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对于吸引人才,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流动、有利人才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而不是直接参与、甚至________企业的人才录用过程。其实,自由、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回报,足够的成长空间才是________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沃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影响 有效
B:干预 直接
C:破坏 长期
D:主导 长久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须与“直接参与”构成递进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主导”能与其构成递进关系。
第二空,“长久”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7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2、【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词语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拓宽,黄金周开始从旅游、交通和商业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广泛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从假日消费中分得“黄金”。
B:越来越多的乡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C:民意测验表明,至少8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普京交出总统权力以后,不管他未来的政治命运如何,他对俄罗斯的发展仍然有决定性影响。
D:无论是历史的追忆或是都市的怀旧,人们所要寻觅的似乎是这座城市曾有过的精神渊薮和人文家底,成为一种文学语码的“回望凝视”。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中的“黄金周”是一段时间,不能与“延伸”搭配;B项,两面对一面,“交通是否方便”表达的是两面内容,与后文不搭配,应删除“是否”。C项中“至少”与“以上”搭配不当,可删除其一。D项搭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3、【言语理解】①展望未来,第四次科技革命同样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的考验,人类的未来也可能发生根本性重塑
②自动化逐渐代替人力,就业市场对教育和技能较低工人的需求下降,这次科技革命客观上正在造成一定规模的失业
③就像史蒂芬·霍金担心的,未来20年中机器将通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发展出与人类相冲突的意志,从而导致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④当大部分人失去谋生手段时,必然会加剧社会关系的紧张
⑤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惊喜和显性好处的同时,也给部分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潜在的挑战
⑥科技创新是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繁荣并不会成为真正的“百家乐”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⑥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⑥⑤
C:⑥⑤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⑤⑥
正确答案:C
解析:从选项所给的首句入手,由①中的“同样”可知,其前句应论述之前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考验的内容,做首句不合适,排除B、D。只有⑤的“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给部分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潜在的挑战”能放在①之前,两句顺序为⑤①,排除A。
验证C,⑥⑤引出“科技创新是把双刃剑”的话题,①③②④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风险进行具体阐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4、【言语理解】东施固然丑拙,但她为什么不学“南施”“北施”,单学西施?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她的心目中,对于“什么是美”是很清楚的。在这一点上,东施至少比生活中那些不知美丑,甚至“以丑为美”的人要好得多。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东施实际上很美
B:东施不知美丑,“以丑为美”
C:东施效颦,也不必完全非议
D:东施并不比西施丑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以“东施为什么不学别人,单学西施”一问引出观点:东施对“什么是美”是很清楚的,并进而将东施与生活中那些不知美丑,甚至“以丑为美”的人相比,得出东施比他们好得多的结论。由此可知,作者对东施效颦持宽容态度,C项的“不必完全非议”与此相符。
A、D两项与“东施固然丑拙”相悖;B项表述错误,不知美丑、“以丑为美”说的是生活中的一类人,不是东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5、【言语理解】①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________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________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③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________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萌动 调整 地久天长
B:涌动 调整 山长水远
C:萌动 调节 山长水远
D:涌动 调节 地久天长
正确答案:B
解析:①,“涌动”指像水一样冒出来,涌出。“萌动”指新生命的开始或者新事物刚刚出现,有时也指有新的思想或者心理活动。“青春的朝气”用“涌动”更贴切,排除A、C。
②,“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而题意说的是“经济结构”,搭配不当,排除D。“调整”指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符合题意,且“调整经济结构”为固定搭配。
将B项代入③验证,“山长水远”形容路途遥远艰险。由“一整块大陆”可知,两人之间是空间的距离远,用“山长水远”合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6、【言语理解】下列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歙砚是安徽知名的文房四宝,珍藏馈赠都很有价值。
B:校庆期间,学校将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C:小张的作品在展会上受到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D: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
正确答案:A
解析: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歙砚”不能是“文房四宝”,只能是“文房四宝之一”。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①建设文明单位,首先要________文明单位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单位进行考评。
②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________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制订 必须 方可
B:决定 只能 才会
C:明确 只要 就能
D:确定 只有 才能
正确答案:D
解析:②句,分析可知,②中两空为条件关系中的必要条件关系,故只能选“只有……才……”。
①句,“确定指标”为习惯用法。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8、【言语理解】要写出________的文字、写出时代的壮阔和生活的丰富,更需要阅历,更需要思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动人心弦
B:石破天惊
C:惊天动地
D:动人心迹
正确答案:A
解析:空缺处的词语修饰“文字”,可首先排除表示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的“石破天惊”和表示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的“惊天动地”。“心迹”指心里的真实想法,“心弦”即指心,常表示受感动能起共鸣。代入空缺处可知“动人心弦”正确,即写出能感动人、引起共鸣的文字。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9、【言语理解】中国改革之难,最难的不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而是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始终坚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险滩、克难题的制胜法宝。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是当前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
B: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最棘手的问题
C:中国在改革中必须要考虑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
D:兼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法宝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无中生有,“最关键的问题”无法从文段推出。
B项,“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的目的,而非“问题”。
C项,由“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无法推出“人口”是改革的难题。
D项,由“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可知改革要兼顾发展与稳定。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创新源泉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面向历史的发掘。每一次回顾历史都可能是一次观念的清理和创新。研究和发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梳理。________________。重新发现历史,建立当下社会观念与历史价值的承继关系,这是奠定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不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漠视历史积累,不断复制曾经的创新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与其重读历史,不如创造历史
C:历史无法重来
D: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对当下创新的意义,指出应在历史的基础上瞭望未来进行创新。填入句子应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只有A项符合此意,当选。
B项否定重读历史的价值,与横线前句意相悖,排除。C、D两项都未体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52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