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对人类来说,太阳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太阳息息相关。但是,当大量的太阳活动伴随着如日冕物质抛射、质子事件发生时,就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危害。因此,________________,成为各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世界上对太阳大气的观测,国外太阳望远镜最多可同时实现6波段层析成像,并且仅局限于可见光波段。在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科研攻关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了7波段太阳层析成像系统。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波段最多的多波段层析成像系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太阳活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B:记录不同波段的图像以了解太阳活动的演化过程
C:如何建立精确的太阳大气模型
D:加强对太阳活动产生机理的研究
正确答案:D
解析:前文强调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危害,因此科学家的研究也应与“太阳活动”相关,首先排除C。联系后文中国科学院在太阳望远镜上的科研攻关成果,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并不是“如何避免”,A项填入衔接不当,排除。B项的“记录不同波段的图像”只是研究太阳活动的一种方式,不应成为各国科学家的共同追求,排除。研究太阳活动“产生机理”是避免太阳活动危害的前提,D项填入衔接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2、【言语理解】①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________、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一个省的文化系统________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________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栖息 反应 蕴藏 假如/就会
B:生存 反应 包含 只要/就能
C:生息 反映 蕴含 如果/就会
D:存在 反映 蕴含 只有/才能
正确答案:C
解析:①题意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且所填词语与“繁衍”构成并列。“栖息”指停留,休息(多指鸟类),不能修饰人类,排除A。“存在”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强调一种客观事实。与题意无关,排除D。“生息”指生活,生存。“生存”指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填入均符合题意。
②题意为“低碳生活”体现出了实质性问题。“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根据词义可知“反映”填入恰当,排除B。
将C项代入③验证,题意为中国传统节日包含着文化内涵。“蕴含”指包含。符合题意。
将C项代入④验证,前后句子是一种假设关系,“如果……就会”表示假设关系,填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3、【言语理解】在中国,让公众理解科学将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除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参与,除了更好地发挥现有科普资源的作用,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是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批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批职业科学普及撰稿人的存在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能抓紧培养一批职业的科学写作者,或许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此段文字,作者意在:
A:阐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B:介绍和评价国际上的新的科学普及方面的经验
C:呼吁尽快培养职业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
D:指出科普工作需要科学界教育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除了……除了……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可知,文段意在强调的是“眼下更需要做的”,即“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批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且文段最后通过“国际上的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培养职业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的必要性。C项正确,当选。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题
4、【言语理解】3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天津杨柳青镇是年画的发祥地,每年春节前后,海内外游客都纷至踏来,感受腊月新春的民俗风情。
B:每当谁做了有益于公众的事,社会就理所当然地给谁以肯定和称诵,谁也就会因此赢得巨大的荣誉。
C: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检查机关终于查清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循私舞弊而导致公司倒闭的事实。
D:感知明快的人,善于洞察前景,见微知著;感知迟钝的人,往往过于拘泥和死板,只看到过去而看不到将来。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纷至踏来”应写作“纷至沓来”。B项“称诵”应写作“称颂”。C项“检查机关”应写作“检察机关”,“循私舞弊”应写作“徇私舞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必须承认,我们在给年轻人贴上“个性”标签的同时,其实多少也暗含着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主观评价。问题是,哪一代人不都是从________的青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都需要经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________,这种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稀里糊涂 蜕变 顺顺当当
B:稀里糊涂 改变 风平浪静
C:懵懵懂懂 改变 风平浪静
D:懵懵懂懂 蜕变 顺顺当当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能形容“青年时代”,且语气是客观陈述,不含贬义。“稀里糊涂”指不明白或不认真;“懵懵懂懂”形容年幼或者刚开始接触事物时不太明白的状态。两词相较,前者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B。
第二空,“改变”指变化,“蜕变”泛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从学生到职业人”体现的是身份上彻底的改变,“蜕变”填入更恰当。排除C。
验证第三空,“顺顺当当”填入也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题
6、【言语理解】会后,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政府工作报告发表看法,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听了以后十分令人:
A:兴奋
B:高兴
C:激动
D:振奋
正确答案:D
解析:句中要填的应是一个能表达代表委员们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感受的词语,只有“振奋”能体现受到激励,奋发向前的意思。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要写出________的文字、写出时代的壮阔和生活的丰富,更需要阅历,更需要思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动人心弦
B:石破天惊
C:惊天动地
D:动人心迹
正确答案:A
解析:空缺处的词语修饰“文字”,可首先排除表示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的“石破天惊”和表示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的“惊天动地”。“心迹”指心里的真实想法,“心弦”即指心,常表示受感动能起共鸣。代入空缺处可知“动人心弦”正确,即写出能感动人、引起共鸣的文字。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8、【言语理解】在利益多元、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并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维稳考量甚至上级机关的压力。公众还往往因为对决策缺乏预知和了解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B: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
C:如何保证政府执政的有效性
D:政府决策过程透明化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先指出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接着对其原因进行了阐释,最后进一步强调,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必要选择。B项强调了公众参与施政的必要性,与文段主旨相符,当选。
A项未提到“政府施政”,C、D两项未提到“公众参与”,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9、【言语理解】从蜻蜓低飞预测天气,到蟾蜍搬家预测地震。中国古代民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时至今日,在民间——也包括今天的网络上来看,依旧有不低的信任度。而现代地震研究,强调的则是数据和概率。在古代对于某一地区的准确预报,放在今天信息汇集和横向对比、统计来看,则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积累的地震预报的经验,作者认为它:
A:是在老百姓中传承多年的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B:与重视数据和概率的现代地震研究背道而驰,不可信
C:具有偶然性,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
D:可以在现代地震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尾句“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可知,作者认为古代的预测方式不具有普遍性,C项与此观点相符。
A项“具有相当的可信度”、D项“可以在现代地震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背道而驰”的说法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拖延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________你总是寄希望于明天,________你终究会被拖入一事无成的困境。________再美丽的花朵,________终将有枯萎的那一天,________不要等到一切都枯萎了再采取行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 即使 都 所以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所以
C:只要 那么 哪怕 都 因此
D:只要 那么 即使 都 因此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第一、第二空之间为假设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只要……那么”表示充分条件。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符合题意。
将B项代入验证,第三空和第四空之间为假设关系,“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符合题意。第五空引导的句子是对上述假设情况进行的总结,应填入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所以”可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