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3513

发布时间:2024-01-09 16:42     浏览量:8

1、【言语理解】对于1900—1911年的社会政治变动,真正给我以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所读到的辛亥革命史著作,而是鲁迅的小说。从那里,我才真正知道各色人等是如何经历一场变革,他们不同的心态、经历、际遇、沉浮。在一个个非常生活化的、普通的空间里,被作家塑造和加工了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的、可信的,他们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情境。在这里,辛亥革命不是一个被神圣化了的事件,而是每一个经历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们的历史写作中,重大事件往往是被高高地架起来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鲁迅小说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

B:历史写作往往不能给人以鲜活的印象

C:小说的史实陈述比历史学著作更真实

D:撰写辛亥革命史应该借鉴文学的手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作者对1900—1911年的社会政治变动的了解来自鲁迅的小说,而非辛亥革命史著作;接着解释原因,即鲁迅的小说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情境;最后将鲁迅小说同历史写作对比,说明我们的历史写作往往将重大事件神圣化,不够形象生动。故文段主要是用鲁迅小说与历史写作对比,说明历史写作高高在上,不够鲜活。
A项,文段说鲁迅小说的写作特点是为了强调历史写作的短板,鲁迅小说的特点不是论述重点,排除。
B项是作者意在说明的观点,正确。
C项的“更真实”无法由文段推出,且由常识可知,小说的史实陈述不可能比历史学著作更真实,错误。
D项属于过度推断,错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21题

2、【言语理解】尽管在《史记》之前,已经出现了《尚书》《春秋》《国语》,甚至出现了成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然而后世史家最崇奉的,却不是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记》创立的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体例。《史记》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如清儒章学诚所言:“自《隋·经籍志》著录,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历代依之,遂分正附,莫不甲纪传而乙编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且适应了史学的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纪传体体例丰富了人类历史的记录角度

B:史书体例创新必须与史学的发展相适应

C:《史记》创立的体例是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

D:《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文段首先通过与其他史书的比较强调了《史记》受后世史家尊崇,影响深远,然后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并在后文对这一体例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因此,文段主旨在于说明《史记》的纪传体体例的史学价值。A、B两项没有提到《史记》,排除。C项没有明确指出“体例”是什么,排除。D项与文段主旨相符,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43题

3、【言语理解】随着BBC(英国广播公司)全世界电视节目的开播,亚洲和美洲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不仅可以听到它的新闻广播,而且也能看到它的电视新闻报道了。然而现在,BBC的未来却前途未卜。至少目前,它(BBC)仍可以公办广播机构的身份生存下去,但它的作用、规模和节目却成了全英国争论的话题。公司的支持者为数众多,他们喜欢引用美国的广告口号:“如果没坏,就不要修。”他们说英国广播公司“没坏”,他们的意思是说它没有垮掉,那何苦去改变它呢?然而BBC将不得不进行变革,因为周围的广播世界正发生变化。按政府广播法的要求,商业电视频道——第一和第四频道——正在进行商业化,彼此竞争广告业务,降低成本,裁减员工,但从长远来看,带来最大变化的却是新卫星频道的出现——它们的资金部分来自广告收入,部分来自用户收视费。
本文中,下面哪项有关BBC的说明没有被作为关键问题提到?

A:把其电视覆盖范围拓展到远东

B:节目成为全国范围争论的话题

C: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的潜力

D:作为广播机构存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随着BBC(英国广播公司)全世界电视节目的开播,亚洲和美洲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不仅可以听到它的新闻广播,而且也能看到它的电视新闻报道了”可知,A项正确。再由“至少目前,它(BBC)仍可以公办广播机构的身份生存下去,但它的作用、规模和节目却成了全英国争论的话题”可知,B、D两项也正确。C项在文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医患纠纷、劳资纠纷、非法集资等矛盾明显增多。由于社会组织等发育滞后,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行政和经济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社会归属感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除经济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需求等诸多方面,需要组织归属、社会救助、心理辅导等社会支持,很多社会问题往往由于处置不当,从而引发和积累更深的社会矛盾。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处理社会问题,不适合再使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

B: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C:处理社会问题不能局限于行政和经济办法,还需要社会支持

D:社会成员的需求既有经济物质需求,也有精神心理需求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然后说明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行政和经济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强调社会成员有社会精神需求,需要组织归属、社会救助、心理辅导等社会支持。B、D两项非文段重点,A项的“不适合再使用行政和经济手段”表述错误。C项是针对问题给出的具体解决对策,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0题

5、【言语理解】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之后是文段重点,即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会混淆视听。C项是对转折后观点的同义转述。
文段重在说明讨论中的混淆、误导现象,而非“偏离议题”,排除A;B项是用来混淆不同认知方式的事实,非作者想说的;D项与文段观点相悖,由“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可知,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是有优劣之分的。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6题

6、【言语理解】在传统单位制社区中,社区居民彼此熟悉,整个社区类似于社会学家所言的“熟人社区”。但伴随改革开放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区尤其是商品房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会空间,其业主多是因产权而成为邻居。与过去的单位制熟人社区相比,陌生人社区在成员构成、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维系机制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讨论的问题是:

A:传统单位制社区的新发展

B:陌生人社区的建设治理

C:商品房社区的社会空间拓展

D:熟人社区的改造与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末句指出,与过去的单位制熟人社区相比,陌生人社区在成员构成、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维系机制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由此可知,文段论述的落脚点在“陌生人社区”上,选项中与此相关的只有B。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9题

7、【言语理解】下列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B:你这个驾驶技术不熟练的新手,竟敢在公路上超速行驶,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敢于靠近火山的摄影家才能拍摄到火山喷薄的那一刹那壮观景象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位青年歌手最终被捕入狱,正是他长期放纵自我的结果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用在句中表达我国西北地区的长处和短处恰当。
B项,“初生牛犊不怕虎”为褒义词,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不能适用于新手在公路上超速的贬义语境。
C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用在句中形容“敢于靠近火山的摄影家”恰当。
D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用在句中形容这位青年歌手长期放纵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它并不叫筷子,而是叫“箸”或“筴”,“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一样,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称“箸”为“快”。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字上加上了“竹”字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知道的名字“筷”。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筷子的:

A:得名过程

B:历史演变

C:文献记载

D:出现年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根据文献的记载来叙述“筷子”这一名称的由来,并没有提及“筷子”的历史演变,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文段中出现文献记载是为说明筷子名称的由来,是一种论述手法,而非主要内容,C项错误。D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思维。哲学思维的这种特点并不表明哲学与生活无关,也不表明它所讨论的只能是一些纯粹思辨的、冷冰冰的问题。其实,哲学的抽象性主要是指论证方式,而非哲学问题。哲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和科学,都是确实且普遍存在的。当这些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时,就抽象化了,因为哲学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形式来表述和论证这些问题的。如存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没有上升为哲学问题前,都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所有哲学问题在生活和科学中都有类似的特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哲学思维的思辨性特点

B: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C:哲学研究问题的普遍性

D:哲学论证方式的抽象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哲学思维的抽象化和理性化特点;然后用了“并不表明”“也不表明”“而非”等否定句反对哲学问题也是抽象化的;然后明确指出“哲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和科学,都是确实且普遍存在的”,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文段论述的对象是“哲学问题”,选项中只有C项体现了这一关键信息,且“普遍性”与作者的观点一致,当选。A项关注“哲学思维”,B项关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D项关注“哲学论证方式”,均与文段主题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5题

10、【言语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努力建设一个远离________、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________、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战乱 争端

B:战乱 贫困

C:纷扰 争端

D:纷扰 贫困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中有三个相同句式,即“一个远离……、……的世界”。由“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所填词语与“安全”和“繁荣”是反义关系。第一空,“战乱”指战争时期的混乱状况,“纷扰”意为混乱,多指内心的混乱。对应“安全”,“战乱”更准确,排除C、D。第二空,“争端”指引起争执的事由,不能与“繁荣”构成反义关系,“贫困”与“繁荣”对应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