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544

发布时间:2024-01-13 1:05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短短30年间,中国人寿的市值已经位居全球寿险行业之首,中国平安也跻身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之列。究竟是高值泡沫,还是真实增长?究竟是统计数字的幻觉,还是制度进化的蝶变?究竟是竭泽而渔对于保险资源的掠夺式开掘,还是已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向上力量?到底该如何解释中国商业保险的猛然崛起?
这段话中的“蝶变”是指:

A:中国保险业猛然崛起的力量

B:中国保险业质的蜕变与升华

C:中国商业保险业的飞速发展

D:中国商业保险业的市值泡沫

正确答案:B

解析:“蝶变”指在蛰伏中向更好或更完美的方面极大蜕变,由此可知,“蝶变”指的是向好发展,可直接排除D。A项“崛起的力量”、C项“飞速发展”均不能体现出“蜕变”,排除。“蜕变与升华”与“蝶变”含义相符,当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是有大笔财产可继承的“富二代”,也不是中了千万大奖的幸运儿,所以还是要咬紧牙关,去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毕竟我们有父母需要赡养,有柴米油盐需要开支。但我们并非没有希望,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努力,能够得到职位的升迁,能够获得更丰厚的收入,然后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他们没有甘于啃老,没有不劳而获,只是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普通的劳动者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推动整个社会往前发展的力量,是撑起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美好的基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是非凡的普通人,都在努力生活着

B:为小小的希望努力,是踏实而幸福的

C: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D:每个人,都有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

正确答案:C

解析:横线前论述的是“我们”,横线后以“他们”开头,因此横线部分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引出“他们”这一指代对象。分析后文可知,此处的“他们”指的应是努力生活的普通劳动者,且“是推动……的力量,是撑起……的基石”肯定了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分析可知,C项的“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填入衔接恰当。
A项以“我们”开头,衔接后文的“他们”显得突兀,排除。B项只体现出了“努力的积极意义”,概括片面,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坚强而勇敢的心”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3、【言语理解】“毛病”一词有许多含义,下列几句话中“毛病”的含义依次是:
①一到天阴下雨时他就腿疼,这是他的老毛病了。
②我刚买的电视机有声音没图像,你知道是哪儿出毛病了吗?
③你成天心不在焉的毛病,一定要下决心改掉。
④如果不加分析地用他们的经验,是要出毛病的。

A:病症 失误 缺点 错误

B:病症 故障 缺点 错误

C:病症 故障 问题 错误

D:病症 问题 错误 事故

正确答案:B

解析:②句“电视机”出现的没图像的状况属于机器本身的“故障”或“问题”,“失误”适用于人,排除A。③句“心不在焉”是人的“缺点”或“错误”,“问题”不能改掉,排除C。④句阐述的是不加分析地用他们的经验的后果,此句的毛病应为“错误”,“事故”表示的程度太重,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4、【言语理解】从家庭来说,现在父母大多为职场人士,难以________同子女沟通交往,就是在有限的交往中,也更在意孩子的学业,包括学习成绩和所谓“素质培养”,而很少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 亲密无间

B:有效 畅所欲言

C:经常 心有灵犀

D:频繁 推心置腹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有限的交往”可知,父母与孩子有沟通交往,只是比较少而已,故空缺处词语应表示“次数多”之意。“经常”“频繁”填入恰当。“保持”指维护保持,“有效”指有效果。二者均无法体现这层含义,排除A、B。
第二空,“心有灵犀”比喻彼此的心意相通,常用于男女之间;“推心置腹”指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多形容朋友之间的关系。此处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用“推心置腹”更合适,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2题

5、【言语理解】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忍俊不禁(jìn) 精神抖擞(shǒu)

B:人迹罕至(hǎn) 鞠躬尽瘁(chuì)

C:孜孜不倦(zī) 惴惴不安(zhuì)

D:参差不齐(chī) 锲而不舍(qiè)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中“禁”读“jīn”,“擞”读“sǒu”;选项B中“瘁”读“cuì”;选项D中“差”读“cī”。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梁君健希望通过《四个中国人》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淡化非遗本身的美术或者历史价值,强化它对这一个个传承人生命的价值。书中写道:“程宵春手艺的精进,生活态度的恬淡,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传承的行业,是如何塑造出一个个丰富的个体生命。”
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行业的传承

B: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传承人生命的价值

C: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强化其艺术价值

D:历史价值要比个体生命的价值更重要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可知,“核心是行业的传承”说法有误。
B项,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强化它对这一个个传承人生命的价值”可得出。
C项,由“强化它对这一个个传承人生命的价值”可知,说法有误。
D项,由“淡化非遗本身的美术或者历史价值”可知,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8题,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3题,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7、【言语理解】平衡好情怀与创新改编之间的关系,能使经典乐曲焕发________的魅力,我们也希望记忆中的歌声除了那些________的经典,还有不断诞生的新曲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久不衰 百听不厌

B:生生不息 脍炙人口

C:历久弥新 耳熟能详

D:耳目一新 喜闻乐见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平衡好情怀与创新改编之间的关系”“不断诞生的新曲目”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对经典乐曲进行创新改编后带来的一种结果,即能让经典乐曲不断焕发新的魅力。“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不能体现经典乐曲会不断焕发新的魅力的含义,排除A。 “生生不息”指事物不断地发展、产生,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B。“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其填入符合句意,当选。“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其常见用法为“让人耳目一新”“令人耳目一新”,放在此处用法不正确,排除D。
验证第二空,“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其填入能体现经典曲目的特点,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________向善,规范行为,________力量的积极作用,要以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德治,培育稳脱贫、促振兴的文化软环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带动 集中

B:带领 凝结

C:引导 集聚

D:引领 凝聚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文意为良好乡风具有指引人们向善的作用。“带动”指通过动力使有关部分相应地动起来,或引导使之前进。“带领”指率领。两词与“良好乡风”“向善”搭配不当,排除A、B。
第二空,“集聚”侧重“集”,即聚在一起。“凝聚”侧重“凝”,即结合为一体。此处强调的是把大家的力量结合为一体,用“凝聚”更恰当,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题

9、【言语理解】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之后是文段重点,即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会混淆视听。C项是对转折后观点的同义转述。
文段重在说明讨论中的混淆、误导现象,而非“偏离议题”,排除A;B项是用来混淆不同认知方式的事实,非作者想说的;D项与文段观点相悖,由“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可知,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是有优劣之分的。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6题

10、【言语理解】在需要逐级请示、层层审批的制度下,我们已然习惯了对权威的________,对经验的________,对实证研究的________,如何能够培育出自由创新的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从 相信 轻视

B:服从 相信 藐视

C:顺从 轻信 藐视

D:服从 轻信 轻视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顺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与“权威”不搭配,排除A、C。“服从”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与“权威”搭配恰当。
第二空,由问句“我们已然习惯了对权威的……如何能够培育出自由创新的文化?”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现消极色彩,“轻信”填入恰当,排除B项的“相信”。
第三空,“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填入恰好符合题干“不重视实证研究”之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