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道德”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当时指的是习俗风尚。“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德”指道德、美德、品德。在我国首先把“道德”两字连用成一词的是战国时荀况的《劝学》篇。他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人们学了“礼”,按“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
A:道德的内涵
B:道德的起源
C:道德的境界
D:道德的范畴
正确答案:A
解析:作者先解释了“道”的意思,然后又解释了“德”的意思,最后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解释,可见文段的主旨在于阐述“道德的内涵”,即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直播”不等于年轻貌美的网红,当“直播+正能量”成为新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网络让正能量得到广泛的传播,让这一新媒体成为关注生活、融入生活、积极担当的新工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尚 倚重
B:风范 倚重
C:风尚 借助
D:风范 借助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风尚”指在一定社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范”指风度,气派。此处句意为“直播+正能量”成为新的社会流行风气,应选“风尚”,排除B、D。
第二空,“倚重”指依靠,器重;“借助”指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此处的“网络”是正能量得以传播的媒介和平台,对正能量的传播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用“借助”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低级的“术”,所以,它们往往被忽略。遗憾的是,时下的儒家研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研究缺少经济成因分析
B:传统中国学术历来看轻经济学科的价值
C:“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想法轻率荒谬
D:当代儒家研究学者依然没有走出轻“术”的窠臼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学术历来轻“术”,所以经济学、金融学被忽略。接着由“遗憾的是”引出这一问题到了时下仍未解决,儒家研究学者仍然用文化来谈文化。最后用“如果”进行假设论证,强调这一问题。故文段重点说明的是儒家研究学者仍然没有走出轻“术”的圈圈。与此相符的只有D。
A项对应“遗憾的是”之前的内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B项“经济学科”范围太小,文段讲的是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而非经济这个“学科”,排除。C项,文段说的是为何会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认识,而非批判这一认识的轻率荒谬,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4、【言语理解】对人类而言,环境发挥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它承受着各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________。这种功能决定了人类自身的活动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环境的发展过程。因此,人类必须彻底地________利己主义,保护好环境,保持同环境和谐与协调的互利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果 扬弃
B:结果 摒弃
C:效果 唾弃
D:恶果 遗弃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后果”“恶果”均表不好的结果。“效果”侧重好的结果。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排除A、C、D。“结果”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的状态,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二空,“摒弃”填入符合人类必须彻底抛弃利己主义、保护环境的语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
5、【言语理解】①英国是一个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它的君主是世袭的,但议会并没给他过多的 ,国家的一切决定都要经过漫长的协商。
②据了解,北京市目前拥有家庭装修监理上岗证的监理员只有100多人,即使这个数字再 ,也无法满足众多家庭用户的需求。
③我去过江浙一带,几乎每到一个县,都发现那里的博物馆会有一张登有几个 几十个中过状元的人的名单表,这真令我瞠目结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权力 翻一翻 以及
B:权力 翻一番 甚至
C:权利 翻一番 以及
D:权利 翻一翻 甚至
正确答案:B
解析:“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利益;“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由“议会并没……”可知,①句应填“权力”,排除C、D。“翻一翻”是翻动的意思;“翻一番”是成倍增长的意思。②句是说数字的增长,应填“翻一番”。“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甚至”表示递进关系。③句的“几个”到“几十个”为递进关系。B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25.许多人有一种认死理儿的心理定式:任何事情都有对错好坏之分, ,他们常以这种定式去衡量一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敌即我
B:非此即彼
C:东猜西疑
D:以邻为壑
正确答案:B
解析:任何事情的对错好坏之分即是事情的两面。本题中不存在敌我的矛盾,故排除A项。东猜西疑:胡乱猜疑。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二者均不合句意,排除C、D。结合本题意思,只有B项最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中国古人将阴历年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了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符。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A:中国古代阴历年中闰月设定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的历法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C: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D:中国古人如何解决调和阴阳历差异的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材料分为两部分,首先提出阴阳历差异的问题,然后阐明中国古人对阴阳历差异的调和之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谈论的是“闰月”的设定和“中国古代的历法”的地位,偏离主题;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现今世界,这种交往正在变得更频繁、更迅捷,然而从一种语言本身来看,它总是既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否则无法传达新的现实。
在这段话里,“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指:
A:对外来语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不同语言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C:一种语言要更多地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有益元素
D:本国语言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合理成分时要有选择
正确答案:B
解析:“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表明了两种语言之间产生的相互借鉴、吸收的关系,A、C、D三项都只是从语言的一种角度出发来阐释,没有体现语言之间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9、【言语理解】在政务公开中,公众本身________是被动的接受者,________是主动的参与者。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B:不仅 更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即强调公众是“主动的参与者”。故前两空之间应构成语义上的递进关系。
A项,“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表示“参与者”这一身份更重要,排除。
B项,“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的是“更”后面的内容,填入恰能与后文的“只有……才……”对应,正确。
C、D两项,“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二者明显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
10、【言语理解】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________。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让今人________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计其数 反思
B:包罗万象 回溯
C:不胜枚举 追忆
D:五花八门 比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知,文物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指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用在这里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文段意在强调涉及的学科门类丰富,而不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繁多,“不胜枚举”填入此处不符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比照”指比较对照,通常是对比双方的异同,文段中并没有对比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含义,排除D。“回溯”指回顾,回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