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595

发布时间:2024-01-18 6:36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专家指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问题上,首先需要澄清“低碳等于贫困”“低碳等于高成本”等误区。低碳经济是在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前提下,出现的一种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这个过程”指的是:

A: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C: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

D:转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根据就近原则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前紧挨的是“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由后文对“这个过程”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文中所讲的“这个过程”指的正是“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因此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2、【言语理解】在谈论人类艺术史时,人们往往更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因为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缺乏深刻而复杂的意蕴。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人类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长度上远超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人们通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对于视觉艺术的体会与解读,其难度不亚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甚至更为复杂。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人们对图像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B:对艺术史的讨论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

C:图像的复杂性导致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

D:人类的视觉系统比语言系统发展更为充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人们在谈论艺术史时,更看重作为文本的语言,认为视觉缺乏深刻而复杂的意蕴。接着以“但”转折,说明人们对图像的认识比对语言的认识更早,且解读视觉艺术比把握语言更有难度。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人们对艺术史中图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A项正确。
B项未提到“图像”这一主题词,排除。C项,“图像的复杂性”与“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并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文段未涉及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发展的比较,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3、【言语理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令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依然严重;然而,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令百姓得以摆脱贫困,贫困者得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一点更为重要。
中国经济发展是否拉大了贫富差距?

A:差距拉大

B:没有扩大

C:差距缩小

D:保持原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意思是贫富差距是否扩大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贫困者有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联系原文的“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依然严重”可知答案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我们之所以要隆重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②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科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③而且还因为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真理和社会而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④是鼓舞我们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力量。
对这段话的逻辑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A:②与③之间是递进关系

B:①与④之间是承接关系

C:③与④之间是并列关系

D:①与②之间是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整体的结构是“①之所以……,②不仅是因为……,③而且还因为……是……,④是……”,所以①和②、③、④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②和③之间为递进关系;③和④之间为并列关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题,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题

5、【言语理解】S县城玲珑娇小,整洁可爱,人口不足五万,是个风光________的疗养圣地。但川流不息的游客当中又有几人知晓这是在反动派________过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诱人 洗劫

B:宜人 血洗

C:迷人 血染

D:诱人 掠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疗养圣地”可知,S城应该是非常宜居的,“迷人”“诱人”侧重有吸引力,都不能体现宜居这层含义,排除A、C、D。
第二空,“血洗”能凸显县城曾经的惨状,与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7题

6、【言语理解】所谓类文本,指的是出版物中所有作者文字之外的部分。尽管类文本也是阅读对象,但它们________地成为阅读的主体,甚至造成了对于文本的阅读________,实在有________之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客为主 困难 以一持万

B:主客颠倒 妨碍 舍本逐末

C:太阿倒持 艰难 轻重倒置

D:喧宾夺主 障碍 本末倒置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文段说的是出版物中作者文字应是主体,类文本应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阅读过程中,却将类文本作为主体进行阅读,颠倒了主次。“反客为主”“主客颠倒”“喧宾夺主”都与主次关系相关。“太阿倒持”比喻把权柄给别人,自己反而受到威胁或祸害,不符题意,排除C。
第二空,“造成”为动词,其后应接名词性词语。“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是动词,不能与“造成”搭配,排除B。
第三空,“以一持万” 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关注类文本,忽略文本阅读,这显然是混淆了阅读的主次方面,“本末倒置”填入符合句意,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36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4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7题

7、【言语理解】①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②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
③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④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⑤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
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⑤④①③⑥

B:②⑤③⑥④①

C:②①⑤④③⑥

D:②①③⑥⑤④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均以②开头,①是对②屋子陈设的介绍,⑤是对①“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原因的解释,故三句顺序为②①⑤。⑥的“门铃一响”是承接③的“一直都有客人来”而言,故③⑥应相连。符合这一顺序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8、【言语理解】近年来,北京市重视挖掘老旧厂房的文化内涵和利用价值,使之________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品质将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老旧厂房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________为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肩负 载体

B:担任 遗迹

C:分担 标志

D:承载 记忆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句意是,重视挖掘老旧厂房的文化内涵和利用价值,使老旧厂房具备公共文化功能。所填词语应能与“公共文化功能”搭配。“肩负”通常与“使命”“责任”等搭配;“担任”通常与“职务”搭配;“分担”通常与“任务”搭配。三者均不能与“功能”搭配,排除A、B、C。
验证第二空,“老旧厂房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也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9题

9、【言语理解】①透过中华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虽历经劫难,但每次都能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②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的著述,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存在26个文明形态
③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④这种稳定与新生的辩证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⑤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具有相对恒久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出新的光彩
⑥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唯有中华文化体系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②⑤④⑥③

C:⑤④①②⑥③

D:②⑥①③⑤④

正确答案:C

解析:③以总结词“可见”开头,表明前文有分说的内容,放在首句不恰当,排除A。⑥中的“其他古老文明……中华文化体系……”是对②中“26个文明形态”现状的具体说明,故②⑥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B。对比C、D两项,③以“可见”开头,引出结论,更适合作为尾句,排除D。
验证C项逻辑,⑤④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①②⑥通过与其他古老文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③总结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符合逻辑。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9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8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8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64题

10、【言语理解】一座森林,物种越丰富越自然,其生态功能就越强大越持久。人类也如森林,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活法。父母素质、出生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决定了人们的能力高低、眼界宽窄,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定位的千差万别。最终的定位是千百种微量因素不断变化,不断施加作用的结果。而人们拿来与自己比的,往往只是他人今天的总构成,却不去比、也无法比那形成过程中的千差万别。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不应该盲目地与他人比较

B:人类社会只有多元才能持久

C: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个人的成长

D:个体社会地位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以森林作比喻,首先说明之所以人们在社会中有千差万别的定位,是因为“父母素质、出生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能力高低、眼界宽窄,且这些不同又在不断变化、不断施加作用。然后在文段末尾表明观点,即人不应该与他人进行不必要的比较。A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