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电视读报是二次 报刊信息,它 报刊精华,聚集热点话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整合 浓缩
B:整理 浓缩
C:编辑 提取
D:加工 提炼
正确答案:A
解析:“整合”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电视读报正是对报刊信息的二次“整合”。与精华对应的是“浓缩”,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汉字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虽然其象形部分目前已不占重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造字方式是形声字,但汉字形声字的形符仍然具有表意功能。形符的作用除了和声符结合成字外,就是显示字义的性质和类属,或表示与字有关联的事物与现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之所以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就在于其象形部分占有重要地位
B:汉字形声字的形符的表意功能已经消失
C:形声字的形符可以显示字义的性质和类属
D:形声字的声符的主要作用是与形符结合成文字,表示与字有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汉字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虽然其象形部分目前已不占重要地位”可知,A项错误。由“汉字形声字的形符仍然具有表意功能”可知,B项错误。由“形符的作用除了和声符结合成字外,就是显示字义的性质和类属,或表示与字有关联的事物与现象”可知,表示与字有关联的事物与现象的是形符,而不是声符,D项错误。C项与句意相符,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________;需要体制变革的________,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砥砺 激励 释放
B:
磨砺 激发 施展
C:
竞争 鼓励 发展
D:
磨合 鼓动 绽放
正确答案:A
解析:
阅读文段和选项,第一空辨析略难,暂不做选择。先看第二空,“鼓励”多用于形容对某个人的激发、勉励。“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含贬义。二者用在这里均不恰当,排除C、D。
第一空,“砥砺”指磨练锻炼,也可表示相互之间勉励;“磨砺”比喻人经受磨练或锻炼。与“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搭配,“砥砺”更恰当,排除B。
第三空,“释放活力”为习惯搭配。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1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0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4、【言语理解】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文段中的“同时”可知,前后两部分内容为并列关系。前一部分说明科技的创新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后一部分说明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创造出了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综合起来可知,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A项非文段重点,B项“潜力变得无穷”不能准确概括两方面的内容,C项“文化创新的进程”在文段中并未涉及,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9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9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有歧义的一句是:
A: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B:小路边长着青草,小溪流唱着歌谣。
C:人类对外物的认识比对自己的认识要早得多,也深得多。
D:两个单位的代表都来到了现场。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中“两个”既可理解为修饰“单位”,也可理解为修饰“代表”。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它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下列对于“生产性保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它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
B:它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
C:它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D:它是传统技艺的精华,应该采用“生产性保护”法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可知,A项正确。由“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可知,B项正确。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可知,C项正确。D项不是对“生产性保护”的理解。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8题
7、【言语理解】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________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________着血泪的证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伫立 浸透
B:肃立 书写
C:站立 浸染
D:树立 饱含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与“营房和毒气室”不能搭配,排除D。与“60周年纪念活动”“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对应,“伫立”“肃立”所含有的庄重的意思更符合语境,排除C项的“站立”。第二空,由“集中营”“毒气室”可知,这份血泪证言见证了一段惨痛的战争历史,“浸透”语义程度更重,且与“血泪”搭配更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7题
8、【言语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马克思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吃、喝、住、穿是从事政治、科学等的基础。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等是从这个基础发展而来的。可总结概括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只是引文,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B项未具体指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过于笼统,排除。C项只提及了基础是什么,未提及上层建筑,概括片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9、【言语理解】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最连贯、最通顺的一句:
A: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画中,时至今日能看到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
B:在意大利时至今日收藏的名画中,仍能看到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
C:时至今日,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还能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画中看到
D:时至今日,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画中仍能看到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时至今日”应单独使用,并且表时间的词或短语一般放在句首,所以排除AB项。“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应做“看到”的宾语。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德国的现代工厂之前是作坊,而作坊之前是工匠。做鞋的工匠,他会在鞋上钉上一个本家族的姓氏标牌,________就是最早的品牌意识。第二汽车制造厂曾经请过德国老师来培训徒工,十个小伙子站成一排,学钳工活,每人拿着锉刀,德国老师站在旁边,喊号子一、二、三、四,工人按号子做。动作不能有________的差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 一丝一毫
B:反正 一点一滴
C:无非 一差半错
D:确实 一时半刻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一差半错”本身含有差错的意思,与后文的“差错”语义重复,排除C。“一点一滴”形容零星微小,常与“努力”“积累”等词语搭配,与“差错”搭配不当,排除B。“一时半刻”指很短的时间,不能用来修饰“差错”,排除D。验证第一空,“其实”指实际上,事实上,填入句中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