“凋敝”最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3题,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2、【言语理解】好的作家像名茶一样,是岁月山川灵气之凝聚,除了后天的技艺训练,还与天赋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如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等,就鲜明体现了地域环境对其写作的深刻塑造。这些作家的出生地多是偏僻乡村,作品也主要是乡土题材,很多都以自己家乡作为“文学根据地”。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现象,即乡土题材作品占绝大多数。哪怕写作和阅读的群体多数都居于城市,他们之间的交集还是乡村:住在城市的作家,写关于乡土的小说,给住在城市却保有乡土记忆的读者读。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作家的成长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B:当代文坛著名乡土作家的代表作品

C:当代文学为何热衷于乡土题材创作

D: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主题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好的作家与天赋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地域环境对作家写作题材的影响;然后介绍这些作家多出生于乡村,作品也主要是乡土题材;接着表明这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现象:乡土题材作品占绝大多数;最后对这一现象作了进一步说明。文段指出一种现象,下文应就这一现象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A项,属于本文内容,下文不会再重复出现,排除。
B项,“乡土作家的代表作品”与文段中的“乡土题材作品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无关,排除。
C项介绍当代文学为何热衷于乡土题材创作,恰能承接尾句话题,当选。
D项与文段话题无关,属于无关信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2题

3、【言语理解】“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某位著名画家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减法”之喻,颇为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唐宋时期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

B:中国传统绘画在意境创构上的特点

C: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D: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尚“简”精神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简”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然后以画家比较中西方绘画异同的“加减法”之喻,引出我国传统艺术崇尚“简”的话题;最后指出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昭然可见。由此可知,文段接下来应对尾句提出的观点进一步论述,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以“简”为贵思想的影响。D项衔接恰当。A、B、C三项在文段均有提及,属于本文信息,通常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4、【言语理解】我省在多民族长期融合中,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相互交流,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积累。在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中,我们还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民间文化品牌有吴桥杂技、唐山皮影、井陉拉花、常山战鼓、俏夕阳等;戏剧品牌有《长剑歌》、《宝莲灯》、《窦娥冤》、《大登殿》、《钟馗》、《紫塞风华》等;文化活动品牌有被称为世界三大赛场之一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我省首创的“彩色周末”、“小康文化工程”等。
这段话主要是为了说明:

A:我省拥有众多的知名品牌

B:我省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

C:我省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

D:我省的文化艺术在全国广有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我省”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尤其是拥有众多知名文化品牌。A项“知名品牌”的表述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是在“文化领域”。C项的“文化艺术传统”不是文段说明的内容。D项“在全国广有影响”属推断,文段没有提及。B项恰当地概括了文意,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灾害按照其成因可以划分为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和由社会现象引起的灾害,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二者均可以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则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或者其他行政主体都应具有履行相应职权的义务,此时不可抗力就不能成为违法阻却事由。简言之,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灾害不能理所当然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B:不可抗力其实存在着预见的可能性

C:事后追责必须严格区分灾害的形成是否不可避免

D:管理者应该尽力避免和防止灾害的形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简言之”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前文论述了两种情况: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灾害是不可抗力,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可能预见、可能避免的灾害不属于不可抗力,不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归纳可得出,并非所有灾害都属于不可抗力的结论,A项填入恰当。
B项,与前文相悖,不存在预见可能性的才是不可抗力,排除。
C项,只提到“不可避免”,未提到“不可预见”,对前文概括不准确。排除。
D项,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和避免的,本身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0题

6、【言语理解】在新媒体领域,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如此庞杂的信息发布主体深刻影响了舆论环境的产生,传统媒体不再拥有绝对发言权。“有些事件通过网络放大,会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当这些孤立的事件在网上此起彼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判断趋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孤立事件如处理不当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B:新媒体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加客观的判断力

C:网络成为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D:传统媒体需变革以在新媒体时代获取话语主导权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第一句说的是新媒体领域,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传统媒体不再拥有绝对发言权。第二句和第三句说的是网络能放大事件的传播力,并影响公众的判断。由此可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扩散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公众对信息加以判断,不要被影响。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是文段部分内容。C项没有体现网络对事件的发酵和对公众的影响。D项“传统媒体”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7、【言语理解】

记者不是唯一在讲故事的人。小说家、编剧、段子手、营销号,以及每一个发帖的网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代的故事。________中,好记者不会迷失航向,而会对职业尊严有更深的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百舸争流  体悟

B:

风雨同舟  诠释

C:

千帆竞发  剖析

D:

逆水行舟  理解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由“小说家、编剧、段子手、营销号,以及每一个发帖的网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代的故事”“好记者不会迷失航向”可知,此处是说,虽然讲述关于时代的故事的人有很多,竞争很激烈,但好记者不会在这些竞争中迷失方向。“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文段强调的是很多人都在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侧重的是竞争激烈,并没有提到互相协助战胜困难,排除B。“逆水行舟”比喻学习或做事就好像逆水行船,不努力就要退步。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D。

第二空,文意为好记者会对职业尊严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体悟”指体会、领悟,符合文意。“剖析”指分析,文意强调的是对职业尊严有更深的认识,而不是分析职业尊严,且“剖析职业尊严”搭配不当,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58题

8、【言语理解】当企业的业务都实现计算机化后,那些从事计算机业务的企业却遭遇了________。如果需要计算机化的业务流程没有增加,顾客对性能没有特别需求,他们就无法继续________自己的产品。所以,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企业,都必须为已经得到满足的顾客们,提供一个购买他们更新技术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瓶颈 销售 理由

B:阻碍 生产 方法

C:困境 改进 渠道

D:障碍 推广 优惠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由后文的“购买”可知,这些企业的目的是“销售”或者“推广”自己的产品,“生产”“改进”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排除B、C。
第三空,要让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顾客们购买自己的产品,必须提供一个能说服他们的“理由”,而非在“方法”“渠道”“优惠”方面做文章,排除D。
第一空,“遭遇瓶颈”为习惯搭配。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63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65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4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8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9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2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9、【言语理解】27.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戴蒙德是一位高度关怀人类总体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学者。早年,他以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获得普利策奖。在那本书里,他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兴起和发达的原因。近年来,他却逐渐转向反面——他意识到,研究人类社会灭亡的原因,恐怕比研究人类社会的兴起更紧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戴蒙德的:

A:卓越成就

B:研究领域的扩大

C:主要观点

D:学术兴趣的转移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戴蒙德从研究人类社会兴起的原因转向研究人类社会灭亡的原因,故答案为D。题干只讲到了戴蒙德的早年成就,并没有讲他近年有何成就,故A比较片面。由题干中“他却逐渐转向反面”可知B不符合文意。文段中并没有提到戴蒙德认为人类社会兴起或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故C项属无中生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B: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C:古人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D: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然后引出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即“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尾句补充说明只有多元文化共存,人类文明才会更加璀璨。“和而不同”“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每一颗星星都发光”,说的都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问题,只有D项与此相关。
A项的“贡献”无中生有,排除;B项的“孔子”、C项的“想象”只在第一句提到,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