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622

发布时间:2024-01-20 22:57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道德”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当时指的是习俗风尚。“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德”指道德、美德、品德。在我国首先把“道德”两字连用成一词的是战国时荀况的《劝学》篇。他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人们学了“礼”,按“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

A:道德的内涵

B:道德的起源

C:道德的境界

D:道德的范畴

正确答案:A

解析:作者先解释了“道”的意思,然后又解释了“德”的意思,最后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解释,可见文段的主旨在于阐述“道德的内涵”,即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1894)里所指出,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一样,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一万个人,然后引述孟子的一段话,讲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结果使全省惨遭洪水之害,然后他再悲叹耕者失其田。
上述语句中表述的主要意思是:

A:中国人表里不一

B:中国人很虚伪

C: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

D:中国政治家很虚伪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文段论述的对象是“中国政治家”,A、B、C三项偷换概念,都是在说“中国人”,把论述对象扩大化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以下四个句子中,不存在歧义的是:

A:他对有个关心自己的孩子深感自豪。

B:深圳人真多。

C:就在那一年,我首次领教了令华人闻风色变的黑人区。

D: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以及外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外语免考。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自己”可以指“他”,也可以指“孩子”。B项根据停顿的位置不同,可理解为“深圳/人真多”或“深圳人/真多”。前者意思是深圳这个城市的人真多,后者指在某处有很多深圳人。D项“免考”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前面所有的条件,还是只要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外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的一个,存在歧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用饮用水国家标准衡量矿物质水,这对企业本身或许是好事,因为这________着它不需要执行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在矿泉水“标准门”事件之前,消费者对饮用水安全性的________没有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所以对企业产品而言,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在市面上销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意味 认知

B:标志 认识

C:预示 了解

D:暗示 理解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预示”侧重预测,用饮用水国家标准衡量矿物质水是既定事实,不存在预测的问题,排除C。“暗示”侧重不明显,与文意也不相符,排除D。
第二空,由“没有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可知,消费者对饮用水安全性的认识不足。与“认识”相比,“认知”表述更为正式,且“认知层面”为习惯表述。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0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1题

5、【言语理解】为了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失控,我们需要在21世纪中叶到来之前解决碳排放的问题,这意味着必须早日放弃肮脏的化石燃料。核裂变技术昂贵且饱受争议,核聚变技术则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可再生能源在过去1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尚且无法满足人类所有的电力需求。到2050年,我们真的可以完全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吗?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B: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C:化石燃料不是清洁能量

D:核技术是人类的终极梦想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文段最后两句和常识可知,正确。
B项,由“为了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失控,我们需要在21世纪中叶到来之前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可知,正确。
C项,由“这意味着必须早日放弃肮脏的化石燃料”可知,正确。
D项,文段只说了现阶段核技术昂贵、受争议、存在瓶颈,无法推出它是“人类的终极梦想”这一观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

6、【言语理解】_______________,这并非说明人类有多强壮,实际上如果仅仅是比拼搏击,很多动物都可以轻易打败人类。但是,人类从来不喜欢遵循自然原本的法则,面对对自己存在生命威胁的生物,人类避免正面接触,打不过跑,跑完了还可以制造陷阱,设计圈套来对付你。管你是身形矫健的猎豹还是凶残威武的狮虎,怎么能斗得过狡猾的人类呢?而且,人类居安思危的良好传统会促使人类研究更有效的攻破对手的“战略战法”,不仅要求屡战屡胜,还要求速战速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已经降伏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

B:人类不断挑战自然界原本的生存法则

C:自然界里再也寻找不到人类的天敌了

D:人类不惧怕自然界中任何的生存挑战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是”之后论述了人类与动物对阵获胜的方法。由横线后“这并非”可知,填入句子应该表达人类战胜动物,由此排除B、D。A项“降伏”并不能说明这些动物已不能对人类构成威胁,且“但是”之后,讲的主要是人类怎样“面对对自己存在生命威胁的生物”,更贴近于“怎么避开、减少、克制天敌”,而不是“人类怎么降伏生物”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

7、【言语理解】候鸟迁徙过程中,最主要的威胁是栖息地退化与减少,比如水位剧烈波动、湿地被围垦成农田,其次是水体污染、捕猎等。大多数长寿命的水鸟都有适应栖息地变化的能力,但如果栖息地的波动远超水鸟的适应能力,同样会对他们造成极大威胁。为此,我国通过持续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和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强化科学研究和资源监测等方式,致力于让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鸟类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

B:候鸟迁徙途中可能遭遇到多种安全威胁

C: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我们责无旁贷

D:我国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做出了不懈努力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候鸟迁徙中面临诸多威胁这一问题;接着举例说明即使一些水鸟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但若栖息地波动超过其适应能力,也会面临极大威胁;最后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国通过诸多方式使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由此可知,文段为“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行文结构,对策部分为论述重点,意在强调我国为保护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做出了诸多努力,D项当选。
A项说明鸟类生存压力的主要来源,对应文段首句,非论述重点,排除。B项“多种安全威胁”是对文段首句的概括,非论述重点,且候鸟仅是野生动物的一种,不具有概括性,排除。C项侧重我们有责任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文段侧重的是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我们做了诸多努力,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

B:班主任召集班委进行协商,通过民主决议安排了主题班会的主题、时间、内容、环节,以及班会中应注意的问题。

C:林语堂先生认为,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

D:这就是创造了“楚辞”文体,被后世尊称为“诗歌之父”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祠。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关注和提高……经验”搭配不当,应删掉“和学习经验”。B项“安排……班会中应注意的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项“创造了‘楚辞’文体,被后世尊为‘诗歌之父’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屈原,而不是“屈原祠”。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

9、【言语理解】《经典咏流传》打造的“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的音乐盛宴”,使得________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________更多的“诗”与“远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孤芳自赏 追求

B:阳春白雪 邂逅

C:古色古香 欣赏

D:束之高阁 发现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根据“由小众走向大众”可知,此处意为“诗词文化”是高雅的、小众的。“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用来形容高雅小众的诗词文化最恰当。“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多形容人,不能形容“诗词文化”,排除A。“古色古香”形容富有古雅的色彩或情调,未表达“小众”之意,排除C。“束之高阁”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与“小众”的句意相悖,排除D。
验证第二空,“邂逅”指不期而遇。用于描述拉近诗词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二者有一个美丽的相遇的语境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1题

10、【言语理解】刚刚开学一个多星期,一名正在参加军训的大学生就将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打包寄回家,让家人帮着洗,然后再寄回来。这则消息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舆论的一阵喧哗,与以往的类似的事情一样,痛心疾首者铺天盖地,上纲上线痛批中国教育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的校园总能不断地制造类似的奇闻逸事,高考和入学前后是集中爆发和展示期,年复一年,学校、孩子和家长似乎被符号化了:学校一定是僵化冷漠且糟蹋人的,学生一定是娇生惯养将来要“垮掉”的,而家长多半是无原则地一味溺爱的。这样的符号化思维大大简化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教育的复杂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符号化的批评无助于教育和社会的进步

B: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

C:社会舆论易对校园个别事例夸大宣传报道

D:大学生的独立性并不像媒体说的那么差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一则关于军训中大学生将脏衣服寄回家让家长帮着洗的新闻引发的舆论,引出类似新闻也经常出现的现象。接着指出学校、家长和孩子似乎都被符号化了。最后得出结论,社会舆论的符号化思维简化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复杂性,这种思维有失偏颇,并不利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进步。A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B项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太过绝对,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文段未提及D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4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