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568

发布时间:2024-01-15 9:47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盯着名利干事,难免________,欲速则不达;盯着责任干事,“不闻掌声”而________,才能最终赢得掌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急功近利 心无旁骛

B:急公好义 心怀大局

C:患得患失 心胸开阔

D:斤斤计较 心无二用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欲速则不达”强调的追求速度而不得相对应,填入词语应与速度有关。“急功近利”形容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符合文意,当选。“急公好义”意为热心公益,见义勇为。通过词义,可直接排除。“患得患失”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两词均侧重关注得失,也不符合文意。
第二空,“心无旁骛”侧重于专心,也能与“不闻掌声”表达的不受外界干扰、一心一意干事的状态相吻合。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1题

2、【言语理解】酒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古代缺乏严密容器的条件下是很难________保存的,因此出土的古酒就十分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 罕见

B:完好 珍贵

C:妥善 难得

D:大量 稀少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根据句意较难排除,需要结合酒“液态、易挥发”的特性来排除错误选项。在容器不“严密”的情况下,酒易挥发,因此难以“长期”保存。结合这个特性,A项填入最恰当。
第二空,“罕见”填入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3、【言语理解】多年前,中国有位著名的能源技术科学家曾多次为相关领导________地介绍了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知识,他所表述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有________之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郑重其事 振聋发聩

B:不遗余力 豁然开朗

C:深入浅出 茅塞顿开

D:语重心长 耳目一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作为专业人士的科学家在向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知识时,应是尽量使自己的介绍使对方容易理解。“语重心长”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与语境不符,排除D。“郑重其事”和“不遗余力”侧重于态度的认真和努力,“深入浅出”侧重于有技巧,“深入浅出”更符合句意。
第二空,“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领会。填入句中形容该能源技术科学家的观点对我们的影响亦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列文言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6题

5、【言语理解】在当代,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口素质。谁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本      ,谁就占据先机,谁就会走在发展的      ;谁人口素质低、人力资本      不够,谁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 前沿 累积

B:充足 前锋 积累

C:强大 前端 聚集

D:雄厚 前列 积聚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人力资本”和“丰富”、“强大”搭配不当,排除A、C。而“前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战时处在最前面的部队;二是指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以进攻为主要任务的队员。“前锋”一般指一类人,而第二空所填的词语应是用来描述发展的状态,不指人。所以“前锋”和“发展”不搭配,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尽管书籍史已日渐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若想通过现存的史料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仍然会有“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无奈感。这种无奈感来自现存材料的特质。比如,在讨论清代江南书店针对普通读者的售书情况时,无论是各类清代遗留的刊本、抄本、精校本,还是清代文人和收藏家编写的各类书目,都是经过筛选的二道材料——它们或许能展示出清代出版业在某些领域所达到的极致,抑或能展现某些文人学者的个人偏好,但却不能说明当时一般的出版状态,更不用说从中窥探当时思想学术变动的走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原始史料缺失制约清代书籍史研究

B:历史研究者应始终保持客观的立场

C:一手资料在书籍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D:书籍史研究需对史料进行充分的挖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书籍史的研究中,想通过现存史料回答一些基本问题还无从入手,很无奈。然后阐释这种无奈感来自现存材料的特质——清代遗留的刊本、抄本等都是二道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的出版状态和思想学术的变化。故文段说明的是书籍史的研究有无奈感,因为现存材料都是二手材料,原始史料是缺失的,A项是对此的同义转述。B项“客观的立场”无中生有,排除。C项强调的是“一手资料”的重要性,无法体现当前书籍史研究的无奈,排除。D项强调的是对史料研究得不充分,而文段说的是原始材料的缺失,故“对史料进行充分地发掘”表述不当,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8题

7、【言语理解】真正的辩论与辩论比赛之不同在于,在前者中,辩论双方均站在自己真实的立场上,而在后者中,角色是抽签决定的。
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真正辩论是为了坚持观点,比赛是为了提高技巧

B:辩论比赛中的双方是通过抽签决定的

C:真正的辩论的目的是为坚持社会准则

D:在辩论比赛中,双方必须坚持自己个人的观点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段话的主旨在于强调真正的辩论与辩论比赛之间的不同,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对此做出了比较:真正的辩论中,双方均站在自己真实的立场,辩论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辩论比赛中,双方角色是由抽签决定的,比赛是为了提高辩论技巧。
B项偷换概念,由抽签决定的是辩论比赛中的角色而非比赛双方;C项“真正的辩论的目的是为坚持社会准则”在原文没有提及;D项错误,因为在辩论比赛中,双方必须坚持的应该是抽签决定的观点而不是自己个人的观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一个人走在森林里,膨胀的暖流扑面而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________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润的凉意令人感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________,但泥土中仍________着湿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泻 干涸 残存

B:汹涌 断流 留存

C:肆意 枯竭 保存

D:奔腾 湮灭 残留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用于修饰“热气”。“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不能用于形容“热气”,排除C。
第二空,“湮灭”指埋没磨灭,用在此处与“泥土中仍有湿气”语境不符,且与“河道”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三空,对应“它们虽早已……”,此处表示的应是河道的水虽已干枯,但泥土中还剩下些湿气。“残存”侧重未被消除尽;“留存”侧重持续存在。“残存着湿气”更符合语境,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

9、【言语理解】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扶持,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以安置大龄就业困难群体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服务类岗位。以“4050”人员为主的“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群体,他们在下岗中经历了自我同一性的解构,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与焦虑。然而,在文明乘车监督员这个公益性岗位中,他们逐渐地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在新的社会角色扮演中获得了新的群体归属、新的自我价值,在自我意义的追寻中,重新建构了自我,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公益性岗位的定义

B:北京文明乘车监督员自我重塑

C: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D:公益性岗位有助于从业者的自我认同与重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解释了公益性岗位的概念,接着以“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的例子说明公益性岗位有助于从业者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和焦虑,重新获得自我和社会认同。“然而”表转折,后文是文段重点,即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公益性岗位的作用,对应D。A项是文段的背景性信息,非文段重点。B项是文段例子,非文段重点。C项是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B: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C: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推出。
B项,由“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可推出。
C项强加因果,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不能推出“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项,文段中“同时”前后的句子为并列关系,可以推出选项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