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当下,建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尤为重要。“每一台计算机都在贯彻人类的意志,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在数字空间的投影”。因此,毫无疑问,网络世界也需要技术伦理。但是面对________的黑客,伦理层面只能是________。因此,唯有主动出击,排查风险,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怀好意 缘木求鱼
B:别有用心 对牛弹琴
C:心术不正 鸡同鸭讲
D:居心叵测 与虎谋皮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似乎都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由“唯有主动出击,排查风险,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可知,伦理层面的约束对打击黑客作用不大。“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根据“网络世界也需要技术伦理”可知,依靠伦理的方法并非完全错误,只是效果有限,排除A。“对牛弹琴”用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鸡同鸭讲”形容两个人无共同语言,无法沟通。二者均无法体现从伦理层面着手,效果不佳之意,排除B、C。“与虎谋皮”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人)利害冲突,绝对办不到。句中说的是技术伦理必然会触及黑客利益,所以从伦理层面约束黑客是不会成功的,“与虎谋皮”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2、【言语理解】远东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啤酒厂里,有一台电机默默运转带动生产,一瓶瓶________的啤酒鱼贯产出。转眼109年已逝,这台老电机虽已停运,但仍________地置于原地,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讲述着它与青岛啤酒跨越一个世纪的________。在博物馆里,有时能看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傅,将这台电机细细摩挲,________许久。他正是前来探望“老友”的李师傅。
A:浓香 黯然 情意 注视
B:纯香 岸然 缘分 凝视
C:醇香 安然 情谊 凝望
D:浓香 安然 情缘 凝视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三个词语均可用来形容酒香,较难辨析。第二空。“黯然”多形容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岸然”形容严肃或高傲的样子;“安然”犹泰然,心情安定貌。与“置于原地”“镇馆之宝”“讲述”所表达的语境相适应,此处选“安然”更贴切,故排除A、B。
第三空,“情缘”指男女相爱的缘分,“情谊”指人与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对应后文的“老友”,选“情谊”更恰当,排除D。
将C项代入第四空验证,“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填入体现了老师傅对电机的深厚感情,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3、【言语理解】应急科学普及能够及时解疑释惑,提升公众认知力,还可以________伪科学和谣言,________社会和网络环境。正因如此,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中的应急科普措施,极为必要,更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批驳 净化 未雨绸缪
B:抵制 维护 重中之重
C:对抗 清理 居安思危
D:拆穿 建设 防微杜渐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解题,由“应急科学普及能够及时解疑释惑,提升公众认知力,还可以……伪科学和谣言”可知,句意为应急科普可以使社会和网络环境变得更好,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体现此意。“净化”指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使纯净,填入符合语境。“维护”指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清理”指彻底整理或处理;“建设”指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三词填入均不符合文段语境,排除B、C、D。
验证其他两空:“批驳”指批判驳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二者填入均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你幸福吗?》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了8天,引起网络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的搜索,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答“我姓曾”的大爷,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
对这段信息的提炼不恰当的是:
A:这档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目中对央视的传统印象
B: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
C:《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
D:央视新闻开始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尾句“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可推知A;由“引起网络热议”“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可推知C;《你幸福吗?》是央视走进基层,倾听百姓心声的一档节目,故D项正确。大爷将“你幸福吗?”理解为“你姓福吗?”,由此不能推出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B项说法不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7题,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2题
5、【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构建和谐社会,光靠行政命令与严厉的执法是不行的。以和为贵的思维与长期不懈促进互信的举措,都是值得大力鼓励的。
B: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认同“先就业再择业”,先抢到个“饭碗”,工作几年后,再换一份待遇更高的新工作。
C:许多城市的限购政策到期之后是否持续,一些地方政府态度暧昧,三缄其口,骨子里所想的,无非是取消“限购令”,迎接房地产业所谓的“春天”。
D:周立波在他主持的节目《壹周立波秀》里批评了很多人。他的言辞虽然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又能否认他说的有道理呢?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宾语残缺,可在“先就业再择业”后加“的观念”。其他选项均无语病。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6、【言语理解】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含通常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凉茶其实不含茶,然后从医学角度对凉茶宣称的“清热下火”功效进行了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们感觉到的清热去火与凉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最后以转折词“但是”指出,消费者之所以对质疑凉茶的言论进行攻击,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对凉茶的实质了解不够。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题干中并没有说凉茶会对健康不利,A项错误。作者对凉茶的“清热下火”功能进行了直接的否定,而不仅仅是“怀疑”,C项错误。文段说的是“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D项“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7、【言语理解】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雪中红花恍如美人
B:雪色衬景忆美人
C:观海亭的美景
D:观海亭观雪赏花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是散文,重在写景。作者从观海亭的雪景写到山茶花,并详细描述了以下场景:花朵半掩在雪地里,红白相映,令人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并由此联想到与此景致情趣皆相仿的美人儿。可见作者写到“联忆及美人”是为了衬托“雪中红花”这一独特美景,而不是为了“忆美人”,由此可排除B。C、D两项均过于笼统,未点出“雪中红花”的独特情趣,不如A项具体到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B: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C:古人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D: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然后引出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即“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尾句补充说明只有多元文化共存,人类文明才会更加璀璨。“和而不同”“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每一颗星星都发光”,说的都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问题,只有D项与此相关。
A项的“贡献”无中生有,排除;B项的“孔子”、C项的“想象”只在第一句提到,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7题
9、【言语理解】现代通识教育鼓励个体借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
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以下哪个结论?
A:通识教育是文化教育
B: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
C:通识教育是人生价值教育
D:通识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追求精神解放”,“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可知通识教育侧重的是个人心灵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解放,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文段没有提及“文化”“人生价值”“综合素质”的问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10、【言语理解】在伦敦的日子里,我每天乘着红色的双层巴士在大街上________,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次,在皮卡迪利广场,我又看到读小说的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那乞丐穿戴齐整, ________地坐在马路旁,面前放着一个供路人扔硬币的碗。他把书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着头,用手指指着页面,一行一行地读着。他读得那样认真,身边的车水马龙,周遭的一切________,似乎都不复存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徘徊 旁若无人 喧哗
B:踯躅 置若罔闻 喧腾
C:穿行 泰然自若 喧闹
D:穿梭 神情自若 喧嚣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徘徊”意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踯躅”与“徘徊”同义。两词均不能用来形容乘坐巴士,可排除A、B。
第二空,“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句中并没有描述紧急情况,故“泰然自若”与句意不符,排除C。
第三空,“城市的喧嚣”为常见搭配,故这里用“喧嚣”形容城市里车水马龙的热闹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